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江浙滬大小姐的升學宴”,才知道過度滿足物慾的孩子會經歷什麼

文 | 小樹媽媽
前段時間偶然在網上看到一段“江浙滬大小姐的升學宴”影片,有位網友在評論區講自己的經歷:
她說先前在酒店兼職,就親眼看到了一場江浙滬大小姐的升學宴加成人宴,那場面夠記一輩子。
女生穿了高定的裙子在舞臺中心發言,家人和朋友都滿眼愛意的看著她,視她為人間珍寶,而放在一旁的昂貴禮物堆成小山。
女生還有一條心愛的狗狗,放在嬰兒車裡,她推著與家人交談,全家都是笑笑的。
評論區很多人都在羨慕江浙滬獨生女的人生,也有些留言關注點有點跑偏,在說不能給孩子提供好條件,就不要生孩子。
這個觀點現在好像還挺流行,不少人點贊。但是我特別想說,什麼樣的條件才是好條件呢?
家境優渥、被父母寵愛的孩子,是很幸運。
但絕大多數家庭,就是沒辦法給孩子“予取予求”的人生。
年輕人不必覺得一定要滿足孩子所有需求,才有資格生孩子,父母也不必覺得沒能力提供富足生活,就對不起孩子。
江浙滬獨生女、富二代家庭中,不少孩子確實是培養得非常好,在家庭的託舉之下,更有衝勁兒也更有能力。
但也不是每個物質豐盈的人都會成材,也有相當一部分孩子,並沒有過得更幸福。
這幾年有個很流行叫“童年富裕症”。
就是那些物質生活相對優越的家庭裡,孩子不缺吃不少穿,但精神世界卻過度空虛,失去了對學習和生活的動力。
當然,這裡的“富裕”,指的不光是經濟條件好的家庭。
有些家庭即便不那麼富裕,也會盡力迎合孩子的各種需求,對於他“有求必應”。
孩子想要名牌鞋、新款玩具了,父母二話不說馬上就給買。
孩子想要吃口好吃的,父母不遠千里也給買回來。
可父母過度的滿足,未必能培養出健康、懂事、感恩的孩子。
被“喂太飽”的孩子
更容易躺平
如果孩子在家被“過度滿足”了,就根本調動不起來他自身的潛能。
在1925年時,美國科學家克萊爾·麥凱做的“餓鼠實驗”,震驚了整個教育界。
實驗把一群小白鼠分成兩組,然後以不同方式來餵養它們。
A組的小白鼠,每天都會得到充足的食物,想吃多少吃多少,生活過得很“滋潤”。
而B組就沒這麼幸運了,會被人為控制食物供給,它們總有那種沒吃飽,還想再吃點的感覺。
結果是有飢餓感的B組小白鼠會更積極探索周圍環境,尋找更多的食物來源。
它會努力學習一些新技能,比如說走迷宮找食物,為了能多獲取一點吃的,它會變得很“機靈”。
長此以往,B組的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都比吃飽喝足混天黑的A組要強很多。
所以,一定程度的“飢餓感”能激發出動物的內在潛能,讓它更有動力去探索和學習,來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
這個實驗用在教育上,也是同樣的道理,有句老話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因為從心理學角度講,孩子最好的狀態是對自己的目標保持“飢餓感”,這會讓他有更明確的努力方向。
總讓孩子處於一種啥也不缺、全被滿足的狀態,他就習慣了伸手即得。內心去探索和奮鬥的動力,可能就會打個折扣。
保持“飢餓感”
更利於孩子成長
我們生活中也經常會看到一些不知感恩的孩子。
他們被無限滿足的經歷多了,就會對父母的期待越來越高,把他們的付出視作“理所應當”。
習慣了要什麼有什麼,慾望也會無限膨脹。
但孩子的慾望一旦被抬高,就很難回落。
一旦條件無法滿足時,孩子的心理就會失衡,行為上自然也會不依不饒。
所以有時候相比一味滿足,適當用用“飢餓療法”,讓孩子想明白想要的東西需要付出努力,可能是更理性的方式。
在不必要的東西上,讓孩子的慾望“等一等”
很多父母在面對孩子提出的要求時,往往內心很矛盾。
不給吧,怕“人有我無”,孩子覺得低人一等,心裡委屈。
都滿足了,又怕孩子慾望無限膨脹,一發不可收拾。
其實,我們只需要幫孩子釐清什麼是需求、哪些是慾望。
需求可以被滿足,無條件給予孩子,因為需求一旦被滿足,就消失了。
而慾望被滿足後還會膨脹,以為會獲得更多快樂,但實際上卻產生了更大傷害。
舉個簡單的例子:
我們都知道,餓了要吃飯,冷了要穿衣,渴了就喝水,對於一個孩子來說,這是他最基本的需求。
而慾望就不同了,一般超出了正常的使用屬性,有了更好,沒有也沒多大關係,是個錦上添花的東西。
可孩子很難控制住自己的慾望,很容易在這上面“得寸進尺”,比如他玩手機,半小時後還想玩一個小時,滿足了一小時又奢求兩小時。
所以,慾望要被管理和控制,儘量少給或不給孩子,讓孩子在慾望面前學會“等一等”,告訴他“有些東西你不是不可以有,但要靠自己的勞動來獲得”。
要從小讓他有“多少錢辦多大事”的概念,沒錢時就要學會控制慾望,這樣他才能學會自律。
這種物質上的“飢餓感”能讓孩子為了想要的一個東西努力付出、自食其力,得到時也會更加珍惜。
給孩子體驗人間百態的機會
如果一個孩子從小被過度保護,只接觸美好的事物,那麼一旦遇到點小的挫折困難,就很容易陷入迷茫之中。
孩子不知道要如何應對生活的不如意,也很難理解生活的真正內涵。
有時父母付出太多,孩子反倒覺得一切來得太容易,既不懂得珍惜,也難以明白努力的意義。
最近我看到幾個“職業技術”幼兒園的影片,覺得還挺值得分享的。
在這裡,孩子戴上小廚師帽,穿上小圍裙,從親手種植的菜園中採摘蔬菜。

他們協作分工準備美味大餐,有孩子負責生火,有孩子負責清洗食材、剝蒜切蔥。
這裡的孩子不但能做家常便飯,有的還有升級技能,比如刮魚鱗、灌香腸、烙烙餅、曬臘肉。

這些大孩哥大孩姐技能傍身,簡直是所向披靡、無所不能。
如此煙火氣的幼兒園,哪個父母能不心動,有不少父母說“小小年紀會的比我都多,建議全國推廣”。
而一般家庭的很多孩子,被當成“掌上明珠”享受著六位家長的疼愛,很容易把父母的付出視為“理所應當”。
作為父母我們不但要為孩子創造體驗真實生活的機會,讓他自己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
還要讓他看到生活的全貌,體驗真實世界是什麼樣子的。
可以帶他去黎明的菜場看看進貨人的辛苦,到大型寫字樓樓下看通宵達旦工作白領的不易,去工地上看看搬磚工人留下的汗水。
帶孩子體驗生活的關鍵,在於讓他獲得一個正確的價值觀,這些比你給孩子講多少道理都來得更直觀。
真正的富養,從不是錦衣玉食,而是要賦予孩子兩種能力:
向內求索的韌性:想要什麼,自己爭取;
向外生長的勇氣:跌倒了,能自己爬起來。
正如教育家蒙臺梭利所說:“永遠別幫孩子做他力所能及的事。”
你替孩子走他的路,終將成為他爬不出的坑;你留給他的“飢餓感”,反而能喂大他的格局。
適度的“餓”,才是最高階的富養。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 成長樹,最受爸媽歡迎的育兒類公眾號,這裡有一群懂教育、懂孩子、懂心理的寶爸寶媽,你所關心的育兒問題,這裡都有答案。微訊號:chengzhangshu99。
▼精英說今日影片推薦
“在看”我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