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車也迎來了Deepseek時刻

點選圖片▲立即收聽

“‘智駕平權’的本質,是中國車市的新一輪價格戰
 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主打價效比的比亞迪,再次上熱搜。
2月10日,王傳福召開了智慧化戰略釋出會,一口氣釋出了21款新車。其中最大的亮點是,起售價為7.98萬元、搭載“天神之眼C”智慧駕駛系統的比亞迪秦PLUS智駕版。
比亞迪智慧化戰略釋出會
美國摩根士丹利評價道,比亞迪的“天神之眼”技術或許將是自動駕駛領域的“DeepSeek時刻”。
所謂“DeepSeek時刻”,是指把深奧難懂、價格昂貴的先進技術,下放到低價或免費產品上。
而比亞迪是把豪華車才有的高階智慧系統,安裝在售價不到8萬元的平價車上。
無獨有偶,長安、吉利、寶駿等品牌,也在做類似的事情。長安表示,2025年起全面停售非數智化新車,要將雷射雷達下放到10萬元以下車型上;吉利將在今年3月初對外發布AI智慧化戰略;寶駿聲稱“2025一起向前,共啟智駕元年”。
它們的舉動,在行業內引發巨大反響。有分析認為,它們掀起了一場打著“智駕平權”旗號、“加量不加價”的變相價格戰。
但是,也有從業者或明或暗地反對這場價格戰。
近日,一張關於“平權”的朋友圈截圖在網上廣為流傳。圖中,一位署名“何暢”的人聲稱:有些科技,無法平權,尊貴的人,優先享受。文末還配上了尊界S800的釋出會海報——尊界S800是華為和江淮汽車共同打造的豪華新能源車,市場預告售價約為100萬元。
一場關於“智駕平權”的爭議,或將貫穿整個2025年,為行業和消費心態帶來新一輪衝擊。
圖源:網路

“智駕平權”背後的產業革命
從技術角度看,“智駕平權”需要兩個前提條件:一是軟硬體成本的不斷下降,二是資料演算法的持續最佳化。
本質上講,智慧駕駛是替代駕駛員的資訊處理系統。
車載攝像頭、雷射雷達、毫米波雷達、超聲波雷達等外掛硬體,好比是駕駛員的眼睛、鼻子和耳朵,負責錄入資訊。
車展上的各類車載攝影頭
AI晶片、線控系統、通訊模組等聯結器,好比是駕駛員的神經纖維,負責把資訊傳給大腦。
作業系統、高精度地圖、雲平臺等後臺軟體,好比是駕駛員的大腦,要根據資訊做決策。
總之,一套先進的智駕系統,集合了工業時代的各類硬體和網際網路時代的各種軟體。
這些硬體剛剛問世時,研發成本奇高無比,生產工藝也不成熟,應用規模也不大,造價非常昂貴。當時一顆雷射雷達要賣兩萬多美元,一顆毫米波雷達標價幾百美元,一顆智駕芯片價值幾千美元……
後來,隨著中國各路資本的湧入,智慧駕駛各細分領域都出現了不少激進的玩家,市場競爭異常激烈,倒逼企業降本增效。雷射雷達價格降到了幾千元,晶片、攝像頭等硬體的價格也砍了一半。
硬體飛昇的同時,軟體和演算法也在持續進化。
隨著中國新能源汽車的迅速普及,中國車企累積了海量的使用者資料和路況資訊。以比亞迪為例,2024年新增訓練里程7200萬公里/天,模型迭代速度達到7天/次,2025年底預計訓練里程可以達到1.5億公里/天。
用的人越多,產品越好用,產品越好用,用的人越多。經過長年累月的沉澱和迭代,智駕系統變得越來越“聰明”,就能降低對高價硬軟體的依賴。
智慧駕駛輔助系統
幾年前,行業普遍認定,要實現高階智駕目標(汽車在複雜路段自動行駛上千公里而駕駛員完全不用接管),就必須要用雷射雷達和高精度地圖。當時車企很喜歡堆砌硬體、比拼雷射雷達數量。
但是,隨著晶片的升級和DeepSeek等大模型的深度融入,車企的算力和演算法呈幾何級增長,不少從業者發現,只要一顆雷射雷達就夠了,高精度地圖則可以完全捨棄。這樣一來,智駕方案的成本得到進一步縮減。
類似的故事,也發生在大模型行業。OpenAI開發ChatGPT時用了一萬塊英偉達的GPU晶片,等到深度求索公司做Deepseek時吸取了前人的經驗教訓,對演算法進行大量最佳化,減少高效能晶片的依賴,訓練成本減少了95%。
可見,“智駕平權夢”是由新能源車企、網際網路大廠、晶片廠商、無人駕駛公司等科技企業共同託舉而成。
一般而言,車企“降價”可以分為兩大類。
◎ 第一類是燃油車時代已然出現的傳統套路,比如限時降價、零首付買車、無息貸款、免費升級、買一送一、終身質保、贈送服務禮包。這類價格戰,比拼的是車企的財力。
◎ 第二類是新能源汽車時代特有的主題,透過提升研發效率、改進生產技術和整合供應鏈,來降低“三電技術”和“三智系統”的經濟成本,然後以極低的價格讓普通消費者享受技術成果。
換言之,圍繞智駕系統的價格戰,需要供應鏈和硬科技來做支撐。
一位行業專家對小巴表示:中國供應鏈的持續進步和硬軟體成本的不斷下探,才讓中國車企有了打技術價格戰的底氣。

價格戰進入下半場
持續兩年多的技術價格戰,可以分為上半場和下半場。
上半場圍繞電動化展開,各大車企都在研究如何用更低的成本造出更好(續航里程更長、充電速度更快、安全性更強)的電池,然後用價效比高的電動化產品,去衝擊燃油車的市場份額。

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的工廠

從2023年起,比亞迪連續三年發起新春大促銷活動。
2023年2月10日,秦PLUS DM-i 2023冠軍版正式上市,起售價只要9.98萬元。一款五座新能源車只賣不到十萬元,實屬罕見。比亞迪當時喊出的口號是“油電同價、顛覆燃油”。
2024年2月,比亞迪再度出擊,推出起售價只要7.98萬元的秦PLUS榮耀版DM-i。這款新能源汽車的定價,低於日系經典燃油車型軒逸、朗逸。比亞迪的宣傳話術從“油電同價”進階到了“電比油低”。
除了比亞迪外,長城啟源、吉利雷達、零跑汽車等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也喊出了類似的口號,給消費者提供了更多廉價新能源車型。
持續不斷的價格戰,加速了新能源汽車取代燃油車的進度(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突破50%),同時也讓自主品牌實現了對合資品牌的“彎道超車”。
2024年中國自主品牌汽車市場佔有率逼近70%,德系、日系、美系、韓系市佔率大幅下滑。
進入2025年,新能源汽車價格戰進入下半場,各大車企的宣傳重點將從“油電同價”轉為“智駕平權”。
王傳福在釋出會現場呼籲:今年決定買車的朋友,首先要看的就是有沒有智慧駕駛。未來2到3年,高階智駕將成為像安全帶、安全氣囊一樣必不可少的配置。
2月9日,長安汽車在重慶正式釋出智慧化戰略“北斗天樞2.0”計劃,攜手奇瑞、吉利、長城、比亞迪、廣汽等“中國智駕合夥人”,共啟全民智駕元年。
“領先車企依靠高階智慧駕駛技術,打造了差異化的競爭長板,在激烈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東風汽車戰略規劃與科技發展部戰略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洛川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
體驗智慧駕駛的消費者
中歐協會智慧網聯汽車秘書長林示對小巴強調說:中國車企發起的“智駕平權”運動,會給部分合資車企帶來更大的衝擊力。
他認為,原來合資車企仗著家大業大,可以簡單粗暴地降價促銷。現在大家卷的是研發效率和技術迭代能力,合資車企未必跟得上。
價格戰的利與弊
價格戰,對汽車行業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首先,毫無節制的價格戰,給部分主機廠、供應商、經銷商帶來巨大的資金壓力,還使得部分消費者“踩雷”。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資料顯示,2024年前11個月,汽車行業營收超9.4萬億元,同比增長3%,但利潤降至4132億元,同比下降7.3%。
吉利董事長李書福認為:“價格戰越打越便宜,質量越打越差,服務體驗越來越差,走下去企業就完蛋了。因為有些企業不講道德了,亂來了。不講道德、亂來是走不遠的。”
透過犧牲質量、偷工減料來壓低售價的做法,固然不可取。不過,如果一家車企是靠技術創新和組織改革來降低成本,進而讓利給消費者,那就無可指摘
中歐協會智慧網聯汽車秘書長林示則認為,以技術進步驅動的價格戰,降低了消費者的購車門檻,加速了汽車行業的電動化和智慧化程序,也鞏固了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實力。
新能源汽車製造車間自動化生產線高效運轉
價格戰之前,中國消費者要買一臺智慧電動車要花十幾萬元。如今,我們只需八萬元,就能得到續航長、充電快、智慧化水平高的好產品。
價格戰之前,中國沒有一家車企能夠進入全球第一梯隊。2024年,比亞迪和吉利雙雙進入全球銷量榜前十名。
上述行業專家還告訴小巴:技術平權價格戰是新能源車企的生死戰,短期內不會結束,未來兩三年可能還會持續下去。
他預測,或許當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突破80%、三電和三智技術達到瓶頸期、行業格局基本確定下來後,這場價格戰才會停下來。
究竟哪些車企能在技術平權價格戰勝出,又有哪些車企會重蹈威馬、高合、極越的覆轍?我們拭目以待。
本篇作者 饒祖分 | 責任編輯何夢飛
主編 |何夢飛|圖源|VCG
“站在世界看中國·印尼站”3月組織企業家再次走進印尼,聚焦產業鏈佈局與新消費趨勢,全面瞭解印尼營商環境,汲取成功經驗,探尋企業出海印尼之道。
點選圖片▼立即瞭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