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搜上毀三觀的遼寧母女“水煮麵團”事件,逼瘋了多少年輕人

作者:小椰子

來源:小椰子專欄
ID:xiaoyezizhuanlan
01
前段時間,小某書上有這樣一則帖子很火,喚起了很多人的童年陰影。
有媽媽發帖曬出了自己做的飯菜,配文是這樣的:
“菜和粥混在一起,不鹹!但是孩子不吃”。
還說:
“曾經餓了孩子幾天,孩子餓到水煮麵團都吃了。這次怎麼辦???”
評論區裡,很多人表示不理解:
“為什麼不能做孩子愛吃的東西給她?”
那位媽媽顯然有一套自己的邏輯:
“不能遇到好吃的就多吃,遇到不好吃的就少吃或不吃。”
還說自己的侄子遇到難吃的魚猛吃,所以上了北大;
而她女兒遇到不好吃的就少吃、不吃,所以只能上二本。
有人覺得孩子不吃菜和粥的原因很簡單:
“說明水煮麵團都比這個好吃。”
那位媽媽的回答卻令人毛骨悚然:“說明孩子沒餓到數。”
我的天,這真的是親媽嗎?
對自己的女兒進行“服從性測試”?
寧可讓孩子餓到吃水煮麵團,也不能放下逼她吃菜粥的執念。
孩子都上大學了,還要為了滿足自己的控制慾,強行想要改造她、讓她聽話。
你會發現,很多東亞父母都有這樣的通病:
始終無法把自己的小孩當成一個獨立的“人”來看待,而是看作自己的附屬物:
吃什麼東西、穿什麼衣服、交什麼朋友、選什麼專業、找什麼工作……
都必須按他們的意願。
如果孩子的想法和他們原定的路線稍有偏差,就要想方設法地把孩子拽到所謂“正確”的軌道上來。
02
你在各大社交平臺上都會看到,類似於“水煮麵團”這樣的事件,簡直層出不窮:
比如,有媽媽發帖問網友,因為沒給女兒做炸雞翅,她就生氣不吃飯,該打嗎?
一開始還以為是女兒太任性,看下去才知道,原來是這位媽媽的問題:
週五打電話問寄宿的14歲女兒週末想吃什麼,女兒說炸雞翅,媽媽答應了。
結果女兒回家後,卻發現媽媽做的是五花肉燉白菜,因為媽媽覺得吃炸雞翅上火。
看到女兒甩臉色不說話,飯都沒吃完就下桌了,媽媽很生氣:
“說實話我那一刻真的想上手打一頓,要是在我們小時候,早就打八頓了。”
這位媽媽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根本就沒把女兒當成獨立的個體看待。
覺得炸雞翅上火,那為什麼一開始要答應人家呢?
自己出爾反爾,還怪孩子冷臉。
從心底裡就覺得女兒的意見根本不需要尊重,只要不合自己心意就是以下犯上,該被教訓。
比如,有人列出了一張表格,準備按照這個標準給女兒安排大學期間的生活費:
每個月的基礎生活費只有500元,需要每天早晚都要問候父母,才能拿到一天20元的獎勵。
每一天都不能落下,才能獲得300元的“滿勤孝心獎勵”。
就像網友所說:
“錢少事兒還多”
“還什麼基礎生活費,整這麼複雜,一看1100。”
當看到把“早晚問候父母”、“孝心”計入考核指標的時候,就可以知道這個家庭有多離譜了。
真是印證了那句話:
越碌碌無為的父母,越喜歡在孩子身上展示權威。
比如,有人今年18歲,暑假打了兩個月的工,終於攢夠了機票錢,想在大學開學前去一趟泰國旅遊。
機票都買好了,結果父母卻發來了這樣的訊息:
“你的心已經野了,只要你敢去泰國,我就敢毀掉你的一切。
因為這一切是我們給你的,那麼我們是有權利去毀掉我們所給的一切。”
他只好含淚退了機票,損失了500元,還被父母罵了一整天。
再比如,有人都28歲了,卻因為一杯水被媽媽拉黑。
7點上班遲到了,就沒有喝媽媽給他倒好的水,在工作的時候,媽媽就發訊息來問罪。
兒子態度不好,因為媽媽總是這樣,他不知道除了打直球還有什麼能溝通的方法。
你會不明白,這些家長的控制慾,為什麼直到孩子長大、成年甚至已經結婚了,仍無法停歇?
正如一條很火的推文所說:
“我的心理醫生告訴我:
有些人特別是你的親人,會選擇性地只記住和認可那個最容易被操控階段的你。
無論過去了多久,也無論你已經改變了多少,他們只會像那時候一樣對你。”
03
知乎上有篇點贊超過6.5萬的回答,特別精準地描述了:
“控制慾強的父母,對孩子究竟是一種怎樣的心理。”
答主在養了一隻倉鼠以後,就充分明白了自己以前的生活。
她心情不好的時候,倉鼠就餓著;
她煩躁易怒的時候,倉鼠就受驚嚇;
倉鼠把東西咬壞了,她就把倉鼠關小黑屋,幾天不管它;
看到倉鼠可憐了,沒人管髒兮兮的樣子,她才大發慈悲地把它撿回來。
答主覺得,自己對倉鼠已經夠好了,有吃有喝的,還有什麼不知足的,誰讓它不聽話的?
它的存在是為了讓答主消遣的;
活潑可愛的樣子是討答主開心的,不是讓答主無條件愛它的。
答主第一次在一個生命上體會到了權力的滋味,這種上位者的操控感和遷怒感,簡直爽到了極點。
後來才意識到:
“我一直以為,我在家裡的地位是一個孩子,不,我其實更像是一隻寵物。”
很多家長正是抱著這類“養寵物”的心態,去養孩子:
你必須聽我的,而我可以不聽你的。
當你認定另一個人無條件應該聽你的話的時候,你就失去了聆聽和了解對方的意願和耐心。
一味追求孩子“溫馴、聽話”,本質上並不是養育孩子,而是奴化孩子。
詩人魯米說:
“萬物生而有翼”,而有些家長,卻希望自己的孩子如蟲蟻一般匍匐前行。
看過一個特別溫馨的影片,有人拍下了暴雨中的一幕:
一個小女孩坐在大臉盆裡,把湍流的積水當作小河,自己則像坐在小船中。
她開心地坐在臉盆裡轉圈圈,媽媽在一旁為她撐著傘,爸爸則在下面守護著她。
女兒的心情永遠被重視,女兒的每一個天馬行空的小願望都有爸爸媽媽配合完成。
孩子需要的,正是父母提供持續的、穩定的情感滋養;
而不是父母總是將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強迫孩子成長為自己期望的樣子。
父母的過度掌控,會像沉重的枷鎖,束縛孩子自由而獨立的靈魂。
請讓樹成樹,讓花成花,生命各有其姿態,卻不妨礙他們有各自的絢爛。
— E N D —

素材來源於網路/影片截圖。來源:小椰子專欄(ID:xiaoyezizhuanlan),作者:小椰子。用獨特視角解讀熱點事件,陪你每天一起認知升級。

你也“在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