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過微信官方支援的DeepSeekR1後,我搞明白騰訊要怎麼押注AI應用了

沒有作業系統的微信,卻在 AI 能力的應用上有著與蘋果相同的理念。
作者 | 張勇毅
微信自 2011 年推出以來,一直以創始人張小龍的「剋制」而聞名,不會為了「風口」而改變微信本身。甚至今天你刷朋友圈的體驗,都與十年前朋友圈剛剛誕生時沒有本質的區別。
「張小龍覺得對這個功能自己最滿意的地方之一,就是一經發布幾乎沒有改進餘地而穩定運行了十年。」極客公園創始人張鵬在與張小龍對話後,這樣總結微信的產品邏輯。這一點在微信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國民社交 App」之後,也沒有發生改變。
而在 DeepSeek R1 釋出後,這些標籤就像面具一樣,被微信團隊自己猛然撕下:北京時間 2 月 15 日晚間,陸續有使用者發現,在自己的微信搜尋中,出現了整合了 DeepSeek R1 的「AI 搜尋」功能——此時距離在 1 月 20 日 DeepSeek 正式釋出並開源 R1,還不到一個月時間。

在微信搜尋介面中,就能看到 AI 搜尋按鈕 | 圖片來源:極客公園

對於收到本次更新的使用者,在微信主頁頂部的搜尋欄中點進去,就能在搜尋記錄下方看到一個「AI 搜尋」的按鈕,點選進去,其中就能看到這個功能提供的兩個回答模型能力選項。第一個名為「快速回答」,第二個就是由開源的 DeepSeek R1 驅動的「深度思考」模式。

共有兩個模型選項,其中第二個才是由 DeepSeek R1 驅動的版本 | 圖片來源:極客公園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本次為只有部分使用者收到的灰度更新,但從推送範圍以及收到的更新的使用者分佈廣度來看,本次更新的推送速度相比近期微信的 Callkit 等同樣經歷過灰度的功能更新,推廣速度要快許多。從最早的爆料出現,到首批收到推送的使用者大規模出現,僅用了不到六個小時。徹底顛覆了過去數年微信功能更新給人「保守」的印象。
本次更新並不繫結軟體本身的版本號,因此無需你從 App Store 或其他應用商店更新微信版本,筆者自己則是在手動清除掉手機的微信後臺、重新啟動後,就發現了這個入口。
換言之,如果你手機上的微信當前還沒有收到這個更新,也不用太著急——你微信中的 DeepSeek R1 入口其實已經隱藏在程式碼之中,測試資格或許馬上就到。
從功能附帶的開源與鳴謝宣告能看出,微信中內建的 DeepSeek R1 基於開源版本構建而來,但其中並未明確提及其使用的模型體積,是否是 671B 的「滿血」R1 版本。

微信「AI 搜尋」功能的開源宣告頁 | 圖片來源:極客公園

眾所周知,包括公眾號/影片號在內的微信內容生態長期以來一直是獨立於各大搜索引擎的一個「孤島」,這個情況在 ChatGPT4o 等聯網語言模式問世之後也沒有得到相關的改善,因此測試上微信內建的 R1,我最興奮的就是它是不是終於可以,在微信內容平臺的海洋中,使用大模型的能力自由翱翔了?
很遺憾,在目前的實際的測試中,答案是否定的。
例如,我嘗試了將公眾號的微信推文連結餵給它,它也無法檢索微信平臺中的相關資訊,只能根據連結中相關的欄位在微信公眾平臺之外的網際網路上搜索相關的內容,甚至有些時候它都無法識別到這是一篇來自微信公眾號文章的連結。

當前版本的 AI 搜尋,還不能識別微信內容的連結 | 圖片來源:極客公園

在其他涉及到微信公眾號相關的問題中,雖然 AI 搜尋能夠依據文章搜尋以及 R1 的推理能力給出相對準確的回覆,但其內容的來源更接近微信公眾號在其他平臺分發得出的結果,而非對微信內容平臺自身結果的引用。

針對微信平臺內容的回答,更多是基於網際網路現有內容整合而來 | 圖片來源:極客公園

目前來看,微信內建的 R1 並未針對微信平臺內的內容進行檢索增強生成(RAG),對輸出結果進行最佳化。
這既是當前階段內測版本微信 AI 搜尋的明顯短板,也是短期內微信整合 AI 功能顯而易見的重要更新方向之一。
總體體驗來講,目前的微信 AI 搜尋體驗也非常輕量級。不僅不支援連續對話,也不支援上傳各種檔案內容輔助提問與搜尋,甚至在你退出聊天介面後,當前的對話記憶內容也會被直接銷燬,不支援保留。
作為「國民應用」的微信,在 DeepSeek R1 正式釋出並開源的不到一個月時間內,就在應用內整合了入口,這無疑是一件讓人振奮的事。
之所以讓人振奮,是因為微信在做的事,只有少數廠商能做到。
在對話生成式模型擁有手機端 App 之後,搶佔智慧手機桌面的入口,已經是包括 ChatGPT、Perplexity 等很多 AI 應用在做的事情,透過設定其成為預設語音助理的方式,將「入口控制權」儘可能從手機品牌那裡搶奪。
但對於微信這樣相對封閉的平臺來講,能依託微信現有的龐大中文內容生態,做並且能做好這件事的,目前看來似乎只有微信團隊自己。
從「極端保守」到如今成為了率先加入 DeepSeek 的聊天應用。這樣的明顯的改變,只有一種合理解釋:微信團隊認識到了 DeepSeek R1 所代表的推理模型在微信平臺中應用的巨大潛力,並決定快速下場,來成為這場改變浪潮的主導者,確保微信的使用體驗不落於其他競爭者。
這已經不是微信團隊第一次在 AI 大模型領域出手,微信輸入法曾在去年六月加入「一鍵 AI 問答」功能,用於讓使用者在微信輸入法內實現語言大模型的內容回答。
但彼時這個功能是基於騰訊自家的混元 AI 大模型實現,並不能充當文字生成工具。

微信輸入法中現有的「問 AI」功能 | 圖片來源:極客公園

從體驗上來講,微信輸入法適合各種聊天中的「靈光一現」問題,微信本體的 AI 搜尋,有很大可能將會聚焦在微信現有內容生態內,藉助使用者聊天內容以及微信公眾號等平臺,深度挖掘其中的應用場景。
這樣的「分散式」的 AI 能力體驗,倒是與 Apple Intelligence 的產品思路有異曲同工之妙:在去年蘋果釋出的 Apple Intelligence 能力中,蘋果並沒有顛覆性的拿出另一個能力震驚世界的模型,而是選擇藉助 ChatGPT 這樣現有的模型,將模型能力嵌入在包括筆記、照片以及輸入法等手機生態的各個角落。

蘋果 Apple Intelligence「散落」在各個應用中的 AI 能力 | 圖片來源:極客公園

表面上,Apple Intelligence 似乎不如同期 Google、OPPO 這樣同樣在發力手機 AI 應用的廠商來的更加聰慧,但蘋果實際上在做的,卻讓 AI 儘可能「悄無聲息」地加入使用者生活,並藉助能力給使用者更多的使用場景帶來改變。
從這一點上來看,雖然沒有手機作業系統的騰訊,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錯失了最重要的入口之一,但微信作為如今重要的溝通平臺,卻成為了「讓 AI 真正普及」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在中國,上至百歲老人、下至剛剛學會用智慧手機的孩童,都已經對微信有了最基礎的使用概念,這些功能中,同樣也是最適合 AI 能力去進一步做「潤滑」、降低 AI 學習成本的關鍵所在。
對於已經走過爆發點的生成式 AI 來講,如今透過探索 AI 應用的普及,從而讓 AI 能力在更多使用者的長期使用中「產生質變」,才是微信 AI 真正值得我們期待的未來。
甚至當下我們就已經可以下定論:微信中的 AI 能力,或許不會是最讓人興奮的那個,但它卻有最大的機會真正去「改變世界」。

*頭圖來源:極客公園
本文為極客公園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絡極客君微信 geekparkGO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