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他,張藝謀陳凱歌的電影整不出那麼大“動靜”

開門見山。今天要向你推出一門值得每位電影錄音師、聲音創作者,甚至每位對電影製作有嚮往、有求知慾的準從業者,都來學的課。
導師,陶經,電影錄音師、聲音指導,同時也是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在電影圈,第五代電影人陶經總是被尊稱一聲“陶爺”,以“金耳朵”聞名業界。
作為張藝謀、陳凱歌的御用錄音師,《霸王別姬》《活著》《英雄》《十面埋伏》《孩子王》《金陵十三釵》《滿城盡帶黃金甲》《千里走單騎》《歸來》等,聲音設計都出自他手。
因為對聲音的獨到思考與藝術處理,為影像注入了不可複製的生命力,他四度獲得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錄音獎」,兩次摘得美國錄音屆最高獎項「最佳聲音金卷軸」獎。也拿過法國戛納電影節主競賽「最高技術獎」、澳大利亞電影金像獎、香港電影金像獎等。
從1987年第一部作品《孩子王》開始,陶經累積在30餘部有代表性的影視作品中,創造了獨特的有意識形態的聲音藝術表達。

聲音是藝術,不是技術
YIQIYINGCHUANG
對陶經來說,聲音重要的是賦予其創造力,去承載和傳遞電影的價值觀表達。但他也認為,電影是真實性的藝術,其本質是復原物質現實。比如眾所周知,在影視行業,對口型和後期配音是常態。陶經覺得配音“更像是一種被迫模擬真實的無奈”,會“丟掉最真實的點點滴滴”。
在首部作品《孩子王》的創作中,陶經就打破當時普遍採用的後期配音方式,使用同期錄音技術,將山坡上風吹草動、村莊裡雞鳴狗叫、孩童的嬉鬧喊叫聲收入膠片,讓觀眾彷彿“聽見”了導演陳凱歌鏡頭下,被時代遺忘的恬靜的鄉村生活。
電影《孩子王》劇照
儘管1987年還是單聲道技術,但陶經在一個聲道里,豐富呈現了聲音的距離感、縱深感、空間感、移動感,把表達做到了極致。
這種“復原物質現實”的創作理念,也沿襲到後來各種新技術——立體聲、環繞聲、全景聲等等,再到VR、AR,包括如今的AI技術。接下來的大師班課程,也會從「電影的期待與當今AI創作的思考」開始講起。
再到與導演張藝謀合作的《活著》裡,皮影戲的鑼鼓鏗鏘;
《英雄》裡,萬劍齊出的金屬震顫;
《金陵十三釵》裡,教堂彩窗玻璃碎裂的脆響;
呈現聲音表現力,為電影注入靈魂的技術,更是如魚得水。這都源於他對所堅持的藝術創作理念的嚴格踐行、精準把控,以及跟跑時代、與時俱進地不斷完善。
陶經曾在公開採訪中提到,製作電影的過程就是“手捧著水”,一定會漏,永遠有東西會一點一點往下掉。自己“要非常清楚過程中漏掉什麼、妥協什麼、保住什麼”。
用聲音思考電影
而非純錄音
YIQIYINGCHUANG
用聲音解構電影敘事,同樣是陶經的拿手絕活。
在他看來,好故事固然很重要,但電影真正的生命力,在於“視聽語言和蒙太奇剪出來的新鮮感”。有些電影可能劇本很有才華,最終呈現效果差強人意,問題根源在於導演缺少對視聽語言的設計能力。
從電影錄音師的角度,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做出“其他電影裡沒出現過的聲音”。比如給出兩段武打聲音,觀眾可以分辨出哪段是《英雄》的,哪段是《十面埋伏》的。
好的電影錄音師,是可以用聲音構建電影世界觀。是不迎合觀眾,而是引領觀眾。既實現藝術表達,也給到觀眾意外的、新鮮的、沉浸式的聽覺體感。
陶經是怎麼做的?拿武俠電影創作來說,常規的快速擊打聲音,比如動作片裡刀刀見肉場景,“啪啪啪”的聲音訊率會非常高;有的是在瞄準中突然“啪”一聲突襲。
錄音師要熟練掌握的,不止是知道如何想象出每一場戲的聲音,更要知道用什麼樣的方式創造出聲音,讓觀眾浸泡在故事和人物裡,用聲音傳遞故事,傳達電影獨特的價值觀。
比如《十面埋伏》裡章子怡擊鼓戲的聲音設計,表面看只是抽打鼓的“啪啪”聲,背後的設計邏輯藏了很多巧思和門道。
首先是讓場景成立。考慮到水袖揮舞的角度,抽打的聲音應該是“啪”一聲往上走的高聲,同時環繞的鼓又會有迴音壁的效果,因此“啪”一聲過後,空間裡還會有回聲。這是場景成立,把聲音做“對”的第一步。
其次是思考在聲音上如何設計情緒線,把觀眾引導到高潮。也因此有了劉德華在鼓聲之前撒豆子的設計,也是這場戲聲音上的關鍵。為了找到想象的音色,陶經用了兩週時間, 最後做出了震裂鼓架的豆雨擊鼓,和沙錘音色相似的、顆粒感明顯的撒豆聲。
再比如《霸王別姬》里程蝶衣在舞臺上被批鬥的聲音設計,陶經設計了一個電話鈴,讓電話鈴一直響不去接。表面看是讓聲音與劇場裡不斷變幻的幻燈機協同作用,製造不安感。
實際上是用電話鈴響但沒人接去表達“No Answer”,以此回應程蝶衣所有的反應。
跟大師學
你能收穫什麼?
YIQIYINGCHUANG
1.用更開闊的視角,重新理解聲音工作
在陶經的職業態度裡,一個做聲音設計的人,首先需要具備對視聽的理解,對人文、美學、藝術基本特徵、質感等的通感和素養。
經典的、能持久打動人心的電影作品,除了用畫面、聲音,復原物質現實,留下時代證明,其實也是一個,甚至幾個時代,價值觀表達、意識形態表現的縮影和見證。
這要求電影聲音工作者,要有基本的認知、設計電影視聽語言的技術,也要有透過聲音渲染,讓觀眾感受到時代味道的能力。
因此這門課,陶經教授會先立足當下AI時代,從電影創作基本認知講起,並結合自己近四十年電影創作累積的的創作成果和實戰經驗,先提綱挈領向你傳授“如何建立視聽創作的電影觀念”,建立整理性、全域性觀創作理念前提下,學習“電影聲音設計的立場”,以及AI時代聲音工作者如何工作和保持創造力等。
2.如何讓創作的聲音有創造力、有審美
從業四十年,三十餘部經典作品,有的足以堪稱“教科書”。客觀地說,他錄製或創造的,真實或虛擬的聲音,從沒有生硬、空洞地展示環境,烘托氛圍,而是延伸到聲音之外、環境之外,甚至跟隨他創作的聲音敘事,能挖掘出、感受到獨立於世界藝術之林的東方美學、詩意中國韻律。
比如《金陵十三釵》裡教堂內戲份的聲音設計。和十三釵吵架的學生突然中槍,一個生命在最平常不過的生活場景中隕落。
這段戲裡陶經希望能讓觀眾“聽見霧”,希望表現出回憶式的浪漫。因此在玻璃破碎的瞬間——脆的聲音裡,他設計加入低音,從而讓觀眾感受到剛性的東西打在很嫩的物體上,產生裂痕的感覺。
如他所說,這聲槍響,“全世界的同行都沒這麼處理過,世界頂級的美國電影聲音協會,一定了解這一槍表現的專業創造力和審美水準”。
因此,除了“電影聲音中的設計元素”、“電影聲音剪輯和最終混錄”這些聲音設計技術之外,你也能學到他獨到的聲音美學,讓自己創作的聲音不止動人,更有意境,有美學審美。
下面是詳細課程大綱。
5月24日、25日兩天,如果你是電影錄音師,或是影視導演、攝影師、製片人,又或是對聲音創作,對電影行業有嚮往和求知慾,如果你在北京,歡迎你來。
48小時裡,你有充足的時間和機會,和行業教科書面對面交流。
跟大師先學行業心法,看懂門道。再學實操竅門,在以後創作中少走彎路。課程原價5000元/人,現在報名有早鳥價,直接省800元。老學員報名優惠價3900元/人。
很有可能,打通你的聲音設計的任督二脈,做到真正懂聲音設計、聲音美學,創作出不止動人,更有意境,有審美的影視作品。
機會難得,報名或諮詢,掃碼加好友↓

作者丨輕舟

「注: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豆瓣及網路,
若有侵權請主動聯絡我們。」
益起映創的新老朋友們:我們專注影視教育12年,提供300+門課程覆蓋電影全產業鏈,助力超100萬愛好者與從業者成長。現在發起"學電影"使用者調研,填寫問卷即贈100元課程券。您的意見將幫助我們更好陪伴電影人"一起硬闖"!
掃碼填寫問卷(1分鐘,領取福利>>

益 起 推 薦

更 多 課 程 介 紹   |   專 業 幹 貨 分 享
關 注【 益 起 映 創 學 堂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