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自:紀錄公社 Jilu Commune
紀錄公社推出「聲音×影像」系列活動,旨在透過與視聽藝術中各領域的跨媒介藝術家交流、分享,啟發紀實影像中聽覺與視覺元素的處理與運用。
活動報名方式
第一場/「“速度-能量的體感”視聽覺創作分享」
形式:分享會
日期:2025年4月4日 週五
時間:15:30-18:30
第二場/「技術與視覺記錄下的聲音藝術探索」
形式:分享+對談
日期:2025年4月5日 週六
時間:19:00-21:30
地點:上海市長寧區
(報名成功通知具體地點)
費用:單場40元/雙場60元

報名方式:請長按以上二維碼或點選閱讀原文(報名於2025年4月3日週四中午12:00截止,目前所剩名額不多,歡迎儘快報名~)
注意事項
1. 此次線下活動向所有申請者開放,請大家仔細閱讀並填寫報名表,注意勾選參加活動日期,掃碼付費並上傳憑證即報名成功。
2. 除不可抗力因素取消活動,一經售出,恕不退款。
3. 考慮到場地限制和活動體量,活動名額有限,按報名付費優先。
4. 報名成功後,我們將透過郵箱與您聯絡,提供更多詳情資訊。如遇到任何問題,可以透過郵箱[email protected]與我們聯絡。
本次活動,我們邀請到兩位不同領域的藝術家為我們帶來兩場分享:
視覺藝術家及音樂人「劉㔻」將以“速度”這一概念出發,以若干視聽藝術作品為例,解讀速度作為能量的體感是如何被我們的日常經驗所遮蔽的。本場分享會將呈現這一層面的底層運作邏輯,觸發我們對原有觀看及聆聽經驗的反思。
聲音藝術家及計算機音樂研究者「王澤昊」將聚焦於聲音藝術的空間性與戲劇化呈現,探討如何利用感測器資料、物理建模、空間音訊和VR技術等,實現聲音裝置與劇場化表達的創作、歸檔記錄與實驗影像的再創作;同時,探討影像作為獨立媒介如何捕捉和再現聲音藝術的動態共振,展現視聽融合下的全新藝術體驗。
第一場/「“速度-能量的體感”視聽覺創作分享」
劉㔻|2025年4月4日|15:30-18:30
速度一詞在狹義層面直接指涉了針對運動的基本物理量,是描述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運動狀態的關鍵引數。
視覺方面,在影像或動畫等以動態畫面為基礎的創作媒介中每秒所展現的幀數,我們稱為幀速率。而剪輯的運用則是直接以鏡頭的切換節奏來進行表達。在行為或舞蹈等以即時觀看為特點的作品中,我們會發現速度則以肢體的運動過程和運動方向來形成創作者情感的對應輸出。

《我們的未來光芒萬丈》 逐幀動畫作品 導演:劉㔻
聽覺方面,在古典音樂中速度/tempo是借用了義大利語的“時間”一詞,它源於拉丁語的“tempus”。並多以具有文學性的描述來進行速度的表情標記,如:Maestoso——雄偉的或莊重的;Vivace——活潑的或有活力的。在現代音樂中速度則通常以“拍每分鐘”(beats per minute,簡寫為bpm)作為其基本語法單位。

《無常定》Jazz Fusion專輯 作曲:劉㔻
而在聲音藝術作品中,如反饋式噪音或演算法類聲音作品等。創作者則會對單一的線性速度痕跡進行消解和擦除等,從而得到一種多線性速度的並列感或無速度的虛無感。除此之外,還有更多的觀念類作品會直接採用1:1當下日常化的真即時間感和速度感來進行事件的呈現或映象表達。
速度一詞在廣義層面,它同時也外延了更多其他的附加語義,是一個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會頻繁使用的詞語符號。於我而言:
幼年進餐時被無休止的催促,孩提時課堂內與老師的各種周旋,少年時畫室速寫的爭分奪秒,青年時所面對的各類延誤與統籌……是我此刻書寫時腦中閃過的反射記憶,而更多不勝列舉的場景裡也都伴隨了“速度”的使用亦或被使用。
在視聽覺創作中,“速度”均是一個不能被逾越的重要座標尺……它既是狹義的速度本身,如:景別中物體的運動速度、曲目中聲部的演奏速度;也是廣義的對於速度的描述,如:線性敘事的鋪陳與遞進、音符表達的疏離與聚合;
它使我們在不同的刻度內頻繁的移動自身來生成不同的感受,或緊張或舒緩、或顛簸或肅穆。
我們加速,在目的的驅使下擁抱慾望;
我們休止,在行動的實踐後抵達目的。
我們滯後,因抗拒厭離群體的向心力;
我們靜默,懸置於下一迴圈開啟之前……

主講嘉賓

劉㔻
聲音文化機構“從耳”創始人之一
視覺藝術家、音樂人、鼓/打擊樂
其個人作品媒介主要涉及架上繪畫、逐幀動畫或影像、聲音裝置或行為等形態呈現於展覽或現場內。他也長期以策劃者、組織者、參演者的身份活躍於中國當代實驗藝術場景中。同時在音樂方面,他作為製作人、作曲人、演奏者等身份以唱片出版的形式廣泛的進行個人或團體性的合作與出品。
部分展覽及獲獎
“山海圖誌·逐浪” 群展—2024·三亞
入圍第35屆臺灣金曲獎“演奏類最佳專輯獎”—2024·臺北
獲得第2屆騰訊·浪潮音樂大賞“最佳爵士專輯獎”—2024·北京
“小劉身份啥賬號”個展—2023·杭州
“光 Light”群展—2023·鄭州
“Seeing Sounds”群展—2023·南京
“小劉工作幹不好”個展—2020·北京
部分演出
第六期“Exit-Entry”—2025·香港
第四期“南腔北調”—2025·成都
第一屆“FOECHOES未來回聲”音樂節—2024·北京
第二屆“噪點”室內音樂節—2023·西安
第一屆“一把噪音”節—2023·上海
部分相關專輯出版
《無常定》、《如履薄冰》、《唸完這首秩序的詩》、《發夢茱莉》等
個人網站:www.quiliup.com
第二場/技術與視覺記錄下的聲音藝術探索
王澤昊|2025年4月5日|19:00-21:30
聲音藝術作為一種對空間與時間極為敏感的創作形式,由於關注聲音與音樂在物理空間中流動與共振的現象,其戲劇化呈現與歸檔記錄始終充滿挑戰。
相較於透過技術手段實現對聲音裝置和或劇場化呈現的捕捉與歸檔,創作者亦會透過實驗影像的方式對這些記錄進行再創作,利用影像記錄手段實現對聲音共振、能量流動以及空間表現力的生動呈現,從而突破傳統視聽分離的侷限。
在這一過程中,聲音不僅僅被視為一種單純的聽覺現象,而是被賦予了空間性與時間性的多重維度:它既是能夠被記錄下來的物理資料,也是激發觀眾情感共鳴的戲劇化媒介。
不同於將聲音僅作為視覺藝術擴充套件的附屬品,影像作為獨立媒介在當代音樂邊界中具有重要的延拓作用。
近期藝術家們的相關實踐展現了利用實驗影像技術記錄現場聲音裝置及劇場作品中那些流動、瞬變的互動狀態,捕捉聲音在物理空間中的振動軌跡和共振效應,亦或是藉助影像語言輔助聲音/音樂敘事,相互交融在空間中激盪出的情感張力。


△ 圖源郭藝帆作品《組裝日記》,王澤昊擔任攝影(©https://www.yifanguo.com/work-page/assembled-diary)
在這一探索中,技術與藝術之間的界限被不斷打破,聲音與影像、記錄與再創作、精確資料與藝術表達得以交融,構築出一種既具實證意義又充滿詩意的視聽共振。
對談環節,兩位藝術家還將與現場觀眾分享和討論以下思考:
近年來,音樂人和聲音藝術家展開了相關影像實踐,利用實驗影像技術記錄現場聲音裝置及劇場作品,他們是如何思考和運用影像這一媒介的?
對於音樂和聲音的劇場化的作品,我們對它的記錄到底是重現還是重新詮釋?
當下的藝術生態中,聲音藝術往往被歸為視覺藝術的附庸,聲音這一媒介的主體性在哪裡?
在當下語境中“聲音藝術”這一概念被大量使用,到底什麼是聲音藝術?
……

主講嘉賓

王澤昊
計算機音樂研究者,作曲及聲音藝術家
現為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音樂系計算機音樂博士候選人及副講師,上海紐約大學訪問學者,在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獲得學士學位。
作為計算機音樂研究者
他的主要研究方向為音樂聲學、物理建模與樂器設計,曾在微軟、字節跳動/TikTok、Yamaha及Apple進行研究實習,也曾在斯坦福大學計算機音樂與聲學研究中心(CCRMA)訪問,並在眾多知名研究機構如瑞典皇家音樂學院、新加坡國立大學及北京大學報告其研究工作;
作為作曲及聲音藝術家
主要關注聲音與音樂的空間性及其劇場化詮釋,其聲音裝置及戲劇音樂作品在國內外多個場所展覽或演出,如上海音樂廳、朝暮藝術館、紐約新城劇場等;
作為音樂科技與聲音藝術的教育普及者
王澤昊也曾在多地針對中學生組織或參與相關普及活動,如上海音樂廳、上海交響樂團、深圳零一學院及加州大學COSMOS專案。
關於紀錄公社
紀錄公社是一家啟動於2021年的獨立藝術中心。由非虛構影像藝術出發,我們致力於營造一個擁抱一切介入現實的故事創作空間。透過探索、挖掘、製作、分享豐富深刻的紀實作品,凝聚多元的創作群體,沉澱人類體驗的表達,提供解讀當下和內心的視角,並激發對未來的思考和願景。
關於從耳
“從耳”是一個關於聲音的非營利文化機構。我們致力於跨越不同的社會和文化領域,激發聲音的多場景生命力,挖掘聲音的多維度意義。我們發現、梳理、策劃,並創造性的呈現和溝通當下的聲音探索與實驗。推動創作者、批評研究者,以及公眾之間的聯結和互動。
關於Sound X Lab
Sound X Lab|同濟-朱哲琴【聲音 X 實驗室】是由婁永琪教授與跨界音樂家朱哲琴在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發起的實驗室。聯動感官、融合科技,以聲音為原動力的跨界研究和嘗試,探索不一樣的未來。

聯絡我們
網址:https://jilucommune.com/
微博、豆瓣、B站:紀錄公社
記錄你的成長
成長你的紀錄




凹凸鏡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鏡DOC
推廣|合作|轉載 加微信☞zhanglaodong
放映|影迷群 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關心普通人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