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邵陽一93歲的老人因強姦未成年人被判處有期徒刑15年,但因生活不能自理為由拒絕收押,建議法院暫予監外執行。同月,在上海,一名26歲的女生稱在面試時被73歲的上海某紡織公司法定代表人猥褻。警方調查做出行政拘留5日的決定,但因年齡超過70週歲未能執行。
與未成年人犯罪不同,無論是學界還是大眾眼中,老年犯罪的關注度並不高,尤其是老年性犯罪。事實上,老年人性犯罪並不罕見。多項研究顯示,性犯罪的老年服刑罪犯在老年服刑罪犯整體中佔據不低的比例,且犯罪數量逐年上升。
在一個老齡化不斷深化的社會里,這是一個迫切需要被關注的問題。老年人性犯罪有什麼樣的特點,背後的成因如何?如果依照從輕處罰的原則,我們該如何平衡處罰與關照?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採訪了北京師範大學法學院教授、犯罪與矯正研究所所長吳宗憲以及《中國老齡化社會的老年性犯罪》一書作者、天津商業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王志強:
記者|彭麗
編輯|徐菁菁
三聯生活週刊:最近連續多起老年人性犯罪案件被報道,引起很大關注,網友驚訝於老年人與性犯罪聯絡在一起。2016年,有研究者對中部某省份2010-2013年的17座監獄的老年服刑罪犯進行統計,其中性犯罪的老年服刑罪犯佔老年服刑罪犯的20.75%,是老年人犯罪種類中所佔比例最高的犯罪,且犯罪數量逐年上升。四川、重慶等地的研究也展現了同樣特點。由此看來,老年性犯罪並不是罕見。具體的情況是怎樣的?
吳宗憲:大家對於老年人的認識可能跟實際情況不相符,很多人有一種老年人都是和藹慈祥、沒有個人慾望的形象。但實際上,國內外早有研究,人到了七八十歲也可能有性慾,這是正常且自然的。只是這種慾望需要得到適度的、合法的滿足。
2010年,我們對老年犯罪進行研究時,曾蒐集近幾年關於老年犯罪的新聞報道共266例,其中老年人性犯罪案件在老年犯罪中的比例佔到18.05%,比例低於暴力犯罪(33.83%),略低於財產犯罪(19.17%)。
王志強:國內目前暫時沒有系統的、官方釋出的針對老年人性犯罪的相關資料。我曾經以60歲為時間節點,到某些地區的監獄進行調研,發現在押的服刑老年人數量極少。因此我書中的研究資料主要錄入自中國裁判文書網上2004年-2014年的強姦案件的一審判決書與2009年-2016年關於強姦罪的二審裁定書,合計為3123人。其中,60歲以上的犯下強姦罪的老人佔3%左右,整體來說不算太高,是否有地區差異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但犯罪學裡有個概念叫犯罪黑數,指一些隱案或潛伏犯罪雖然已經發生,卻因各種原因沒有被計算在官方正式的犯罪統計之中。犯罪黑數在性犯罪中本身相對比較常見。很多人受制於觀念影響,涉及性的事都不願意報案,選擇私下調解,或缺乏證據無法進入法律程式。
加上老年人身體條件等原因,他們的性犯罪行為不一定以強姦或者暴力的方式表現出來,可能是超出正常生活範圍的撫摸、摟抱等一些行為,受害者不一定意識得到這些行為是否構成侵害。最後,因為老年人從寬處罰的原則,還有部分案子可能沒有進入刑事程式。因此,真正在生活當中發生的案件肯定還要多。

《素媛》劇照
三聯生活週刊:從你的研究來看,老年人性犯罪主要存在什麼樣的特點?
王志強:在我的研究中,老年人實施性犯罪以男性為主,農村多於城市,多數人文化程度偏低,並且主要的犯罪實施場所是加害人和被害人的住所。這是因為年長的加害人和被害人在性犯罪前已經具備一定的熟識度,熟人強姦較多。我們的統計表明,在55歲以上的人中,加害人和被害人同村或同一社群的佔比最高,相比起其他年齡階段還首次出現了加害人為家人的情況。
對於被害物件的選擇,學界普遍認為,老年性犯罪犯會選擇幼女或精神障礙患者。我當時的資料分析結果顯示,75歲以上的老年人選擇幼女為侵害物件的比例較高,佔到80%,但60-75歲的老年人以幼女為侵害物件的傾向不太明顯。
60歲以上的老年人以精神障礙患者為侵害物件的傾向非常明顯,尤其在65-75歲的犯罪者,以精神障礙患者為侵害物件的比例超過了50%。這一是因為老年人受制於身體條件,只能傾向於尋找比自己更弱的物件,二是因為幼女和精神障礙患者得到的監護相對薄弱,自身的防備意識與能力不足,使犯罪者有了可乘之機。
吳宗憲:根據我們收集的資料,很多老年性犯罪具有重複進行的特點,老年犯罪人多次對被害人進行重複侵害的現象相當嚴重。因為老年犯罪的一些被害人由於年幼無知或者有精神障礙,具有易受侵害性,很容易多次受到老年犯罪人的侵害。
老年人性犯罪與年輕人性犯罪相比,也存在強度上的差異,老年人的性犯罪暴力特徵不是那麼明顯,年輕人則更明顯一點。原因在於,老年人的身體不如年輕時期。另一方面,老年人對於性的需求與年輕時期的插入式也有所不同,他的性需求可以以更廣泛的形式被滿足,比如擁抱、撫摸等等。
三聯生活週刊:對於老年時期再出現性犯罪,許多人的困惑在於,為什麼到了老年突然犯罪,這種犯罪在年輕時會有顯現嗎?如果沒有,老年時期的轉變和什麼有關係?
王志強:學界通常會用生命歷程理論來研究老年犯罪。生命歷程理論是一種多維的理論視角,不僅強調人們在不同年齡段的心理和行為變化,還特別注重這些變化是如何被社會、文化和歷史背景塑造的。在這一理論中,人生被看作一個連續的過程,由一系列的重要事件構成,每一個事件都對個體的生命歷程產生不同的影響。也就是說,人之所以做某個決定是一系列事情累積的結果,有著多方面的原因。
因此,我們可以理解為,年輕時的經歷肯定會對老年性犯罪有影響,加上老年期人們的生活發生很大改變,如果無法疏解很可能就指向犯罪。比如我在監獄訪談時遇到一個老年性犯罪者,60多歲,在農村一直沒有結婚,這意味著他的情感依賴、夫妻生活都沒有,加上他的工作是給豬做閹割,在村裡面都不受人關注甚至不太受待見,是被遺忘在角落裡的人。老了後,他所接到的工作也變少,在種種壓抑下,他強姦了一個經常到他家玩的八九歲的鄰居小女孩。
從結構性的角度來看,老年時期的轉變有很多,比如老年時期的妻子性功能減弱、家庭矛盾激化、喪偶等因素導致男性老年人難以在夫妻關係中獲得性需求的滿足,這被認為是在實施性犯罪的老年人中較為普遍的現象。再比如,他原有的生活圈不斷縮小,更多地回到自己的個人生活,有了更多的閒暇,個人的需要滿足也到了新的高峰期。
另一方面,性實際不只是和性有關,部分性犯罪不完全是由於直接的性驅動,可能和他內在的心理需求有關係,比如他所感受到的孤獨、情感冷漠等等。這種情況下,人很容易自我封閉。我調研時遇到一個老年性犯罪者,他不直接說他的犯罪行為可能與家庭有關,但大部分時候都在聊他的家庭,聊他和妻子如何認識、兩人如何吵架,最後妻子又為何離家出走。你會很明顯地感受到這個人的情感生活的缺失和他對這部分的渴求。

《都挺好》劇照
三聯生活週刊:大的結構性問題是所有人都需要面對的,為什麼有些人選擇了犯罪,有些人沒有?
王志強:當然,在這其中肯定有純粹的“惡”的存在。也有研究表明,部分器質性精神障礙患者,如麻痺性痴呆、老年性痴呆患者,可有性慾亢進或性慾復燃的表現,在此基礎上,由於智慧衰退、道德意識下降,可能出現強姦行為。
另一方面,性犯罪中性行為的本質是侵犯他人,犯罪者突破了法律和道德的邊界,之所以還選擇突破,這其中就涉及到自我控制能力的問題。犯罪學認為,人的兩頭(未成年人和老年人)都有一個特點,即自我控制能力變弱。人老之前,在工作單位或社會的交際中,能感受到各種規則的存在。人老後,逐漸退出原來的生活圈,規則的約束變得不再重要或非常模糊。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上了年紀的人在講究“面子”的熟人環境裡,寧可丟掉“保持晚節”的道德約束,也要實施附著了強烈違反倫理道德色彩的強姦犯罪。我認為,這是因為“熟人社會”中的“面子”的道德監控與評價功能在生活中難以發揮作用:即使失去“面子”也不會影響行為人的正常生活。所謂“面子”這個看似虛空之物或道德感的自我評價在年老者中已經失去了意義,而透過獲得感受而得到的身體滿足被認為是更加現實的。
三聯生活週刊:你在監獄裡所接觸到的老年性犯罪者,他們如何看待自己的犯罪行為?
王志強:老年性犯罪者在監獄裡面也易被人冷淡,包括容易受到別人的排擠,所以有很多人會隱藏自己的罪行。
我遇到的老年性犯罪者一般不會直接陳述自己的性犯罪經歷,會先說自己怎麼與被害人認識的、熟起來的,一直在這些外圍問題上繞來繞去,你問他事發當天發生了什麼,他們也不會回答。即使認可自己實施了性行為,也不願意直接承認是犯罪。比如有位老年性犯罪者說,自己的效能力已經不行了,只是用生殖器接觸了一位幼女,怎麼會構成強姦?
我覺得除了有人真的對法律和性的認識都不足外,還有一種原因是他們自己也無法接受自己的行為,不願去面對。老年性犯罪基本也意味著家庭與他的割席,好幾個人會關心,自己幾年後出獄,養老該怎麼辦。有一個“老光棍”問我,他能不能之後一直留在監獄裡。

《熔爐》劇照
三聯生活週刊: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截至2023年底,全國60週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21.1%,預計2035年左右,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4億,佔總人口的比例將超過30%,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我們是否可以推測老年性犯罪會變得更多?
吳宗憲:各類研究的資料目前還是各個地方的資料,統計方式也不一,國內暫時還未有權威資料。我推測,國內的老年性犯罪的比例應該會逐漸增加。隨著人均壽命越來越長,老年人群也在不斷地壯大。我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變好,所以性方面的需求也在增加。同時,對於許多老年人來說,難以透過正常方式獲得性滿足,這會增加他們犯罪的可能性。
此外,社會上誘導老人進行性犯罪的因素也在增加。慾望在正常情況下處於潛伏狀態,但有了明顯刺激後可能也會誘發,我們國家現在對網路有很多管制,但透過手機或電腦還是很容易接觸到一些色情內容。
王志強:在我國老齡化社會的持續中,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可能導致數量較多的未婚男性陸續進入老年期。所以,儘管老年男性的未婚不完全等價於老年男性實施性犯罪,但作為一類社會現象,老年男性的婚姻狀況卻決定了老年性犯罪現象至少在其持續性與犯罪主體的數量上存在著風險擴散的可能。
三聯生活週刊: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應對老齡化社會下可能會增加的老年犯罪?
王志強:關於老年性犯罪也涉及到一個觀念問題,社會文化還是偏向認為“老不言性”、“老年無性”,這既壓抑了老年人正常的性需要,也會造成老年人不可能實施性犯罪的錯誤認識,我們應該逐漸扭轉這樣的觀念。
另外,在老年性犯罪的問題上,我們不應單純研究犯罪行為,而應帶著觀察老齡化問題的視角:社會老齡化過程中,老年人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面臨著什麼樣的問題?比如像我前面所聊到的,很多老人其實面臨著與下一代或與社會之間的情感隔閡,是作為“被忽視的人”存在。我們如果要預防老年性犯罪,應該要正視老年人的需求。犯罪問題的研究是面鏡子,透過這面鏡子,不能只看到犯罪現象本身,還應看到社會生活中哪些方面有待發展。
老年犯罪懲戒如何執行
三聯生活週刊:2月16日,湖南邵陽中院公示的一案例顯示93歲罪犯周某某因強姦未成年人被判處有期徒刑15年,邵陽縣看守所以其生活不能自理為由拒絕收押,建議法院暫予監外執行。這在網路上應發了輿論的不滿。對老年罪犯的懲戒是出於哪些考慮?面對未來的老齡化趨勢,我們需要有哪些應對?
王志強:對於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拒絕收押既是出於人道主義考慮,也是為了符合現實需求的措施。尤其當老年罪犯需要日常照護時,對老年罪犯的刑罰執行存在著監管安全、罪犯日常生活保障甚至罪犯疾病醫治等方面的壓力,需要刑罰執行機構在監管設施、監管條件以及監管人員配備等方面調整和適應。
監獄或看守所裡相應的、適合老齡罪犯服刑的條件或設施得建立起來。在我國臺灣地區或者國外有專門關於老年司法的研究,探討進入司法程式後,對老年人該如何使用司法手段,就像我們當年討論如何應對未成年人犯罪一樣,應當有更深入的研究,更細緻的安排。
無論是法理上還是實務上,需要真的把老年司法問題當成緊迫的課題去研究、制定政策。不然隨著老齡化社會到來,老年人犯罪群體增加,如果不被合理地處置,對我們的法律觀念或法治社會建設會有很大影響。
吳宗憲:按照刑法規定,判處有期徒刑15年是非常重的刑罰,意味著情節惡劣、後果嚴重。在湖南邵陽的案件中,犯罪分子已經93歲,是在被從輕處罰的原則下獲得的相應刑罰,可見他行為之惡劣。因此,如果只是讓他待在家裡,限制他的活動範圍,似乎懲罰性不夠。在這樣的情況下,我覺得他可以不進監獄,但應承受一定的處罰,例如,經濟上的懲罰,不過現在這方面的法律規定還不是很完善,在未來應該透過修改刑法增加罰金刑的適用。

《飛越老人院》劇照
三聯生活週刊:法律目前對於老年人性犯罪的經濟賠償是否有所規定?
王志強:從刑事訴訟的角度來說,我國目前的法律規定中有刑事附帶民事賠償的機制。但這樣的賠償主要基於造成了某些物質性的損害,比如把人打傷了,產生治療費或者與所落殘疾相關的生活費用等等。但是像對於性犯罪造成的哪些損害可以透過訴訟的方式獲得賠償,目前還沒有相關規定或者說有關規定不明確,在實務中,如果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賠償,法院是否能夠予以支援也不確定。
三聯生活週刊:除了生理狀況,目前多起超過70歲的老年涉嫌猥褻,雖然警方做出行政拘留處罰,但都因年齡超過70歲而未被執行。你認為這個年齡設定是否合理?如果犯罪分子無法得到應有懲戒,我們如何確保他不會再次犯罪?
吳宗憲:2024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是78.6歲,75歲是個合理的設定節點,也不應過高。
目前確實存在很多老年人在這一階段仍然犯罪的情況。一方面,社會應該意識到老年人犯罪的原因,重視老年犯罪的預防更為重要。另一方面,在犯罪之後進行社群矯正也是一種重要的處置手段。邵陽縣司法局稱法院已和相關部門對接,將對93歲的犯罪者進行社群矯正
對於社群矯正物件,普遍採用分類管理的辦法,即社群矯正機構接收罪犯後,要對其進行人身危險性評估。如果人身危險性較大、再一次進行違法犯罪的可能性較高,就會被為重點的監管物件,會採取手機定位app、電子監控手環等方式加強監管。
此外還有矯正小組,除執法人員外,當地街道居委會村委會的人員、家屬等也參與。一旦這些人有不軌行為,可以向社群矯正機構報告。因此,如果管理到位,罪犯重新犯罪的可能性會大大降低。

詳細崗位要求點選跳轉:《三聯生活週刊》招撰稿人

大家都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