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近年底,許多人開始收拾行囊,等待著放假回家。但在放假之前,對於一些已婚朋友來說,“過年回誰家”又成了他們的心頭大事。

身邊不少朋友說出他們的埋怨:年只有一個,夫妻雙方都想回自己家,婆家拿著過年的規矩壓人,孃家父母的孤獨也是有目共睹。弄得他們左右為難,進退不得。
曾經在後臺收到一位使用者的留言,她的心情也是如此。
她和丈夫結婚二十年有餘,因為對方是一個觀念傳統的人,秉持過年一定要在自己家過,沒有在妻子孃家過年的規矩。她試圖爭取過,但換來的只是夫妻間無休止的爭吵,把好好的春節弄得一團糟。為了家庭的和睦,她只能選擇妥協,這一妥協便是十幾年。以至於每到春節,她總是難免想念父母和兄弟姐妹,也羨慕著別人能夠回家過年。
每個人想回的是自己的家,想陪伴的也是與自己血脈相連的父母,這是人之常情。兩個人意見不統一,自然也會滋生出矛盾衝突。但相比較“吵”出個誰勝誰負,我們更需要的是一個兩全之策。
在一些人為“過年回誰家”而苦惱時,正有另一群人積極更多的解決辦法,在傳統的回婆家和顧及妻子感受的回孃家之間,探索出多元化的回家方式。不把日子過成只回誰家的一言堂,也不在爭吵中磨損夫妻感情,他們的訣竅只有一個字:讓。
一、各回各家,
規矩讓渡人情
在一眾“回誰家”過年的討論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Papi醬與丈夫老胡的處理方法——各回各家。
Papi醬是上海人,老胡是陝西人,相距一千多公里的距離,被他們以四兩撥千斤的解決方式巧妙化解。結婚十年,每逢過年,兩人都是各回各家,各找爸媽,哪怕有了孩子,也不曾變過。

這樣的處理方式讓人羨慕,也惹來不少非議。有人關心孩子回哪家,也有人好奇兩家長輩的感受。畢竟“過年回誰家”的癥結,不僅是兩個家庭的不捨,也是傳統觀念和現代觀念的衝擊。
一旦夫妻分開獨自回家過年,哪怕感情和睦,難免還是惹來老家親戚的關心盤問:是夫妻感情不好?是對方不會做丈夫/妻子?還是家庭地位不行?
來自他人的風言風語總會讓一群人心生退卻,讓一方人想守著傳統的觀念,求得別人口中的家庭美滿,但也讓另一方人苦於觀念的束縛。畢竟觀念是死的,人是活的。

在網上看到一位獨生女的留言:婚後第一年,她和丈夫選擇各回各家過年。
期間有過爭執,婆家認為第一年必須在婆家過年,得知她的決定一時氣憤發了一條朋友圈:無語。這條朋友圈恰好被女方媽媽看到,以為對方是故意給自己臉色看,直接退出了兩家人的群聊。兩家人鬧得不甚愉快,但她也沒有變更過這個決定。倘若她不回家,這個年就只有媽媽一個人來過了。
Papi醬談及各回各家的初衷時,也提到:
“對於男方的父母來說,他們的兒子是最重要的,對於女方的父母來說,他們的女兒是最重要的。女婿要不要帶回家,兒媳婦要不要去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各自陪各自的父母。”

步入社會,成為中年,在外地漂泊的人一年到頭都在忙於工作,只有到了節假日才可談回家陪伴父母。這是每一個遊子都能體會的感受:回家的路途漫長,陪伴在父母的身邊只能按小時計算。
對於結了婚的女性而言,“孃家是越回越少的”更是一個共識。趁時光未老,趁父母健在,陪伴父母是每一位子女發自內心的本能。
“回誰家過年”這個話題放到當下的現實生活中,並不是所有家庭都會為之爭吵。或是一方的退讓,或是雙方的有商有量,在容易引發衝突的婚姻話題中,許多夫妻早已學會了適用於自己的夫妻相處之道。
我的一位男性同事便提到自己家的情況,一直是輪流去各自家庭過年。他說他的情況也並不特殊。作為成年人,大家都有回家探望父母的需要,不適應另一個家庭的生活方式也是現實困境。

他不習慣妻子孃家的飲食習慣,妻子也難適應他老家的社交需求,語言不通也就算了,從除夕到大年初四,總要忙著接待不熟悉的親戚,同他們閒聊喝茶。
各回各家的辦法在他們家並不適用,已婚已育的人在老家有另一套習俗要走,單身一人難免分身乏術。親戚們的盤問,也確實讓他招架不住。為了兼顧夫妻雙方的感受,他和妻子商量出了輪流過年的方案,今年去你家,明年去我家。有時候也會選擇“極限過年”,和父母吃完年夜飯後,連夜開車幾小時趕到妻子孃家接著過年。
身邊不乏有人提出質疑,覺得在男方家中過年才是正道。但他始終覺得,現在和以前不同。結婚是兩個人的結合,現代婚姻不再是單向的“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他是丈夫,是兒子,對方是妻子,是女兒,都是值得被尊重的個體。
沒有兒子在身邊的父母,會感到孤單,沒有女兒陪伴的老人身邊也會特別冷清。無論是他,還是他的妻子,都有正常的情感需求。將婚姻經營得很好的人,都懂得讓位思考,在考慮自己的意願的同時,也體諒著對方的不易。看見彼此,各退一步,而不是讓別人家的兒子/女兒來遷就自己。
如今的中年人,最怕過年。過年能回家是一回事,過年不得閒是另一回事。因為回家不單單是為自己而回,也是為別人而回,每逢過年,與其說在陪伴父母,不如說是在應對上門走親戚的人。
要和老家的親戚朋友打交道,要主動上門到各路長輩家拜訪送禮,到每個家庭吃飯喝酒聊天三件套,去完這家去那家。

觥籌交錯間,社交的繁瑣體現得淋漓盡致。人情負擔,也讓錢包每到過年瘦三圈。比起放假團圓,過年更像是一趟“出公差”。或是囊中羞澀,或是為了躲去社交的喧囂,越來越多小家庭開始選擇原地過年。等熱烈的社交氛圍退去,再帶上孩子和老人一起過一個清淨的年。
這樣的選擇背後,也離不開長輩的理解與放手。
曾經看到有人發帖徵求婆婆們對於“兒女過年不回家”的意見,不少婆婆都表示樂得輕鬆。過年對於年輕人來說,有諸多避不開的人情世故。對於他們而言,也是一項體力活。兒女大多等到除夕之後才回家,但一大家子的年前準備工作得由他們來做。
有一位婆婆便說:
“我不需要守著兒子黏著孫子,我也想給自己放個假。要回家並不是只有過年才可以,每一個大大小小的節假日,只要有心,隨時都是團圓的日子。”
一時難圓,未必不能長圓。每個家庭,誰也不是要捆綁著誰過日子。我們可以因為親情,奔赴上千裡換來幾天熱鬧日子,也可以因為種種現實考量,留在原地給彼此放假。
親情未必是節假日的團聚才可以彰顯濃度,而是體現在平日裡的關心。多打打電話,通一通影片,在朋友圈多分享多互動,照樣能消弭空間和時間的阻礙。

四、兩家一起過年,
讓出團圓
很多時候,在許多人的印象裡,婆家和孃家是水火不相容的兩個群體。小夫妻兩人彼此都覺得自己的父母會站在自己這一邊,而自己是對方家庭裡的“外人”。殊不知,明事理的父母都懂得體諒兒女婚姻的不易,對親家以禮相待。
在婚姻裡過明白的夫妻也知道要好好對待伴侶的父母,在家人面前為伴侶說好話,全口碑。錙銖必較換不來和諧美滿,矛盾要說開,辦法要商量,婚姻要修煉,兩家人也要磨合。
沒有誰對誰的忍讓,也沒有誰輸誰贏的東風壓倒西風。當你想把日子過好,父母願意為孩子考慮,夫妻願意為彼此考慮,即使相隔千里的兩個家庭,也能除夕夜裡齊聚一堂,吃上一頓溫馨的年夜飯。
看到一位網友詢問如何將兩個家庭聚在一起過年,留言區裡沒有爭吵與互不退讓,有的只是雙方的理解與擔當。
有的孩子會帶上兩邊的父母一起旅遊過年。
離得近的家庭,雙方父母會在家提前燒好飯菜帶到孩子的家裡,而留在家裡的小夫妻會提前做好準備,迎接老人過年。
倘若離得遠也沒有關係,雙方父母會在年前便走完親戚,等到過年到孩子家團聚。
在他們眼中,辦法總比困難多。不一定非得過年的時候才能看望父母,不一定非得只能去一家。事實上,“過年回誰家”的本質不是目的地的選擇,是夫妻之間的互不相讓,兩個家庭的較量。

但世間事不可能樣樣圓滿,唯有尊重與理解可以求得兩全。困在其中,只有無休止的爭吵。放下爭執,才能得到真正的團圓。
五、
成年人的世界沒有“聽我的”和“聽你的”。更多時候我們都在去商量著找到一個折中的辦法,不傷感情,也不為難自己。當他人的言論、傳統的觀念影響夫妻雙方的幸福指數時,我們不是非得抱著前者不放手。
婚姻的本質就是兩個獨立的人以平等的姿態走到一起,打碎原本的秩序,組建全新的家庭。不是找一個保姆過日子,也不是找一張長期飯票過終生。
回過頭來看這個問題,會發現“過年回誰家”之所以沒有統一答案,是因為它不強求人只做一個選擇。它的答案可以是:體諒妻子遠嫁的不易,陪伴她回孃家過年;理解丈夫對父母的不捨,陪一陪他的父母。
當你想通以後,就會知道“過年回誰家”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平時願不願意與父母多聊聊天,有空的時候回去多陪伴。重要的是你我願不願意體諒彼此的不易,放下外界束縛和思想負擔,共同打造一個更幸福和諧的新型婚姻。

文章來源:本文來源十點讀書(ID:duhaoshu),超3000萬人訂閱的國民讀書大號。
熱文推薦



-
出國留學導師微訊號:guanjia333 -
學齡前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22 -
小學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23 -
初中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31 -
高中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