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你自己的捷徑

3000年前,希臘德爾斐神廟阿波羅神殿門前有三句石刻銘文:“認識你自己”“凡事勿過度”“妄立誓則禍近”。這三句話被後世智者反覆咀嚼深思,被奉為“德爾斐神諭”。比如第一句認識你自己,也是蘇格拉底在雅典街頭和青年對話中,最常出現的主題。
話雖如此,卻不是那麼容易做到,就是因為“自己或我”這個研究物件特別難研究。都年過了四十,還是覺得認識自己的功課很難下手。想不明白那就多讀書,我是始終記得楊絳先生那句著名的批評。
作為理科生,學習到範疇學中的米田引理,就有點開竅了,這實屬意料之外:
於是要搞清楚“我是誰”,“我”就是待研究的物件。可以心安理得乾脆直接地跳過。只需要去考察我和他人,我和自己,我和神的一系列關係。
拓展閱讀:《替代原則》
作為民哲愛好者,讀到了維特根斯坦,上面來自米田引理的啟發一下清晰統合了起來:
我是我的世界。
於是,我就好好認識我所處的這個世界,和我打交道的人,這本就是在認識我自己。要這樣認識自己,必須出來做事。不出來做事的隱居避世,搞不清楚我和他人的關係,其實就是之前下手困難的核心原因:做的事,見過的人太少,也使得後面的兩個問題即我和自己的關係,我和神的關係,都缺乏感性素材,也就更談不上理性推演和理解了。
其實隱居避世直接下手後兩者關係的路也不是不通。只是離不開打坐冥想四禪八定這類功夫,那條路我感覺需要明師指導,先不亂折騰了。
於是出來做事,不是衝著這個事本身的順暢成功發家敲鐘去的,就是發大願好好做。做的過程中關注點其實是在他人,而不是自己。
看到別人的煩惱,去找他觀念受限的部分,引起一個人煩惱的一定來自之前積累的受限觀念(不一定必然是錯的,就是區域性視角受限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觀念就沒有不受限的),自己也就慢慢擺脫類似觀念的強約束,而節制起來了,比如:
《你覺得最欠缺的你擁有的最多》
《多巴胺的平替》
看到別人的長處,自己就見賢而思齊,慢慢謙遜下來了。
《強與弱》
看到別人的難處彷彿就是自身去感知人生有限性和他人超越性這兩大困難源,自己就慢慢理解兩大自己不可控的因素,開始敬畏起來了。多說一句,尤其是他人的超越性部分,和你打交道的他人,其中很大一個難處恰恰是你本人對他的超越性帶來的。有小夥伴最近給我講自己平時很強勢,請感知下這一點:
《有限性與被否定》
看到別人的不得已,去找他不得不這樣做的原因,自己也就慢慢積攢起了對這個世界的大慈悲心,而眼中充滿慈愛,心中充滿悲憫。這時你還會區分悲憫的是他人,還是你自己嗎?不會了,這就是佛家講的“同體大悲”
《逃離自己與真正的救贖》
你眼中的他人,此時分明就是最清晰最本真的你自己。認識你自己的捷徑,就是不帶一絲功利心去看他人,如如觀察:看他的煩惱,看他的長處,看他的難處,看他的不得已。而這個過程中收穫的節制,謙遜,敬畏與悲憫既是人生的修行,同時也讓自己特別愉悅,過程中就有極大的爽感。
《節制,謙遜與敬畏》
康德講人本身就是目的,不是工具,真正的深意可能就在這裡。
綜上,認識你自己的捷徑,簡單又易行,你一定也可以天天做,時時行。

作者 | 品哥
讀了理科的文科生。
點選閱讀#品哥小作文系列更多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