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上方藍字👆“薩提亞實用心理學”關注我,加★星標★
預約心理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心理諮詢”
近期課程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課程”
作者:暖爸老白
來源:青春期父母成長學堂(ID:fumuxue199)

01
兒子今年上初二。這一年,兒子憑一己之力把全家烏煙瘴氣!學習上躺平、懶散、厭學、逃避,每一項都讓我心力交瘁……
說起來,我和老公也算是“老來得子”。
之前一直在忙事業,直到38歲才有了這個寶貝兒子。
因此,我們對他特別疼愛,簡直是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
生活上,無論是吃的、喝的、玩的還是用的,我都力求最好,總想把全世界最好的東西都捧到他面前。
從小到大,兒子的生活起居都是我一手操辦。什麼時候起床、什麼時候寫作業、吃什麼、穿什麼,事無鉅細都是我來替他安排。
除了學習,其他任何事都不需要他來操心。
因為我早年出來打拼,吃過不少苦。所以,為了不讓兒子吃苦,我把自己能做的事都替他做了,就希望他能過得輕鬆快樂。
兒子呢,也沒有讓我失望。他從小聰明伶俐,除了脾氣方面有點急之外,學習成績一直都非常優秀,我和老公都為他感到驕傲。
可沒想到,升入初中後,一切就開始變了。
首先是學習成績不再像小學時那樣優秀。
初一時,兒子還能在班裡排中上游,可到了初二,他就慢慢滑落到中游甚至下游了。
除此之外,兒子的學習態度也很懶散,感覺他對什麼事情都提不起興趣。
老師經常反映他不僅上課注意力不集中,課堂作業能偷懶就偷懶,需要背誦記憶的內容也是敷衍了事,一點不認真。
在家裡,我也明顯感覺到兒子的脾氣變大了,一點就著。
特別是我一提學習和作業,他就一臉不耐煩,經常“咚”一聲把自己關在屋裡。
最讓我擔心的是,兒子對手機越來越沉迷!
有一次,我們明明約好了寫完作業玩半個小時手機,結果他控制不住自己,當時我們再三要求下,放下了;結果晚上一兩點了,我還看到他房間裡亮著燈,在偷偷玩!
我當時氣極了,猛地一腳踹開門,把手機搶了過來。
可沒想到,兒子非但不認錯,還飛快地衝上來,一把奪回手機,對著我大聲吼叫:“煩死了!快把手機還給我!”
看著他雙眼充血,滿臉怒氣的樣子,我心裡又驚又怕:這還是我以前那個用心培養、乖巧懂事的兒子嗎?
02
那段時間,我茶不思飯不想,晚上也睡不好覺,愁得頭髮都快白了。
為了找出兒子變化的真正原因,我開始認真學習家庭教育和關於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學知識。
也是在這個過程中,我逐漸意識到:兒子之所以變成現在這樣,可能是因為我以前對他太過溺愛和保護了。
心理學上有個很有名的實驗,叫“餓鼠效應”。
這個實驗把剛斷奶的幼鼠分成兩組,一組食物充足,另一組卻總是忍受飢餓。
實驗的結果是:
第1組老鼠行動遲緩,沒有活滿1000天;
第2組老鼠皮毛順滑,活過了2000天。
這樣的道理用在教育上也很適用:過度滿足,其實會更快摧毀一個孩子。
反思過去的十幾年,我對兒子的教育,何嘗不像“喂太飽”的幼鼠。
在物質上,我總是過度滿足他,堅信“再窮也不能窮孩子”。只要兒子開口,我都會盡力滿足他的需要。
記得有次兒子過生日,看上了一雙2000元的鞋子,儘管我覺得價格高昂,也一咬牙,給他買了。
然而,那雙鞋他只穿了幾次,就說不舒服,便不再穿了。
兒子完全沒有感受到我的不易,現在每次看到那雙鞋,我的心裡都隱隱作痛。
生活上,兒子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除了學習,他幾乎沒吃過一點苦頭。
給他報的那些興趣班,兒子一個也沒能堅持到底,不是嫌這個苦就是喊那個累,到現在為止,他一個特長也沒學成。
和小朋友鬧矛盾的時候,我也總是因為心疼他,第一時間站出來護著他,幫他解決問題,從來都沒讓他自己去面對和處理過。
可正是因為我這份“過度的愛”,把兒子養成了溫室的花朵,經不起一點風吹雨打。
從小被父母 “喂太飽” 的孩子,他們會變得不懂珍惜、缺乏獨立性、抗挫折能力差。
尤其是進入初中後,學習壓力增大,周圍比他優秀的同學很多。
兒子在學習和生活中得不到肯定和鼓勵,總覺得自己處處不如人,再加上學習壓力和人際關係的困擾,他開始變得焦慮,漸漸地失去了自信。
長期在這種情緒下,他開始選擇逃避學習,一頭扎進手機裡的虛擬世界,以此來緩解內心的痛苦。
可以說,兒子的躺平擺爛,是我一手造成的。
事已至此,後悔也沒用,只能用科學的方法慢慢地引導兒子走出困境。
好的教育並不是一味滿足,一味庇護,適當地“飢餓”會鑄造更強大的孩子。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我要給他營造一個略顯“飢餓”的環境,讓他自己主動去努力、去獲取、去進步。具體做法分這3步:
03
1. 以退為進,主動“示弱”,讓孩子感到被需要,並且及時正向激勵,幫他找回自信和成就感。
過去,我總是扮演著“超人媽媽”的角色,對兒子照顧得無微不至,好像有用不完的精力和能量。
漸漸地,兒子習慣了這種全方位的呵護,理所當然地享受著這一切,甚至還對我各種挑剔和不滿。
其實,是我無意識中做了太多本該由他自己完成的事情,剝奪了他成長的機會。
現在我明白,要讓兒子真正獨立,關鍵在於讓他自己去經歷那些成長中必經的挑戰,學會用自己的力量去面對和解決生活中的難題。
而我,只需要在他進步的時候,不斷地認可和誇讚他,幫兒子找回自信和成就感。
週末,我和兒子一起去超市,滿載而歸,手裡提著大包小包。
以前,我總是硬撐著自己提所有重物,生怕累著了兒子。
但現在,我學會了換一種方式:“哎呀,這些東西可真沉,媽媽一個人拿不動了,兒子,你能搭把手嗎?”
“太感謝了,你懂得心疼媽媽了!”
放了學,兒子在房間裡玩手機,我敲門進來:“兒子,媽媽遇到難題了,廚房的煤氣灶壞了,我著急做飯,怎麼辦?你幫我看看吧?”
兒子放下手機,跟著我來到廚房。
經過一番摸索,他發現原來是電池電量耗盡了,換上新電池後,煤氣灶立刻恢復了工作。
我一臉崇拜地望著他:“兒子,你可真有兩下子,自己動腦筋解決了問題,真是幫了我的大忙!”
透過適度地向兒子“示弱”,我驚喜地發現,他變得越來越有擔當,責任心也越來越強。
不知不覺中,兒子甚至不需要我提醒,就會主動去做自己該做的事。
慢慢地,兒子玩手機的時間慢慢減少了,因為他在現實生活中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價值感,不再需要從虛擬世界中尋找慰藉。
有了這份自信,兒子也逐漸變得更加自律和獨立。
2. 給孩子的“庇護”少一點,讓他自己承擔責任和後果。
以前,每天早上去上學時,我總是跟在兒子身後,一遍遍地催促他起床、洗臉刷牙。
要是他遲到了,我還會幫他編造理由來應付老師。
這樣一來二去,兒子漸漸覺得上學成了我的責任,只要我不催,他就紋絲不動,反正最後我會想辦法幫他解決。
但現在,我決定放手,把原本就屬於兒子的責任歸還給他。
那天早上,我做好了早飯,看到兒子還在床上賴著,就輕輕提醒他:“還有20分鐘就要上課了。”
說完,我就去忙別的事情了,沒有再催他。
過了一會兒,兒子自己醒來,發現已經快要遲到了,急得連早飯都沒吃就匆匆出門了。
後來,兒子告訴我,老師批評了他,他給老師保證下次一定會早點起床。
在見證了上述方法帶來的積極變化後,學習方面我也不再過多地干涉。
我不再像從前那樣,時刻擔心兒子的哪一科作業沒完成、有沒有錯題等。這樣的過度關心往往會適得其反,增加兒子的反感情緒。
於是,我和兒子達成了一個約定:由他自己來負責和管理作業。
如果他能夠提前完成作業,那麼剩餘的時間將由他自己自由支配。
這樣的安排既給予了兒子充分的信任和自主權,也激發了他對學習的主動性和責任感。
如今,兒子已經深刻領悟到一個道理:媽媽不會再為他的懶散行為買單,他需要自己去面對和承擔生活中的每一個後果。
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無需我再三催促,兒子也能自覺地努力向前,不斷進步。
3. 適當保持“微餓”狀態,讓孩子的成長“苦一點”。
以前,我和老公總是竭盡全力為兒子營造一個無憂無慮的環境,希望他能避開我們曾經吃過的苦。
然而,隨著時間推移,我發現兒子開始變得慾望無度,對金錢毫無概念,一味追求享受,不懂得感恩和珍惜,理所當然地享受著這一切。
其實,男孩子成長過程中“苦”一點,“適度飢餓”一些,孩子會更有出息。
因此,我不再像以前那樣對他有求必應,而是鼓勵他透過自己的努力去爭取想要的東西。
比如,當兒子想要某樣東西時,我會告訴他,不是所有想要的東西都能立刻擁有。
要弄清楚“需要”和“想要”,學會取捨,並引導他透過完成家務、堅持一件事情等方式來換取。
我告訴他,只有透過自己的努力,才能真正獲得想要的東西,就像爸爸媽媽也需要努力工作,才能賺取買這些東西的報酬。
於是,我和兒子做了個“積分約定”:
每天晚上閱讀半個小時,可以積一分;做家務可以積一分;按時保質完成學習任務,可以積3分;遵守手機使用規則,可以積3分……
透過這樣的積分制度,引導孩子透過自己的努力,實現目標和願望。
說實話,一開始我也就是想試試,藉此激勵他一下,沒抱太大期望。
沒想到,兒子還真不含糊,積分任務做起來積極性十足,實打實堅持了下來。
更讓我驚喜的是,久而久之,閱讀成了兒子的生活習慣。
有時候我忙忘了,他還會主動湊過來提醒:“媽,今天還沒讀書呢!”
隨著讀的書越來越多,兒子對閱讀的興趣也越來越濃,不再是為了平板電腦而讀,而是打心底裡喜歡上了。
每次捧起書都美滋滋的,看得出來,他是真的樂在其中。
透過這件事,我告訴兒子:哪怕事情再難,只要認準了,不要半途而廢,堅持到底肯定有收穫。
而兒子自己,也親身感受到堅持帶來的好處,相信以後再遇到困難,也能憑藉這股子韌勁闖過去。
好的教育絕不是意味著滿足與庇護,一味的給予並不能培養出感恩、優秀、懂事的孩子。
相反,適當地讓孩子感受到一種“微餓感”,才能夠激勵孩子自己主動地去努力、去爭取、去不斷進步。
-END-
來源:青春期父母成長學堂(ID:fumuxue199),擅長處理青春期階段孩子厭學問題;用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幫助家長和孩子;家有青春期孩子,請關注我。

點選下列標題,檢視近期其他課程安排:
關注薩姐,檢視更多精彩內容▼
你的每一個“贊”和“在看”,我都歡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