微信已經開始灰度放量「禮物」功能,部分使用者已經可以在對話方塊裡看到這個功能入口,就放在紅包的旁邊:

相信用不了多久,所有使用者就都可以體驗到了。這樣一個新能力很難不被過度關注。
據說,1 月 13 號的騰訊年會上,騰訊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馬化騰先生在提到微信「送禮物」這個外界矚目的功能的時候說到:
希望外界不要對這個功能過度吹捧。微信想用 5 年或者更長的時間成為一個電商生態聯結器,發揮社交的力量,更追求慢工出細活,做成精品。
原話可能略有出入,但我不在現場,所以無法核實。現在都是一些媒體和非官方渠道如此說,微信公關也沒闢謠,所以大差不差是有這樣的話。
騰訊公關對外闢謠過業界流傳的所謂「微信禮物會議紀要」,更早一點則是認為外界對這個功能過於誇大。沒辦法,微信的一舉一動至今依然為外界所關注,這屬於幸福的煩惱。
我前幾天去參加微信公開課,無論是會場公開課的講師分享,還是和騰訊的老朋友們面對面聊天,都不可避免要提到這個功能。我當然對這個功能非常欣賞,不過他們都明確告訴我「不要過高預期」。
看下來,還是希望對外界的過高預期做一定的管理。當然,這種預期,都是對商業價值的過高預期。尤其是現在只要出了一個熱點,就會炮製出一堆所謂的「概念股」,這股歪風不知道什麼時候能被遏制住。
一個新事物剛出現的時候,外部的評論往往是短期內會高估,而長期又總會被低估。我們最好不要總是犯這樣的錯誤。
我第一次體驗禮物功能的時候,驚歎不已。這個產品,真是神來之筆。既然不要對這個功能過度吹捧,那麼適度吹捧一下,應該是允許的。當然我其實是指產品層面,並不是指商業價值。外界對這個能力的誇大,主要集中在商業的層面。
產品的精妙之處在於恰到好處。微信並沒有重新發明朋友之間饋送禮物的機制,而是,讓禮物的流動在微信對話中自然發生,改進了這個場景的整體體驗。
線上禮物的功能到底能帶動多大的交易量,稍作估算的話,我認為短期其實不會特別大。但是,禮物的功能,不一定只在線上,其實線下的場景也特別適合。在微信公開課展廳裡,有兩家書店參展,幾本新書旁邊放了二維碼,掃碼即可把這本書當做禮物送給朋友。或許到了今年暑假,各旅遊景點都會用上了這個能力。場景合理,體驗流暢,想象空間就比單純的線上大了許多,涓涓細流,匯成江海。
禮物這個能力短期內不妨保守一點認為對於拉動交易量的作用不會太大,要看後續具體的生態演化,不宜過早下結論。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其他電商平臺不用擔心微信電商會和他們競爭,這個場景在其他平臺也根本走不通。
我相信微信禮物對於微信小店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同紅包之於微信支付,所以現在使用者稱之為「微信藍包」倒是也很恰當。
同樣是年會上透露出來的資訊,龍哥對電商的再思考是「商品就是資訊,微信不應該只做電商,而應該在原子化基礎元件的角度思考電商,從底層角度考慮,將電商融入微信生態。」
這不是原話,而是大佬的轉述,可能也會略有出入,但我不在現場,所以還是無法核實,但大差不差有這樣的話。
微信上一次提到原子化是什麼時候?影片號剛啟動的時候。影片號公開課上提到微信內容生態中的「原子化的基礎內容元件」,這其實基本是一個意思。
微信不應該只做電商,意味著之前的探索是一段彎路,走得不太對。如果只追求規模,追求交易量,那就必然和其他電商平臺做同質化競爭,但那樣就大機率會變成單獨的一攤業務,和微信整體的體驗會有衝突。其實也不一定做得好,因為那麼做,必然要拼團隊規模,團隊規模上去了,又會產生管理上的問題。
微信小店對於微信電商生態而言,則類似於公眾號之於微信生態。微信公眾平臺首頁有一句話,「再小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品牌」,那麼是「再小的品牌,也有自己的微信小店」還是「再小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微信小店」,我就沒有答案了,這是微信團隊思考的問題。
我已經說服好幾個朋友,把微信小店開了起來。現在,每一個品牌,都應該開設一個微信小店。如果還沒著手做,那麼,請立刻轉變思路,積極擁抱變化。
微信小店,必然會給那些廣泛存在的個體品牌提供一個新的可能性。在這個過程中,對微信也是一種挑戰,以為涉及到複雜的生態治理工作。好在,現在這塊業務移交到了開放平臺團隊,而開放平臺團隊已經有了公眾號和小程式的治理經驗。
最後也想提醒一下,如果你或你的團隊做不好微信小店,那麼主要原因可能只有一個:把其他平臺的壞毛病帶到了微信電商生態。
舉個簡單的例子,對於商品標題描述,應該是簡短清晰的一句話,不要堆砌一堆亂七八糟的關鍵字。而這幾乎是其他平臺開過店的人跑到微信平臺裡的最典型問題。微信小店的流量機制不再依賴於搜尋,而更多要考慮社交關係和場景,比如直播。
行動起來,從開設自己的小店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