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新作發表,杜韻在“影逝之地”挖掘創傷、愛與人類精神

自2023年為合輯《活水:一場由周文中引發、關於東西方音樂交融與共同演進的持續討論》貢獻開場曲《別字》杜韻再次攜手 bié Records ,帶來她的全新作品—— Where We Lost Our Shadows(中譯名:《影逝之地》)。
Where We Lost Our Shadows 影片截圖,由上至下:Ali Sethi、Shayna Dunkelman、Sofia Jernberg、Joseph Young

要想描述出(這部作品的)所有元素,恐怕要把世界上零零總總的國旗攤上一桌子。作品所帶來的體驗是非比尋常的:它有著團結之感,讓人共鳴激烈。

Fiona Maddocks, The Guardian(《英國衛報》)

作品具有高度情感化、深刻和真實的主題。它鼓勵觀眾自行直面難民群體在當下的經歷。

Stephanie Ann Boyd, I care if you listen

……這些受到“拉格”音樂啟發的樂句,在週四這一天,由 Sethi 先生所演唱。他的歌聲有著原始的粗糲和憂傷的細膩……

……Shayna Dunkelman,一位深諳輕重緩急的打擊樂手,一會用鼓擊打出暴烈的段落,一會又奏響叮叮噹噹的細碎效果。杜韻女士為巴勒斯坦詩人加桑·扎克坦的《枕頭》配上了溫柔又高挑的音樂,歌者 Helga Davis 則為音樂帶來了徐徐光輝。

Anthony Tommasini, The New York Times(《紐約時報》)
Where We Lost Our Shadows 杜韻與多棲藝術家哈立德·賈拉爾 (Khaled Jarrar) 合作的作品,其錄音現已由 bié Records 發行。在這部作品中,阿里·賽西 (Ali Sethi)索菲亞·耶恩伯格 (Sofia Jernberg) 擔任歌手,謝娜·鄧克爾曼 (Shayna Dunkelman) 擔任打擊樂手,指揮家約瑟夫·楊 (Joseph Young) 皮博迪管弦樂團 (Peabody Orchestra) 也一同參與了演出/錄音。

Khaled Jarrar(左)、杜韻(右)

Where We Lost Our Shadows 是一部為管弦樂團、獨奏者和影片創作的多媒體作品,最初首演於倫敦南岸藝術中心(Southbank Centre)的 Soundstate 音樂節。此後,該作品又曾先後在華盛頓特區的肯尼迪藝術中心、紐約的卡內基音樂廳、奧斯陸的 Ultima 音樂節以及維也納藝術節(Vienna Festival)上演出。
這部作品聚焦於人類遷徙的問題,探討了在人類歷史中不斷重複的流動和出走,傳遞出一代又一代集體和個人的創傷與重生。杜韻在音樂部分中使用了一系列印度古典音樂“拉格”的調式,以對應“雨”和“水”的意象。這些不同的拉格音樂元素,有的源於拉格初現的遠古時期(前伊斯蘭時期),有的則來自拉格接下來流變和遷移經過的時空(阿拉伯、波斯、中亞、印巴沙漠及全球南亞僑民),同時還涵蓋了性別以及宗教和世俗背景等多重因素所導致的各種風格、形式和技巧的變遷。
該作品還引用了巴勒斯坦詩人,曾生活於約旦、敘利亞、黎巴嫩和突尼西亞的加桑·扎克坦 (Ghassan Zaqtan) 的詩作《枕頭》(“Pillow”)。在影片部分中,哈立德·賈拉爾探索了“家園”“歸屬感”和“身份認同”的意義。他的創作靈感來源於與一群難民同行的旅程——賈拉爾因對自己已故祖母的愛,踏上了這趟旅程;正是祖母的經歷,將流離失所的創傷留給了他。他的影片創作,以抽象和具象並存的方式,呈現了人類對這些概念的反應。
所有參與了 Where We Lost Our Shadows的合作者,無不反映出“遷徙”和“跨越邊界”的理念。這些人的交匯,讓這部作品成了一處不同尋常的聚所:這群藝術家有著截然不同的背景、專業訓練和職業生涯,但他們在不同形式上又都各自有過流離失所的經歷,並思考過這其中的意義。對這些藝術家來說,這部錄音作品是一片共同的藝術家園;對那些正在經歷自己旅程的聽眾而言,則是一份慰藉。
杜韻談及該作品時表示:“Where We Lost Our Shadows 就是要洞察人類遷徙的永恆掙扎和它激起的重重影響,並對其加以刻畫;它是對堅韌的人類精神的頌揚——正是這樣的精神激發了所有的遷徙,也在所有的遷徙中留存了下來。這部作品中的三位獨唱、獨奏音樂家背景不同,各有各的文化實踐方式:拉格音樂依靠口述傳統,搖滾樂有自己的方式方法,廣闊的聲樂技巧領域也有自己的體系。”同時,我也特別高興可以和皮博迪管弦樂團的年輕音樂家們合作。這張專輯匯聚了不同代際人的努力,它在當今這個動盪的時代中發出了我們共同的聲音。

Where We Lost Our Shadows

1. Scene 1 – Walking (feat. Shayna Dunkelman)


2. Scene 2 – Rain Raga (feat. Ali Sethi)*


3. Scene 3 – Your Name, Crowd, and Lilals


4. Scene 4 – Thunder (feat. Ali Sethi)*


5. Scene 5 – The Camp and Poem Pillow (feat. Sofia Jernberg)**


6. Scene 6 – Eruption (feat. Shayna Dunkelman)


7. Scene 7 – Desert Raga and The Pomegranate Rain (feat. Ali Sethi, Shayna Dunkelman, Sofia Jernberg)*

作曲:杜韻 | Composed by Du Yun


人聲:Ali Sethi、Sofia Jernberg | Voice by Ali Sethi, Sofia Jernberg


打擊樂:Shayna Dunkelman | Percussion by Shayna Dunkelman


指揮:Joseph Young | Conducted by Joseph Young


演奏:皮博迪交響樂團 | Performed by Peabody Symphony Orchestra

音訊製作人:Rick Jacobsohn、杜韻 | Audio Producers: Rick Jacobsohn and Du Yun


錄音及音訊編輯工程師:Lara Villaneuva | Recording and Editing Engineer: Lara Villaneuva


混音工程師:Lara Villaneuva、Rick Jacobsohn | Mixing Engineers: Lara Villaneuva and Rick Jacobsohn


母帶工程師:Rick Jacobsohn | Mastering Engineer: Rick Jacobsohn

皮博迪管弦樂團 | Peabody Symphony Orchestra


執行總監:Andrew Kipe | Executive Producer: Andrew Kipe


專案製作人:Melina Gajger | Project Producer: Melina Gajger

由皮博迪錄音藝術與科學部門提供錄音支援


Audio recording made possible by the Peabody Recording Arts & Sciences Department

*第2、4和7曲 – 烏爾都語傳統歌詞,匿名


*Track 2, 4 and 7 – Traditional lyrics in Urdu, anonymous

第5曲 – “Poem Pillow”由詩人加桑·扎克坦創作,經詩人本人許可後使用


**Track 5 – Poem Pillow by Ghassan Zaqtan, used under permission from the poet

專輯現已上架各大流媒體平臺。
購買數字版專輯支援音樂人,請點選文末“閱讀原文”前轉至我們的 Bandcamp 頁面(需要科學上網)

此外,杜韻曾獲2017年普利策音樂獎(Pulitzer Prize for Music)的作品

Angel's Bone

(中譯名:《天使之骨》),也已上架 bié Records 的 Bandcamp 頁面供收聽、下載。

Angel's Bone 為杜韻與劇作家 Royce Vavrek 合作的歌劇作品,是一則討當代奴隸制和人口販賣背後黑暗影響的現代寓言。這部作品的作曲部分涉獵廣泛,古典樂、電子樂、朋克搖滾、卡巴萊歌舞等諸多音樂元素的驚豔調和,充分展示了杜韻的“極繁主義”個人風格。

Du Yun · 杜韻 · 杜韻

作曲家 · 表演藝術家 · 倡導者

“為紐約繁華音樂市場增色的當代音樂家” —— 《紐約時報》

”思想深意的作曲家” —— 《金融時報》

“領軍當代音樂前沿者” —— 《英國衛報》

“史上最佳35位女作曲家之一” —— 《華盛頓郵報》

“源源不絕的原創力量與堅定不移的入世良知” —— 《紐約客》

被《紐約時報》譽為當今活躍於世界舞臺的新一代作曲家領軍人物之一,杜韻為2017年美國普利策音樂獎得主, 成為其第一位榮獲此獎的唯一亞裔女性。2018年獲古根海姆大獎,並以作品 Air Glow 獲得2019年第61屆格萊美音樂獎最佳古典樂作曲家提名。此前,杜韻為小提琴家 Hilary Hahn 創作作品為其贏得格萊美最佳室內樂專輯獎。個人專輯2017、 2018年連續登上《紐約客》年度十佳唱片;2019《紐約時報》年度最佳唱片;2019年北京國際音樂節年度藝術家、俄羅斯“BraVo2019”最佳古典音樂獎;並連續登上《義大利滾石雜誌》和《英國古典音樂》十年回顧榜,被其列入2010時代藝術家榜單。
出生於上海,現常駐紐約,杜韻其人與她的音樂藝術一樣,多面而複雜、立體而深刻:她具有多重身份是,一位活躍於世界各地的知名作曲家、表演藝術家、跨界藝術家及策展人;題材著眼於各類社會議題,包含深刻的情感與反思,並尋求與表演者及觀眾達到共鳴;敘述手法多元,觸及魔幻現實主義等型別;音樂形態豐富多樣,並擅長將多個藝術領域融合為一體包括歌劇、交響樂、音樂劇、戲劇、室內樂、藝術展覽、現代舞蹈、口述文化、公共裝置、即興表演、聲音藝術及電音;其音樂語言兼收幷蓄,從古典到流行,文藝復興風格的復調音樂、卡巴萊歌舞、現代主義,電子、後朋等風格融會貫通。
杜韻大膽而忠於自我藝術審美,在極簡主義盛行的時代與時代審美背道而馳,以自己獨特的聲音視角,奉行“雜食主義” 及“極繁主義“,將各精彩音樂元素語句層層疊加,挑戰觀眾可辨之視聽極限。杜韻音樂廳作品的主要委約團體包括洛杉磯愛樂、紐約愛樂、底特律愛樂、卡內基音樂廳、華盛頓肯尼迪藝術中心、倫敦南岸、絲綢之路樂團、挪威Ultima音樂節等,作品廣泛上演於世界一流演奏團體。
作為跨界藝術家,杜韻同時活躍於美術界,其多媒體藝術作品曾展於上海種子、上海外灘美術館、廣東美術三年展、阿聯酋沙迦雙年展、巴基斯坦 Lahore 雙年展、紐西蘭奧克蘭三年展、土耳其伊斯坦布林雙年展、西班牙科爾多瓦當代文化中心、美國國家藝術院及國家博物館、羅馬 Maxii 博物館等世界頂級博物館參展。多年來,杜韻與巴基斯坦藝術家 Shahzia Sikander 合作,作品得到西班牙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美國費城美術館、阿聯酋古根海姆博物館永久收藏,2017年合作作品獲卡拉奇雙年展最佳人氣作品獎。
杜韻曾就讀於上海音樂學院附小、附中及大學, 並獲得美國奧伯林音樂學院學士、哈佛大學碩士及博士學位;先後師從鄧爾博、陳鋼、Randolph Coleman、Bernard Rands、Mario Davidovsky 等教授。現為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皮博迪音樂學院作曲教授,博士生導師。2017 年同時任聘上海音樂學院特邀教授。
身為策展人,杜韻曾任紐約深具影響二十年 MATA 藝術節的藝術總監,立志大力推廣全球青年作曲家的作品交流和創作,開創並不斷探索新媒介與新藝術的前沿。她曾於2018年成功在紐約發起“泛亞太跨界音樂節”,並在次年帶領“泛亞太跨界音樂節”同時與倫敦南岸以及挪威奧斯陸 Ultima 藝術節合作。此外,她還參與策劃了英國倫敦南岸文化中心 SoundState 藝術節、瑞典 GAS 藝術節、洛杉磯愛樂2020年室內樂演出、2022年德國知名藝術節 Donaueschigen Festival 百年慶典年等;2020年,她分別擔任了芬蘭“Music of Now”策劃導師及德國達姆斯特當代音樂節導師。
秉信音樂無界,杜韻同時致力民俗音樂,她於2017年發起的“‘未來傳統’創想計劃”,廣泛與世界各地的民間音樂家、業餘團體合作、實驗 ,推廣世界各民族音樂,致力世界傳統文化的傳播與再創作。這其中,也包括中國地方戲曲的推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