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紅燈籠高高掛,轉眼間又是一年春節至。
小時候過年,過的是熱鬧和滿滿的期待;
可長大後過年,過的是焦慮和負累,甚至很多年輕人不打算回家過年了。
餘華老師也曾戳破其中的真相:三句離不開錢,四句走不出結婚,五句都在談節約,六句說的都是懂事……
換句話來說,過年要的體面和禮節,如大山一般,壓得中年人喘不過氣。
人生半坡,經過生活的洗禮,越活越通透,已然懂得了過年真正的意義。
不為面子所累,不被社交捆綁,陪伴好家人,才是我們該追求的“新型過年方式”。

面子低配,杜絕買來的虛榮排場
網上有個熱議話題:
“臨近春節,你最擔心的是什麼?”
有個回答引起很多網友共鳴,點贊量過萬:“最怕沒錢。”
對於中年人來說,過年過的不單單是節,而是“劫”。
有人想著,自己在外打拼一年,一定要趁這個機會好好捯飭一番,風風光光回老家過個好年。
除了漂亮衣服名牌包,還得添置幾件黃金珠寶,高檔菸酒,樣樣專挑最貴的買,為了排場不惜掏空積蓄。
也有人是不得已而為之,承擔著家裡的重重壓力。
不僅要考慮包紅包,還要顧及父輩情分計劃送什麼合適,送多了預算不足,送少了惹人家閒話。
網友蘇姐說,平時自己精打細算,去菜市場買菜幾毛錢都跟人計較,可到了過年就花錢如流水。
特別是去年,她老公公司效益不好,本想著過年一切從簡,可她老公不樂意,覺得太寒磣了沒面子。
明明沒什麼積蓄,卻還是要她置辦車釐子、草莓這些高價水果,牛排、大蝦、茅臺等年貨也是一堆一堆囤。
親戚間相互串門,有些家裡富裕的一齣手就是一個大紅包,她老公也不好意思送小額紅包,只好打腫臉充胖子也隨了一個又一個。
面子有了排場足了,但錢包也跟著癟了,幾天時間就花光了一年積蓄。
蘇姐心裡委屈,責怪老公“窮大方”,夫妻倆因為這事三天兩頭爆發爭吵,喜慶的節日家裡氣氛卻降至冰點。
亦舒說:
“面子是一個人最難放下的,又是最沒有用的東西。”
人太裝點面子,就會拖累日子。
縱使你家有萬貫家財,事事講排場,沉迷於酒桌上吹捧奉承,也終會有揮霍一空的時候。
物理學家楊振寧,身家18億,但他每年過年都從不鋪張。
備年貨就買必要的、價效比高的,不注重是否高檔奢靡;
吃飯聚餐,他也不主張出去飯店吃飯,在家裡做幾個家常小菜,家人圍坐,談笑風生。
正如他說的:
“所謂過年的年味,在於家人團圓,在於朋友間的溫情。”
關於物質,滿足基本需求就好,沒必要為了面子失去裡子,掉進消費和慾望的陷阱。
來日方長,用錢的地方多的是。
收起自己的窮大方,放下虛榮心和攀比心,把日子經營好,才是最適合我們普通人的活法。
有錢沒錢,別讓自己為難,守住富貴來年有個好基礎;
有面沒面,別讓家人受委屈,以一顆平常心迎接新年的到來。


圈子高配,遠離觥籌交錯的享樂局
每年過年,都少不了一個環節:同學聚會。
大家為了生計天南海北各居一地,趁著春節回家的機會好好聚一聚,這也是一年當中最大的念想。
追憶往昔,重溫往日美好,一瞬間就回到了小時候。
可成年人的社交,絕不單純。
有錢的虛張聲勢,成了聚會主角開始吹噓這些年的光輝事蹟,一見面就開始揭你短;
沒錢的躲在一邊,不敢說話;
有關係網的圍成一圈,互相探討搞錢的路子;混的不好的,也趁機拉攏人脈……
推杯換盞間,早已沒有半分純粹的感情,大家各取所需,心裡都在打著自己的如意算盤。
就像錢鍾書先生說的:
“我們講交情,揩面子,東借西挪,目的不在朋友本身,只是把友誼作為可利用的工具……”
特別是到了一定的年紀,幾乎所有的社交活動,都是虛偽的客套和利益交換支撐的。
與其浪費寶貴的假期在這些酒肉朋友上,不如把節省出來的時間和精力去做更重要的事情。
想明白這一點,就不會那麼熱衷於無效社交,流連於各個飯局,把自己置身於一個尷尬的處境,左右為難。
錢鍾書先生和楊絳先生都不愛社交,也不願意參加應酬聚會。
有一年大年初二,一位有權有勢的大人物想去拜訪錢鍾書,特意挑選了很多高價禮品。
換作別人,肯定是喜上眉梢,出門迎接都來不及。
誰知道,錢鍾書把人拒之於門外,連忙說道:
“謝謝!我很忙!我很忙!謝謝!謝謝!”
在外人看到,錢老先生不近人情,冷漠孤僻,殊不知,對待不同的人他有不同的處世之道。
他願意花大把時間在屋外,和好友吳忠匡詠詩賞景、把書夜讀,也會跑到17公里外的地方,參加朋友的婚禮。
在他眼裡,圈子不同,不必強融。
生活太忙,沒有多餘的精力去應付繁雜的圈子,只想和三觀相合的人,一起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少年重情,但中年閱過千帆後發現,假裝合群,就是在為難自己,只會讓自己陷入情感消耗中無法脫身。
新的一年,與其被外界的評判困住,不如不入這種盲目攀比的社交圈,減少不必要的應酬,遵從本心,成全自己。
抬高自己的圈子,大家赤誠相對,相處愉悅,身體放鬆,讓精神、狀態得到真正的提升和滋養。


家庭頂配,把最好的情緒留給家人
網上有個影片很火,影片裡的孩子寫了一篇作文《我的願望》,在微信的親友群裡被火速傳開了。

短短幾句話,道出了多少人不敢說的真心話。
過年走訪親戚本是聯絡感情之舉,可一到現實,卻早已變味了。
小時候過年最怕見親戚,不是被問考了多少分,就是被爸媽要求表演才藝,跟其他同齡的孩子進行一番比較。
好不容易熬到長大,以為能逃過魔法攻擊,結果是更猛烈的連環炮:
“結婚了嗎?物件家裡條件怎麼樣?咋還不要孩子?買學區房了嗎?孩子上國際學校了嗎?年終獎拿了幾個薪?給你爸媽拿了多少錢呀?”
大家表面笑臉相迎,努力維持著體面和禮貌,內心卻在吶喊著逃離。
如今,越來越多年輕人意識到其中的弊端,開始改良過年方式。
畢竟,年怎麼過、在哪裡過不重要,重要的是家人在身邊。
湖北姑娘林敏,平日裡和丈夫都在外地工作,很少有機會陪父母,父母也很久沒有見到孫兒。
所以去年春節前,兩口子就和老人們商量好不在家過年了,定了機票帶兩家老人一起去雲南旅遊。
一開始,其實老人們是不太願意的,畢竟回家過年是向來的傳統。
“我和我老公覺得過年嘛,老人肯定希望我們回家。
但利用春節假期出去旅遊,一來全家人一起團聚,開開心心的,二來孩子平時學業壓力大,也圓了他的心願;
三來嘛,不用面對人情世故真的省錢省事又省心……
三全其美,何樂而不為嘛!”
除夕那天,他們一起在餐館吃完年夜飯後,就開始影片“雲拜年”,該有的祝福和心意,也都送出去了。
不用為繁雜的人情往來煩惱,也不用一天忙到晚,老人逐漸接受了這種新式過年方式,孩子們也玩得很開心。
人們窮盡一生,都在尋找幸福的歸處。
卻不知,真正的幸福是家人閒坐,燈火可親。
那些真正有智慧的人,其實都在努力高配家庭。
哪怕是大導演李安,財富名利傍身,可在他心目中,家庭永遠排序第一。
他說,再多的獎項,也比不上太太臉上的笑容。
正如汪曾祺先生在書中說的:
“一家老小圍爐而坐,祖父喝著小酒,祖母做針線活兒,父親則陪孩子們做遊戲、擺弄玩具。”
所愛之人就在身邊,所念之人就在眼前,陪伴才是最高階的儀式感。
如今春節已至,我們好不容易有時間陪伴家人,不必流連於人情往來。
多陪伴家人,陪母親做飯包餃子,和父親溫酒談心,看兒女嬉鬧,積攢相處時的溫暖記憶。
一家人圍坐,圍爐煮茶,共享難得的團聚時光,是人間至樂,也是過年最大的意義。


有位教授這樣解釋“理想生活”:
“到了某個年紀,你自然就會頓悟,身外之物根本沒那麼重要。 低配人生才是最踏實、最穩定的。”
過年,過的何妨不是人生?
低配慾望,高配靈魂的人生,才最值得。
人在年少時,愛結交朋友,愛湊熱鬧,喜歡光鮮亮麗的場所。
直到中年才徹悟,要緊的永遠是家人。
將狀態調至極簡模式,自己不為難,伴侶不委屈,孩子能快樂,才是舒心過年的開啟鍵。
這是對自己最好的善待,也是新一年找回人生平靜的重要法門。
點個在看,新春佳節將至,祝每位朋友闔家團圓,幸福安康。
有書VIP會員
現已全面煥新升級
敬請登入有書APP,探索更多詳情
10000本電子書免費看
加入有書VIP會員
率先一步成為終身成長者
開啟人生向好的齒輪

點選“閱讀原文”檢視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