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這三件事比學習要重要

雖然寒假才過半,但是我家老二鬧鬧已經初步實現了我的三個目標——自己出門、自己學習、自己做飯。

我覺得這比任何學科學習都要重要。因為大部分的課外班,背後的剛需實際上是託管和督學。如果孩子能夠自我管理,就一勞永逸了。
在此之前,我曾在BetterRead公號裡分享過老大朵拉初一的經歷,(《幫助孩子對自己負責》)。老大的經歷讓我意識到,小升初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學習自我管理。
因為到了中學,無論是學業也好,生活也好,節奏都會變得更為緊張。如果還是像過去那樣什麼都要父母來打理,全家人從生活作息到工作、學業都會面臨較大改變。
面對這種改變,一種辦法是刻舟求劍,也就是按照小學的辦法來應對。比如學習壓力大了,就找更多的培訓班,一個不夠就報三四個。又比如上學提前一個小時而且學校離家遠了,孩子就提前起床一個小時,父母提前起床兩個小時做早飯。
還有一種辦法,就是從小學就開始逐步讓孩子學習自我管理。
所謂“學習”而不是“學會”,是因為自我管理是一個極為漫長的過程。別說孩子,就算是我自己,都不能說自我管理做得十分到位。否則,為什麼減肥那麼艱難呢? 
所以,我對老二鬧鬧的要求是,在小學中段的時候,有能力自己呆12小時;到了中學,有能力自己呆24小時。這意味著,在小學階段,他要有能力自己處理學習、吃飯和小範圍出行等事項。
沒想到,這個寒假,他就初步達到了目標。這是他走向獨立的一個里程碑,所以一定要記錄一下。
自己出門
第一個是自己出門。為了讓老大朵拉自己上學,我當時費勁了心思,最終朵拉三年級開始自己上學。這個經歷我曾經在BetterRead公號上分享過。(《一根棒棒糖》)
後來鬧鬧上學了,自然跟著姐姐一起走。等到朵拉上初中後,鬧鬧也獨立上學了。
但是他放學還是需要大人來接。我始終不理解,為什麼放學路比上學路更危險呢? 
到了寒假,鬧鬧約好了同學一起玩。我們先去接他同學,然後回到自己家玩,然後送同學到他家。路上,同學邀請鬧鬧去自己家玩。
那我豈不是又要接一次孩子?我說:“如果你能自己回家,我就同意你去同學家玩。”
於是他就帶著手錶,自己回家了。 
老公知道後極度震驚,說:“你怎麼敢這麼做?”
我說:“鬧鬧同學家就是學校對面,這不是和平時上學一樣嗎?”
老公說:“但是要過馬路啊。”
我說:“鬧鬧平時上學也要過兩條馬路的。現在多了一條就是世界末日了嗎?”
老公又說:“但是容易被拐賣。”
我說:“他又不是女孩。男孩這個年紀已經沒有被拐賣的價值了。”
我們嘗試了幾次,鬧鬧做到了之前承諾的——獨立、安全、準時地出門和回家。
老公也不再反對,只是反覆叮囑鬧鬧說:“你過馬路一定要小心。如果陌生人對你說話,你不要理,要趕緊走。”
自己學習
第二個獨立就是自己學習,更具體地說就是自己做作業。
小朋友要能夠自己作業,得解決兩個問題。第一個就是遇到不會做的題怎麼自己解決。
以前都是爸媽輔導。但是爸媽也不是老師,也不專業,反覆說了孩子聽不懂,就容易崩潰。
以前我們想了很多招,在BetterRead也分享過。
以上還是父母陪伴的一些做法。要讓孩子自己學,得有新招。
一是用Kimi、豆包之類的AI來給孩子答疑。
AI也不一定都對,但是總體來說比不專業的父母講得有條理。更重要的是AI有耐心,不會生氣。
如何用好AI,我之前在BetterRead公號上分享過。
第二個辦法就是不糾結。
鬧鬧做題的時候,經常遇到錯題和不會的。過去鬧鬧爸爸會給他講一下,現在就讓他自己看答案解析,解析看不懂就去看書。看書也看不懂,就算了。
看上去是一種放棄,實際上這種暫時放下的做法反而對學習有利。我之前在BetterRead公號上分享過一本書《學習之道》,也解釋過背後的邏輯。
但是我們家怕的是拖沓。這次也用了兩個辦法。
一個是把寒假計劃安排得比較寬鬆,上午以學為主,下午以玩為主。想到完成學習任務就可以玩,鬧鬧就比以前更積極。
另外一個辦法是用計時器做限時訓練。這特別適合數學作業,有助於高效完成任務。
自己做飯
這次寒假,我和老大朵拉又開啟了單獨旅行。老二鬧鬧和老公自己在家。別的不用太操心,吃飯問題怎麼解決?
老公說:“好辦。我帶著他上班。我們中午去餐館,晚上吃外賣。”
連續九天外賣?
鬧鬧驚了。想了半天,他說:“我來做吧。我學五個菜,爸爸應該會做三個菜,然後我們再吃一天外賣。”
於是在離開前三天裡,我緊急給鬧鬧培訓。
聽上去有點難,實際上非常簡單。因為我們家用炒菜機、蒸烤箱、電飯鍋,甚至可以不開火就做好一桌子菜。
之前,我曾經在BetterRead公號上分享過我們是怎麼讓孩子學做菜的。(《培養“天選做飯人”,就用這三大工具》)
但是,這次我可真見識了內驅力的作用。人要真想學,可以學得很快。三天裡,鬧鬧就學會了四季豆炒肉片、烤排骨、烤雞腿、煲仔飯、清炒上海青、燉雞湯六個菜。再加上本來就會做的西紅柿炒雞蛋,他算是超額完成任務了。
這下搞得老公也不得不上進了,擼起袖子開始籌劃菜譜。
在旅行中,老公一直不斷地給我發他們做的菜。但是他們最熱衷的並不是我之前教的那些,而是他們新開發的一道菜:烤羊肉串。
我回家才知道,十天裡,光鬧鬧自己就吃了兩斤羊肉串。 
老公自豪地說:“這麼久我們就點了一次外賣,還是因為鬧鬧想吃披薩了。”
我說:“那要不今天晚上你們繼續做飯吧。”
老公飛快地溜走了。
鬧鬧自信地說:“沒事!我來。”
三個原則
我總結下來,要讓孩子自學和自理,從家長角度需要有三個原則。
第一,家長要真心想讓孩子自己幹。
雖然大家都說想讓孩子獨立,但是都是嘴上說說,真正願意放手的沒有幾個。再加上寒假期間,很多都交給家裡老人帶了,更不可能利用假期來讓孩子學習獨立。
以我家老二鬧鬧為例,也是因為媽媽出門實在沒吃的了,才會真正去下功夫學做飯。所以意願是首要的。
第二,要有工具,確保安全和高效。
我們之所以放心鬧鬧自己出門,是因為他總是帶著手錶,我們可以看到定位,也可以隨時聯絡他。他能自己學習,是因為有計時器,也有網站、AI幫助輔導。他能做飯,也少不了各種廚房電器。
第三,降低要求。
讓孩子自己幹,就得接受失敗和挫折。也就是說,一開始孩子肯定做得不夠好。所以要求不能過高,也沒必要上綱上線。
比如孩子第一次出門回來晚了5分鐘。就提醒一下下次注意就行了,而不是覺得違反了承諾就不能接受了。
又比如孩子自己做作業的過程中會開小差,會比預計的時間晚一些。一般來說,相差20分鐘是比較正常的,相差40分中可能就是在摸魚了。對此,也許思考如何激勵孩子以及寒假計劃是不是過於緊張,比痛罵孩子做事拖沓要更有效。
在做飯這件事上,一開始更容易出差錯,需要更多包容。
雖然鬧鬧可以自己出門、自己學習以及自己做飯了,我們也不會一直都讓他自己幹。如果家裡老人更願意接他放學,也是親情的陪伴。又比如,我回家後還是會自己做飯。他的學習計劃依然要父母幫助制定。
關鍵是,他得有這樣的意識和能力,在需要的時候隨時可以自己上。
總之,孩子走向自理、自學和自立的過程是很漫長的,我們需要保持足夠的耐心去觀察,必要時給予支援。
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