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請收起你的窮大方

點選上方藍字👆薩提亞實用心理學”關注我,加星標★
每天學點親子|婚姻|個人成長,每天成長·進步·幸福
預約心理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心理諮詢”
近期課程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課程”
過年的時候也得該省省,該花花,踏實過好自己的日子;與親人圍爐夜話,對未來有所期待,這樣的日子就是富足的日子。
——薩姐
作者:小嗲
來源:十點讀書(ID | duhaoshu)
過年,對於大多數中年人來說,大概是既期待又害怕面對。
收紅包的人變成發紅包的人,要承擔起走親戚送禮的責任,還要面對來自各方的壓力。
短短幾天,掏空身體,又掏空了錢包。
人到中年,每個人都在負重前行。
節日是一時的,但日子卻是一生的。
這個春節,請你一定收起那些不必要的大方。
既是享受別樣的幸福,也為來年做好鋪墊。
01
消費的重擔
量力而為
以前有一首歌“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唱出了無數思鄉人的心聲。
但對於成年人來說,沒錢,恐怕過不好年。
特別是常年在外的中年人,一年沒回去了,怎樣才算好好表現自己,當然就得靠物質來證明。
先是高檔海鮮酒水採購一批,再給父母帶點保健品和大衣,給家裡添置幾件電器。
還有各種給長輩的紅包,給孩子們的壓歲錢,散出去的紅包和禮品。
在過年前後半個月時間裡,花錢基本成了生活的主旋律。
有個朋友前幾天才跟我感慨:
“一想到要過年就焦慮。平時省吃儉用,買個菜都要多跑兩家對比價格,一到過年樣樣都免不了花錢。
路費、紅包、年貨、新衣,沒有一兩個月的工資,真的扛不住。”
過個春節,多少人辛辛苦苦攢一年的積蓄,短短一週被揮霍大半。
有的甚至年沒過完,信用卡就刷完了,只能東挪西湊的。
也難怪老話裡說“小孩望過年,大人望種田”。
年紀越大,對這句話感觸就越深。
不當家不知道柴米貴,不過年不知道賺錢難。
越往後的日子裡,我們能賺越來越少,但花錢的地方卻越來越多。
父母漸漸老去,孩子漸漸長大,還有房貸、車貸不等人。
所以,該省省,該花花。
人到中年,前方無人引路,身後無人託底。
哪怕是這個閤家團聚的節日,也沒有必要到處充大方,給自己增加額外的負擔。
守好自己的錢袋子,未來日子方可安穩。
02
無所謂的面子
別太介意
人普遍愛面子。
林語堂就曾說:
“很多人的臉,不但可以洗,還可以丟,可以賞,可以爭,可以留,有時候好像爭臉是人生的第一要義。”
尤其是過年返鄉,許久不見的親朋好友聚在一起,閒談中看似關心,卻暗含玄機的對話。
“現在做什麼工作啊?工資高嗎?”
“在大城市打拼不容易啊,還不如回來考編制,我兒子今年考到了xx單位,清閒得很……”
“準備買房了嗎?”
“我侄子買了xx的學區房,小孩上學方便,升值空間也大……”
讓人心生焦慮,更害怕父母眼中的失望,於是大家對面子的追求也達到了登峰造極。
電影《好運來》裡的喬杉是一名外賣員。
因為在外面混得不好,已經好多年沒回家了,這一次他終於決定回去看看爸媽。
然而為了在鄉親眼裡“有本事”,也讓父母的面子更過得去,他把自己包裝成事業有成的大老闆。
大金鍊子小貂皮,開著豪車抽雪茄,風光無限,把所有人哄得開開心心。
唯有父親一眼就看穿他偽裝背後的不易,一句“要是覺得累了,就回家歇歇”,令無數螢幕前的觀眾淚奔。
過年想要衣錦還鄉,追求體面,無可厚非。
可若是打腫臉充胖子,用自欺欺人的方式來得到讚揚和認可,除了滿足自己毫無價值的虛榮心,一切毫無意義。
楊絳說:“我們曾經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
真正活得通透的人都懂得,生活如意與否,從不在於外界的眼光,而在於內心的自在與坦然。
當你學會放下無謂的面子,踏實過好自己的日子。
便是你安心享受自己的人生開始。
03
虛偽的社交
能推就推
每逢過年,各種同學聚會必不可少。
平時大家為了工作和生計,各奔東西,一年中只有過年才有機會難得湊齊。
於是不少人也格外期待和珍惜這場回鄉小聚,早早就攢好了局。
一位讀者說,以前最忙的時候,他一天要趕三場活動,和許久不見老同學吃飯喝酒。
但這幾年,聚會上卻很難再看到他的身影了。
“剛開始,大家聚在一起還會追憶舊日時光,聊聊過去一年的變化。
但隨著彼此發展差距逐漸拉大,這種氛圍也慢慢消失了。
你跟他聊感情,他跟你談生意,你跟他說生活,他跟你聊房子。
有幾個在重點機關單位工作同學,更是成為聚會上最熱門的物件,被大家圍在中間大聲說話。
整個聚會過程中,自然還離不開喝酒助興。
一整晚下來,全是不停地勸酒聲和玻璃杯的碰撞聲,每個人都面紅耳赤,眼神渙散。
看似熱鬧卻又物是人非,去了純粹是一場內耗,還不如在家好好休息。”
其實過年聚會,聯絡感情,本是一件好事。
可到了一定年紀,你就會發現,現在的聚會早就變了味道,多的是虛偽的客套和利益交換。
與其浪費時間在這些無意義的酒局,迎合別人過年的氛圍,不如把節省出來的時間用來陪伴家人。
人到中年,害怕過年。
怕的不僅是開銷如流水,更怕父母垂垂老矣,往後的某一個春節家人不再團圓。
在外打拼了一整年的我們,難得有空閒,就更應該把時間和精力留給家人。
一家子圍坐一起,吃頓飯、說會話。
所念之人在眼前,煙火中守候彼此,才是人間幸福。
04
他人的求助
不必勉強
陳銘在綜藝節目《奇葩說》裡,提起家裡的一些過往。
陳銘的父親出身農村,靠自己的努力考上警察,在城市安家落業。
於是,經常有老家的親戚找上門來求幫忙,有的想讓安排工作戶口,有的借錢蓋房子,有的要求求介紹物件的……
一開始,父親總是儘量相幫,但沒想到上門的親戚越來越多,也越來越理直氣壯。
甚至大過年招呼都不打就跑家裡吃飯,不幫忙就不走,擾得全家人痛苦不堪。
後來一次,父親喝醉了酒,藉著酒勁爆發:“以後別認我這個親戚了……”
自此,家裡才終於過上了清靜的日子。
自古以來,我們都是“人情社會”“關係社會”。
很多人遇到事情的第一反應就是,找關係、疏通人脈。
過年的時候尤其厲害。
只要你稍微過得好一點,那就避免不了被人登門拜訪,託關係辦事。
年輕的時候,面對他人的求取,我們總是礙於情面不好拒絕,只能勉強應承。
可是人到中年,每天一睜眼,就是迎面而來的壓力和焦慮。
面對他人的求助,實在不必過於大方。
親戚朋友遇到難事,在自己能力範圍內,能幫則幫;
但超出自己的能力範圍,需要動用他人關係的,大可不必逞強。
俗話說:“升米養恩,鬥米養仇。”
事情辦得好了,別人未必會領會你的恩情,事情辦不好了,透支了自己的人脈不說,反而會引來抱怨。
人生到了半坡,生活已是不易。
與其操心別人的生活,不如先關心自己的當下,才是中年人最清醒的活法。
05
 寫在最後 
年輕時我們過年,過的是熱鬧,過的是形式,過的是流程。
等到了一定年紀,歷經歲月的洗禮,漸漸明白:
吃清淡食物,過樸素生活,與親人圍爐夜話,對未來有所期待,這樣的日子就是富足的日子。
正如汪曾祺所言:
年究竟是精神的還是物質的?我想,年首先是精神……
在過年的日子裡,生活被理想化了,理想也被生活化了。
它們凝聚了人們對生活、對生命的所有的美好祝願。
所以這個新年,不妨收起你的大方,把精力放在更有價值的事情上。
顧好自己,陪伴家人,感受最濃的年味,品味最深的幸福。
-END-
文章經授權轉載自:十點讀書(ID:duhaoshu),作者:小嗲。二次轉載請聯絡原平臺。

我們的影片號會有導師分享心理學內容影片!
歡迎大家收看和關注,也請點在看和轉發支援
點選下列標題,檢視近期其他課程安排:
關注薩姐,檢視更多精彩內容▼
你的每一個在看,我都歡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