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斯加陷阱

3月4日,Trump在國會發表了上任以來的首次聯席演講,期間他談到了一個不太惹人注意的細節:日本、韓國等有意與美國合作建設阿拉斯加巨型天然氣管道。
Trump稱,該管道將成為全球最大的管道之一,計劃投資“數萬億美元”。
那麼這個事情究竟靠譜不靠譜呢?
縱貫阿拉斯加州南北的天然氣管道。該管道工程興建於1980年代初,全長1200公里,把阿拉斯加普魯拉德霍灣氣田的天然氣輸送到北緯49度以南的美國內陸市場,並把加拿大艾伯塔省多餘的天然氣也一併輸往美國。
2024年7月的一次競選集會上,當有人問及該如何降低通脹時,他反覆高喊“drill,baby,drill”(鑽井,寶貝,鑽井!)。
可見在Trump的宏大規劃裡,開採能源是十分重要的一環,而在美國的能源格局裡,阿拉斯加州佔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
阿拉斯加油氣資源豐富,1967年發現了普拉德霍灣超大油田,曾經是美國第二大原油產出地,但經過幾十年開採其石油產量已出現下降趨勢,現階段次於德克薩斯州、北達科他州加利福尼亞州
那能不能繼續勘探新油氣田呢?
說來有趣,阿拉斯加的油氣資源主要集中於北冰洋沿岸的“阿拉斯加北坡”。
該地區緯度過高,人煙稀少,與阿拉斯加道路系統的其他部分斷開,主要依靠水路和小型機場進行運輸,到這裡開採油氣是非常非常麻煩的,成本極高。
 阿拉斯加北坡平面構造圖,多數的儲藏中同時有原油和天然氣,天然氣也是透過鑽井汲取,與石油汲取過程相似。
阿拉斯加北坡地區縱向剖面圖。圖片來自論文《阿拉斯加北坡區域地質演化及油氣資源》
根據美國內政部的資料,在阿拉斯加北坡的兩處聯邦水域內擁有220億桶技術可採原油和93萬億立方英尺天然氣儲量。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面對這一巨大誘惑,殼牌公司於2008年以21億美元的費用買下了北極楚科奇海油氣開發權,之後殼牌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去這裡勘探開發,以一種近乎狂熱的心態追逐“北極開發之夢”。
然而結果讓人大跌眼鏡,在阿拉斯加勘探開採油氣的燒錢速度超乎想象,殼牌公司迄今在該專案已花費70億美元,但沒有鑽出一口井,更別說目標深度。
事實上,楚科奇海被認為是全球最危險的開採區域之一,這片水域非常偏遠,一千公里內沒有連線大城市或深水港口的道路,一旦發生事故,清理工作將很難開展,救援工作者更是難以到達。
至於說大風暴、冰冷海水以及可怕的海浪,則是家常便飯。
由於殼牌的北極計劃遭受重大失利,之後挪威國油和美國雪佛龍等大型油氣公司均推遲了北極勘探計劃,認為商業可行性不高。
再後來隨著奧巴馬時期美國“環保主義”迅速崛起,環保主義者擔心北極海域情況複雜,一旦發生開採事故會產生比2010年墨西哥灣漏油更為慘重的後果。
漸漸地,北極油氣開採成為一個政治問題,民主黨出於保護生態環境等因素暫停了北極油氣開發。
一則《紐約時報》2015年9月的新聞,殼牌最終放棄北極油氣開放。
Trump對於開採能源一直非常上心,認為這是對內解決通脹、對外解決貿易逆差的“法寶”。
中國、日本、韓國以及大多數歐洲國家都跟美國存在貿易逆差,Trump要求大家多購買美國商品,否則就會被徵收關稅。
可是買啥呢?高科技產品美國不捨得賣,天天搞出口管制,剩下的大豆玉米又不值幾個錢。
於是Trump靈機一動,我們有能源啊!
新一屆內閣成員提名時,Trump任命了北達科他州(盛產石油)州長伯格姆為內政部長,併兼任國家能源主導委員會聯合主席,人稱“能源沙皇”。
伯格姆在發表演講時公開表示:
美國向亞洲出口液化天然氣是一項重要的地緣政治和經濟戰略,當我們向盟友出售液化天然氣時——從阿拉斯加到日本、韓國和菲律賓——這不僅有助於穩定世界,還能減少我們的貿易逆差。”
2025年2月,日本首相石破茂訪美期間,Trump與其共進午餐,談話很快就轉向了開採阿拉斯加天然氣賣給日本,稱這是“(日本)取代中東能源運輸並解決與美國貿易不平衡的一種方式”。
儘管日方對於阿拉斯加液化天然氣專案的可行性存有疑慮,但也不敢公開否定Trump的提案,只說“樂見其成”。
據日媒報道,Trump在午餐後的公開講話中多次提到該專案,石破茂卻沒有,會後公佈的官方宣告中也沒有提及。
推銷完日本之後,下一個輪到了韓國。
據韓聯社報道,韓國產業部長安德根表示,美國已向韓國詢問是否願意參與阿拉斯加液化天然氣專案,他透露,首爾與華盛頓已同意成立一個工作級別小組,專門討論涉及管道建設、能源合作、造船、關稅及非關稅壁壘的相關議題。
實際上,因北冰洋長時間冰封,阿拉斯加北部是沒有港口的,要想把北坡的天然氣運出來需新建一條長達一千多公里的管道到南部港口,預計投資440億美元,然後在港口灌裝到LNG船中再發運。
目前Trump在做的事情,就是逼日韓掏錢建這條管道,美其名曰“聯合投資開發”。
位於阿拉斯加南部的港口城市Valdez。
運送液化天然氣的LNG船。
說來有趣,民主黨和Trump儼然走了兩個極端。
民主黨以環保為由堅決抗拒北極能源勘探和開採,Trump則不顧現實條件限制硬要開採,還強迫小弟們認捐。
面對來勢洶洶的美國,日韓既不敢答應(很可能竹籃打水一場空),也不敢不答應(關稅大棒正高高舉起),只能一遍遍打馬虎眼,表示“有興趣參與阿拉斯加天然氣管道建設”,以此討好Trump並防止潛在的貿易摩擦。
有商業評論人士一針見血地指出:北極開採油氣資源的風險和成本很高,且回報不確定,沒有任何公司願意向北極“砸錢”,無論Trump做什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