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口,三連降
1月17日,國家統計局公佈了全年各項經濟、人口資料。
國家統計局公佈:
2024全年國內生產總值1349084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5.0%。
這意味著,年初定下的5%左右的增長目標,精準完成。
本號對於人口話題特別重視。其原因在於,人口問題不僅僅是人口問題,而是整個經濟、社會、教育問題。
換句話說,人口減少,會衝擊經濟、社會、教育、養老乃至制度等。
2021年,中國人口增量創新低,2022年正式見頂開始負增長,當年減少了85萬人,2023年加速減少,減少了208萬人。
而國家統計局最新公佈的資料顯示,2024年中國人口再度減少139萬人:
年末全國人口(包括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港澳臺居民和外籍人員)140828萬人,比上年末減少139萬人。全年出生人口954萬人,人口出生率為6.77‰;死亡人口1093萬人,人口死亡率為7.76‰;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99‰。
人口負增長的直接因素,依舊是出生人口低於死亡人口。
2024年出生人口954萬,死亡人口1093萬人。
出生人口在龍年,果然迎來逆轉,相較於2023年增加了52萬人。
出生人口逆轉的主要因素,是2024年為龍年,在傳統文化的影響下,民眾還是期望集中在這一年生下一個龍寶寶。
前兩天,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韓國,也公佈了人口資料,其出生人口迎來了九年以來的首次正增長。
新生兒人口並未徹底扭轉
從資料來看,儘管龍年出生的寶寶數量有所增加,但相較於2023年也只增加了52萬人,954萬的絕對規模依舊是進入新世紀以來的第二低。
2023年全國結婚對數768萬對,相比於2022年增加了104.5萬對,2023年結婚對數的扭轉,是2024年新生兒人口資料扭轉的直接原因。
但從結婚對數來看,2025年的出生人口,大機率會下跌不少。
民政部尚未公佈2024全年資料,不過從其公佈的2024年前三季度資料,已經透露了確切資訊。
2024年11月1日,國家民政部公佈了《2024年3季度民政統計資料》,披露了一組結婚資料:
2024年前三季度,全國結婚對數474.7萬對,離婚對數196.7萬對。
474.7萬對結婚登記數,較去年同期的569萬對,減少了94.3萬對。
結婚人數減少必然帶來出生人口減少,這意味著我們的人口煩惱,只是在龍年短暫擱淺,2025年依舊會繼續上演。
結婚人數與新生兒人數,互為因果
結婚人數不斷降低背後,有諸多因素,比如成本因素、時間因素,還有人口結構因素等等。
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之前對年輕人晚婚甚至不婚的理由做了抽樣調查,結果顯示:
經濟成本、時間成本、房價等是制約年輕人結婚的關鍵因素。
彩禮高昂,都忙著工作無暇談婚論嫁,是導致結婚人數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高房價、高租金以及生活成本的高昂,都制約著當下的年輕人對結婚望而生畏。
尤其是在當下的大環境中,很多年輕人養活自己都夠嗆,哪還有錢去結婚生子。
隨著物質文明達到了一定高度之後,人類對精神文明的追求便越發強烈。在這個過程中,隨著人口教育水平不斷提升,認知提升,更多的人,無論女性還是男性在思想上得以解放,有了自主結婚、生育計劃。
人生說長且短,在認知提升之下,很多人不是為了傳宗接代而活,而是為自己而活。每個人有每個人的選擇,都是成年人,這裡面沒有對與錯,沒有是與非。
我身邊就有不少人,因為找不到合適的婚戀物件,不願將就,寧缺毋濫,所以一直拖著,年復一年,成了大齡剩男剩女。
總的來看,隨著經濟水平不斷提升,結婚率和出生率不斷下降,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經之路。歐洲、日本、韓國、美國、新加坡、中國臺灣,無不如此。
從資料中也可以得到佐證。根據世界銀行披露的資料顯示,當下出生率最低的10個國家和地區,無一不是富裕地區。而出生人口率最高的十個,無一不是仍在追逐物質文明的非洲。
一方面,從2013年以來,我們的結婚人數持續下降,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適齡結婚人數不斷下降。
為了方便看資料,我們不妨仍以2020年的普查資料來看。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2020年各年齡段資料可以看到,當下的主力結婚人數90後,比80後少了5637萬人。
00後目前已經到了談婚論嫁的年紀,而00後的人數比90後又少了885萬人。這意味著,我們的結婚人數未來還會繼續下降。
結婚人數繼續下降,新生兒人數必定會跟隨下降,新生兒人數下降,又會導致將來的適齡結婚人數下降,兩者互為因果,形成一個解不開的結。
表面上看,男性比例從新中國成立時期的佔比81.96%降至2022年的51.15%,去年進一步降至51.1%。
新中國成立時期,男性比女性人數多2123萬人,2006年差值達到了4008萬,之後略有縮小,到2023年,中國男性比女性多3097萬人。
進一步細化來看,當下結婚主力軍的90後,仍以2020年資料來看,90後中男性8783.83萬人,女性7895.07萬人,男性比女性多888.32萬人。
男女人數的差值擴大,也是導致結婚難的一個重要因素。
對於日本、歐洲、中國臺灣、新加坡等富裕地區來說,不願生結婚、不願生娃的原因,主要是年輕人更加追求自由、追求精神生活,這是文明發展的必然。
然而,對於我們這個尚未富裕的發展中國家來說,上流階層的生育低慾望,理由與富裕地區雷同,但對絕大多數普通民眾來說,根由是新的三座大山,也即住房、教育、醫療。
育媧人口披露的資料顯示,中國目前的平均養娃到18歲的成本是人均GDP的6.9倍,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韓國。
這意味著,中國的人均養娃成本可能不是最大,但壓力絕對是全球前列,畢竟韓國雖然成本最大,但收入比我們高很多。
分省市來看,養娃壓力最大的是甘肅,養大一個娃到17歲,需要耗費一個家庭16.2年收入,相當於每年的家庭收入都投入到孩子身上了。
三座大山,讓年輕人對結婚和生育望而卻步。結不起婚生不起娃,是導致結婚率與出生率下降的根本原因。
針對住房壓力展開的二次房改,也即對未來住房結構進行了調整,大力推動保障性住房建設,包括針對低收入家庭的公共租賃住房,針對新市民的保障性租賃住房,以及共有產權住房,為買不起商品房的家庭託底住房。
針對醫療壓力,去年大規模展開了醫療反腐行動,但去年以來似乎又不了了之了。
教育、住房、醫療三座大山,壓在民眾肩頭,讓大家苦不堪言。最關鍵的是,它們已經壓得年輕人不敢結婚生子。
針對新三座大山給年輕人的壓力展開的整頓行動,能否奏效,尚不可知,而且所需要花費的週期也不可知。
因此,從短中期來看,我們的結婚率和出生人數仍很難止跌,這對經濟、教育、樓市都會產生深遠影響。
會帶來什麼影響
人口下降,結婚人數下降、新生兒人數不斷下降,會帶來一系列綜合反應,比如老齡化問題、教育問題、城市格局洗牌問題,還有樓市問題等等。
2023年年末,60歲以上人口規模2.97億,佔總人口比重高達21.1%,相較於2022年增加了1.3個百分點。
65歲以上人口規模達到21676萬人,佔總人口比重15.4%,較2021年增加了0.5個百分點。
上海的戶籍人口老齡化率非常嚴重,2022年戶籍人口中,65歲以上人口占比高達28.8%。常住人口中,65歲以上人口占比18.7%。
由中央有關部門組織編寫、2020年底出版發行的《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建議〉學習輔導百問》預測,養老保險將從2019年的2.65個人養活1個人,降低到2050年的1.03個人養活1個人。
面對日益擴大的養老金缺口問題,官方已經採取了多條措施。
完善生育支援政策體系,適時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政策,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少子化。
此外,還推出了個人養老金制度,2022年11月,我們的個人養老金制度正式啟動實施。
根據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中國農村人口見頂於1995年,當年農村人口85947萬人。到2023年,農村人口只剩下47700萬人。這4.77億農村人口中,還有相當一批在外打工,並未待在農村。
過去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讓農村人口大舉進城,很多人在城裡安家落戶,沒能落戶的,也都在城市討生活,或者在縣城安家落戶。
別看過年期間農村一片熱鬧景象,平時大多數農村都是一片闃靜。農田荒蕪,從前的萬家燈火已經變成了只聽蛙聲不見人語。
在這種背景下,國家農村合併模式,將兩個乃至幾個人數越來越少的村合併為一個村。
早在2017年,新華網等多家官方媒體就披露過一組資料,自2000年至2010年,我國自然村由363萬個銳減至271萬個,10年間減少了90多萬個,平均每天消失80到100個,其中包含大量傳統村落。
如今全國人口進入負增長階段,這種消失速度必然會加快。而且,還會有不少小縣城消失。
2020年國家統計局披露的資料顯示,全國2000多個縣域單位中,人口在20萬以下的多達400多個,其中5萬人以下的袖珍縣(市)有80多個。
在人口減少疊加機關單位編制精簡的大背景下,袖珍型的小縣城難免被合併重組。
教育部公佈的資料顯示,2022年共有幼兒園28.92萬所,比上年減少5610所。
小學數量的影響,東北已經開始,下一波會是中部、西部和東部。
黑龍江小學在校生人口2012年有186.8萬,2023年跌至106萬人,十二年減少了80.8萬。遼寧小學在校生人數從2012的213萬減少至2023年的199.4萬,十二年減少13.6萬。吉林過去十二年小學生人數減少了32.87萬。
東北三省過去十二年小學生合計減少了127.27萬人。
財新網去年的封面報道顯示,人口率先收縮、學生荒率先出現的東北地區,小學關停情況如下:
2013年至2022年十年間,黑龍江消失了近六成、合計1900餘所小學;吉林消失了近五成、合計2600餘所小學;遼寧也消失了2200餘所小學,降幅近一半。
中部江西,不僅幼兒園、小學人數在減少,初中生人數都開始減少了。
江西省統計局資料顯示,幼兒園在園人數於2020年見頂,當年為170萬人,去年降至132.4萬人。
江西統計局披露的小學生資料來看,無論是招生人數,還是在校生人數,這幾年一直都在減少。
此外,江西省的初中在校生2021年也開始減少。2020年江西省初中在校生220.4萬人,2021年減少至216.4萬人,2022年減少至208.4萬人,2023年減少至208.1萬人。
在之前分析當下救市無法改變樓市趨勢的文章中,我列出了當下的六個不同,包括市場環境不同、需求不同、心態不同、槓桿率不同、宏觀大環境不同、人口趨勢不同。
房地產有句行話,短期看金融、中期看土地、長期看人口。
人口是樓市的底座,是需求的源泉,當人口不斷下降之時,增量需求會逐漸枯竭,改善需求成為主流,再加上當下供大於求的市場,會對樓市形成一個疊加利空效應。
2022年全國人口減少了85萬人,2023年減少了208萬人。
分省市來看,人口減少的省市自治區已經從2022年的13個,增加至去年的20個。
本號之前梳理過內地27個省與自治區2023年人口變化,得出的結論是:
1,內地27個省與自治區中,一半以上城市人口在減少的有18個,其中黑龍江全線減少,山西、湖南、甘肅人口減少城市佔比都在90%以上,它們除了省會,沒有人口增長的城市。其餘人口減少過半的地區,也只是略好一些。
2,人口減少,基本集中在三四線城市。去年人口減少的176個城市,除了重慶、煙臺兩個重點城市外,其餘都是普通的三四線。
這也是本號為何一直在強調,越來越多的三四線城市,樓市終將鶴崗化。
大多數三四線城市,產業羸弱、經濟疲軟、人口流失、庫存高企,這些問題都是難以解決的。
所以,越來越多的三四線城市,房價會“鶴崗化”,不可阻擋。
你以為人口減少,只會影響三四線城市?事實上,人口減少帶來的影響,已經延伸到了一線城市。
一線城市的幼兒園人數均見頂於2021年,已經二連降。
北京2021年至2023年,幼兒園人數減少了5.2萬人。上海減少了7.6萬人。廣州減少了3.5萬人。深圳減少了4.3萬人。
不久前,財新網釋出了一篇深度報道文章《再探學區房成色》,其中披露了一組關鍵資料:
廣州傳統教育強區越秀區,2024年9月,區內公辦小學一年級共計招生351個班,同比減少74個;中心城區天河區公辦小學一年級共計招生408個班,同比減少53個。
其實,早在去年5月份,廣州當地媒體南方都市報就披露了廣州各區去年計劃招生班數或人數情況詳情。
白雲區的公辦小學增加了25個班的招生,但民辦小學減少了15個班招生。花都區公辦小學增加了865人,但民辦小學減少了904人。
其餘9區,無論公辦還是民辦計劃招生班數/人數均在下降。
招生班數減少得最多的區集中廣州核心區。越秀區公辦和民辦小學共減少了77個班。其次是海珠區和荔灣區,分別減少了68個班、64個班。天河區緊隨其後,減少了62個班。
黃埔公辦民辦合計減少了60個班,番禺減少了42個班。
21世紀經濟報道披露,北京市海淀區2023年達到新生入學高峰。去年,海淀區小學入學人數相比去年回落,預計約3.4萬人,減少約17%。2023年北京市西城區小學入學人數迎來“史上最高”,創紀錄地達到近2.5萬人。去年亦有所回落,預計約2萬人,減少約20%。
人口問題,是一個社會的綜合問題,它牽涉到經濟、就業、生育、教育乃至產業結構與制度設計。
它決定了我們未來的發展方向以及各種頂層設計的制度。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不僅是世界格局之變、發展機遇之變、思維方式之變,還有人口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