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陵蘭島位於北冰洋和大西洋之間,六百年來一直是丹麥的自治領土。
歷史上丹麥人曾殖民虐待過島上的原住民,近現代以來隨著進步主義氛圍蔓延,丹麥允許島民高度自治,並透過每年提供約6億美元經濟補貼的方式維繫著雙方關係。
目前格陵蘭自治政府約一半的收入來自丹麥補助,同時在丹麥國會派駐有兩名議員。

歐盟內部對於Trump的瘋狂言論基本處於沉默狀態,除丹麥外,只有法國外長出來講了幾句話。
美國在格陵蘭島上有一個大型軍事基地,對當地很有影響力。
早在2019年Trump就盯上了該島,向丹麥提出了所謂的“購島方案”,把購買格陵蘭島稱作是一宗大型房地產交易。
根據媒體披露的訊息,美方的方案是接手丹麥政府每年提供給格陵蘭的6億美元援助,並一次性支付給丹麥一筆高額購島金。
當時丹麥首相梅特·弗雷德里克森拒絕了這一提案,氣憤之下的Trump則取消了對丹麥的訪問計劃。
與2019年頗具玩笑性質的表態相比,此番Trump的言論明顯正經了許多,而且一次比一次調門高,直接上升至美國國家安全層面。
其長子小Trump甚至對格陵蘭島進行了私人訪問,試探當地民意情況。
連同加拿大和巴拿馬運河在內,有外網博主做了這樣一張圖:加拿大、格陵蘭和巴拿馬運河被加入了Trump的“購物車”。


小Trump在格陵蘭島,2025年1月7日。
格陵蘭的原住民為因紐特人,他們究竟何時來到這裡,為何要選擇這個荒涼的島嶼居住,已無從考究。
因靠近北極,格陵蘭島的晝夜時間非常極端,不僅影響人類作息,而且很容易使人患上心理疾病。
島上人口密度非常低,兩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大島只有五萬多人口,且呈不斷下降趨勢,許多格陵蘭人搬去了丹麥居住。
留下的居民基本是一副小國寡民的狀態,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彷彿是生活在桃花源中,也從未想到過自己會成為國際政治的焦點。

格陵蘭首府努克市

白雪覆蓋的努克市
格陵蘭與外界的聯絡主要靠水運和格陵蘭航空維繫。
在所有的航線中,與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的航線是最重要的,也唯一全年不間斷的固定航線。
與一般航空公司不同,由於到島內很多居民點的乘客數量很少,因此格陵蘭航空的很多航線是由直升機運營的。
格陵蘭島海灣眾多,各地之間極少有公路相連,只在小塊的沿海無冰區才有一些道路,而沒有公路的地方交通只能靠雪橇。
正是因為這種特殊的地理環境和交通傳統,在第40屆世界聖誕老人大會上,格陵蘭被確認為聖誕老公公真正的故鄉。

格陵蘭島峽灣,圖中白色的為冰川。

位於首府努克的格陵蘭大學,課程大多用丹麥語授課,少數用格陵蘭語。全校只有4個系,分別為管理與經濟系、語言文學和傳媒系、文化和社會歷史系,以及神學系。

格陵蘭村莊

格陵蘭村莊的教堂
其實Trump並不是第一個想購買格陵蘭島的總統,早在1860年代,美國人就差一點買下了格陵蘭島和冰島——當時這個想法的主要目的是把加拿大給包圍起來,從而迫使其加入美國。
不過花心的美國很快就放棄了“追求”加拿大,轉而向太平洋方向擴張,於十九世紀下半葉佔領了夏威夷和菲律賓。
到了1946年,時任總統杜魯門也曾試圖用1億美元向丹麥購買格陵蘭島,但遭到拒絕,最終又不了了之。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袁徵認為,美國覬覦格陵蘭島的目的主要有三:
1、資源
格陵蘭島據說有約3850萬噸稀土氧化物,而全世界其他地方的稀土氧化物總量也只有約1.2億噸,美國購島體現了其想在稀土爭奪戰中拔得頭籌的野心。
2、爭奪北極話語權
目前各國在北極地區的主權爭奪日趨激烈,擁有格陵蘭島可以幫助美國爭得在北極地區的霸主地位——格陵蘭島是北極圈內最大的島嶼,廣闊領土領海是絕對話語權的象徵。
3、地緣戰略
格陵蘭島所處位置是控制北極飛行交通要道的絕佳場所,尤其在退出中導條約後,美國可以在格陵蘭島部署中短程導彈,同時前沿安置監控雷達乃至部署導彈防禦系統,以尋求本土的絕對安全。

格陵蘭島在地球上的位置,整體上位於美洲大陸和亞歐大陸中間,靠前者更近一些。

美國領土變遷及各州設州年份。
雖然看起來Trump的購買計劃像是一個玩笑,但切不可低估美帝的運作能力,畢竟歷史上美國是領土交易的一把好手,從其他國家巧取豪奪的操作對美國來說並不陌生。
1803年,美國花1500萬美元從法國手中買下路易斯安那。
1867年,美國以720萬美元從俄國手中買下阿拉斯加。
1898年,美國用2000萬美元從西班牙手中買下菲律賓群島。
1917年,美國以2500萬美元從丹麥手中買下維爾京群島。
……
其中,路易斯安娜、菲律賓和維爾京群島的交易多少有點“強買”的感覺,只有阿拉斯加算是公平交易。
文章後半段,就讓我們講一個關於阿拉斯加的故事。

阿拉斯加買賣原始支票,面額720萬美元,1868年8月1日由裡格斯銀行(現PNC銀行)兌現給俄羅斯外交部
1741年,俄羅斯探險家白令第一次發現阿拉斯加,隨後阿拉斯加很快被納入沙俄控制,成為俄屬北美殖民地。
由於人煙稀少,多年來阿拉斯加沒有為俄國帶來任何貢獻,反倒增加駐軍經費。
十九世紀中葉,沙俄在克里米亞戰爭中被英法聯軍擊敗,國庫空虛。
同期英國在北美的殖民地已經擴充套件到了英屬哥倫比亞,俄國人擔心日後會戰敗而失去這個易攻難守的阿拉斯加,於是便動起了拉攏美國牽制英國的小心思。
1859年,俄國首次向美國兜售阿拉斯加,以圖制衡英國。
可惜當時美國正值南北戰爭,無心顧及其他,俄國的計劃告吹。

沙皇批准出售阿拉斯加檔案
林肯政府勝出後,死心不改的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再次責令首相就阿拉斯加的買賣和美國國務卿蘇厄德談判。
談判由1867年3月初開始,於1867年3月30日凌晨四時成交,成交金額為700萬美元外加20萬美元手續費——平均每英畝土塊僅值兩美分。
買賣的條約很快在美國參議院獲得透過,但許多議員並不買賬,他們嘲笑阿拉斯加為“蘇厄德的大冰箱”(Seward's icebox)。
此後一年多時間裡,由於國會與白宮關係惡化,眾議院拒絕撥出買阿拉斯加的資金,直到1868年7月才批准了撥款。
得到款項的裡格斯銀行兌現了給俄羅斯外交部的國庫支票,圓滿完成美國對阿拉斯加的購買。

阿拉斯加原俄國首府——錫特卡

現阿拉斯加首府朱諾
交接儀式於1867年10月18日在錫特卡進行——當時俄國人尚未收到錢。
俄羅斯和美國士兵在總督府前遊行,俄羅斯國旗降下,美國國旗在響亮的火炮中升起。
一個名叫Ahllund的鐵匠記錄了整個交接過程:
“我們在錫特卡還沒待幾個星期時,有兩艘大的蒸汽輪船抵達,帶來了美國人的東西。
幾天後,新總督也與他計程車兵們一起乘船抵達。
俄羅斯總督兩層的木製豪宅坐落在一個小山崗上,院子裡有一根高大的桅杆,上面飄揚著俄羅斯有著雙頭鷹標誌的國旗。
當然,這個標誌馬上將讓位給佈滿條紋和星星的美國國旗。
某一天的下午,一個舉著美國國旗的人帶領一群士兵,沒有伴奏,踏著莊嚴的步伐來到總督府。
俄軍已經在排隊等待美國人,他們開始拉‘雙頭老鷹旗’下來,但是不知是怎麼了,只是下來一點點,然後它的爪子竟糾纏在桅杆周圍,無法被進一步拉下。
這時一名俄羅斯士兵被長官責令爬上桅杆解開它,可似乎那隻鷹在他的手上施了一個法術,他無法到達旗幟所在的高度就中途滑落了下來。
下一個士兵也沒能成功,直到第三個士兵才如願地把那隻不情願的‘鷹’帶到了地上。
旗幟被帶下來的同時,音樂響起,海岸邊發射了大炮,然後美國士兵取代俄羅斯士兵接管了克洛斯村周圍圍欄的大門。
完成更換旗幟的事務後,一名俄國中校宣佈將阿拉斯加轉交給美國,成為其領土的一部分。
大多數俄羅斯公民回家了,只有一些商人和牧師選擇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