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輕鬆拿捏的鄰國

Trump祭出關稅大棒後,加拿大和墨西哥兩國被“輕鬆拿捏”,以嚴控邊境為條件獲得30天暫緩執行。
期間美國將與兩國進行貿易談判,假如兩國無法滿足美方要求,Trump還會繼續施壓。
實際上,Trump長期敵視“北美自由貿易協定”,認為該協定方便了一些出口型國家到墨西哥設廠,然後利用美墨之間的低稅率大舉進入美國市場。
早在第一任期時,他就曾施壓修改北美自由貿易協定,於2018年9月30日同墨西哥和加拿大重籤協議,並改名為“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協定”。
現如今七年過去了,王者歸來的Trump估計想著再修改一版,使其更加有利於美國。
為什麼加拿大和墨西哥在面對美國時“毫無還手之力”呢?
拋開軍事威脅不談,僅在貿易領域三國就完全不是一個量級的選手,美國擁有壓倒性的優勢與韌性。
近日,知名智庫外交關係委員會用若干張圖表詳細介紹了美國同中國、加拿大和墨西哥的貿易現狀,具體如下。
如上圖所示,根據2023年資料,美國近一半的進口額(超過1.3萬億美元)來自加拿大、中國和墨西哥。
其中加拿大對美出口(4300億美元)和進口(3530億美元)相對均衡,其次為墨西哥,中國對美貿易則以出口占主導地位。
彭博經濟研究院的分析顯示,如果Trump宣稱的新關稅最終落地,可能會使美國的整體進口減少15%,同時每年產生約 1000億美元的額外聯邦稅收,當然也會帶來擾亂供應鏈、提高企業成本、消除數十萬個工作崗位並最終推高消費者價格等代價。
具體到受影響行業,如上圖所示,加拿大和墨西哥同美國的汽車、能源和食品行業高度繫結,中國則主要向美國出口了手機和電腦。
資料顯示,加拿大和墨西哥向美國煉油廠供應了超過 70% 的進口原油,近一半的汽車零部件,60% 以上的進口蔬菜以及近一半的進口水果和堅果。
前文提到過,越是基本生存必需品,如住房、醫療、能源、餐飲、食品、打車等,越是本地化定價,而汽車、手機、電視等實物類消費品則採用全球定價策略。
某種意義上講,生活必需品因與生活密切相關,購買頻次較高(住房除外),所以民眾對其價格更為敏感;汽車、手機、電腦、電視等耐用品因購買頻次較低,使得普通人對其價格波動忍受度較高。
比如:美國的手機、電視等相對於其收入水平來說很便宜,但使用頻次畢竟較低,普通人感受不強烈,大家更關心電價、水價、油價、雞蛋價格、牛肉價格和餐廳價格的波動。
從這個角度分析,加墨兩國在上述領域的對美出口顯得非常重要,例如蔬菜和水果,Trump其實不太敢徵收關稅,畢竟他是打著“降通脹”旗號上臺的。
上面兩張圖分別為德國(Germany)、英國(UK)、日本(Japan)、美國(US)和墨西哥(Mexico)、加拿大(Canada)、中國(China)、美國(US)出口佔本國GDP比例歷年曲線。
從圖中不難發現,與德國、日本、英國、加拿大和墨西哥相比,美國對貿易的依賴程度較低,進出口僅佔美國GDP的四分之一。
德國GDP對貿易的依賴度高達八成,墨西哥為七成,加拿大和英國約為六成。
中國GDP對外貿的依賴度在2006年達到巔峰的六成,此後呈不斷下降趨勢,目前進出口僅佔GDP的37%左右。
進一步細化至對美國的貿易依賴程度,如上圖所示,加拿大78%的出口、墨西哥80%的出口物件為美國。
反過來說,對加墨兩國的進口只佔美國進口的14%和15%。
由此不難體會,加拿大和墨西哥對美國的貿易依賴程度遠高於美國對它們的依賴程度,即關稅對加拿大和墨西哥的打擊將更為嚴重,因為貿易佔這兩個經濟體GDP的70%左右,而對美出口又是絕對大頭。
這正是Trump敢於發動貿易戰、吃定加墨會妥協的底氣所在。
那麼中國呢?
如上圖所示,對美出口佔中國全部對外出口的15%,換句話說,中國對美國市場的依賴程度近些年有所下降,尤其在受先前關稅和出口管制打擊的行業,如:汽車零部件、資料伺服器、傢俱和半導體等,已幾乎完成“脫鉤”。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中國對美出口之所以比例減少,一定程度上是因為進行了“友岸轉移”,即把部分對美出口產能轉移至越南和墨西哥。
根據2021年和2022年的資料,中國對墨西哥的直接投資兩年複合增長分別高達19.1%和35.9%。
換言之,假如Trump對墨西哥和東南亞徵收高額關稅,也會間接打擊到中國走出去的對美出口企業。
墨西哥新萊昂州佔地面積巨大的華富山工業園,由一家本地開發商和兩家中國公司合資興辦。自中美貿易糾紛爆發以來,中國企業傾向於到北美貿易集團內部建立業務,以這種方式向美國人提供電子產品、服裝、傢俱等商品。
美墨邊境的貨車。加墨兩國是北美經濟供應鏈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汽車行業為例,一部成品車在到達經銷商前,零件通常會有67次跨越美加墨三國的邊境,加徵關稅將造成供應鏈的混亂。坊間預計,即使Trump最終對兩國施加關稅,也不會達到25%這種水平。
文章最後,引述一個小故事。
大概在2004年前後,歐盟與美國爆發了一場貿易衝突,小布什政府強勢對歐盟徵收關稅。
歐盟相對美國顯得弱勢,對等報復玩不起,於是布魯塞爾的貿易專家們經過仔細研判,出臺了針對美國某幾樣農產品加稅的報復方案。
歐盟加稅的這幾類農產品只在美國中部某州生產,於全域性看似乎無足輕重,跟美國的全面關稅完全不對等。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報復方案一齣臺,小布什總統很快指示行政部門暫緩對歐盟商品加稅,先開啟談判。
原因倒也簡單,生產這幾類農產品的美國中部某州正是即將到來的2004美國大選關鍵搖擺州。
我們站在小布什總統的角度去思考,是自己連任總統重要還是打貿易戰重要呢?
毫無疑問,泰山與鴻毛的分量。
任何一點可能影響其競選連任的因素在小布什眼中都是天大的事,必須立即處理。
至於貿易糾紛這種事情,對大國來說年年有月月有天天有,商務部長和貿易代表去處理一下就行了,總統並不在意。
簡而言之,我們日常感受中覺得很重要的事情在上級眼中或許並不重要,甚至根本擺不上桌面,而某些普通人不太關注的領域,反倒是天大的事。
從世界貿易的角度看,美國是一個整體,但如果剝開來看,美國各州對貿易的依賴程度是截然不同的(如上圖)。
假如某項貿易還擊政策能夠精準打擊到“關鍵搖擺州”的關鍵搖擺選民,產生的政治效果很可能事半功倍。
相較於傳統政治人物,Trump其實是比較容易妥協的,對手需要認真思考“他在意什麼”“他的支持者在意什麼”,打蛇打七寸,這將比簡單的以牙還牙起到更好效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