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過兩天,便開始了2025年的春運時間,無數人將提著行李,帶著年貨,踏上回家的路。
回到家鄉擁有沒有工作的寧靜,和家人一起享受團聚的時光。
不過,當他們拿著回家的車票期待放假的時候,已經有一部分人正曬著老家的陽光,提前回家過年。
前不久,在網上看到一條留言:
“35歲失業了,你們卷吧,我決定提前回家過年了。”
網友@夏夏的躺平生活 在一家公司工作了五年,本以為是尋常進行的工作會議成為了突如其來的失業通知。
專案要暫停,公司要倒閉,臨近年底,她遭逢了中年人的失業危機。
而這危機出路似乎只有找到下一份工作,或是自己創業才能解決。

但不管哪條路都並不輕鬆,創業有風險,倘若面臨失敗,存款轉頭空,而好的工作也並不是那麼容易找到。
留在公司最後的半個月時間,她試過不停地投簡歷去面試,沒有工作的焦慮讓她無法忍受職場上的空窗期。
可投出去的簡歷不是石沉大海,便是無法匹配她的要求:大多數公司只想用應屆生的薪資標準,找一個更年輕的人。
的確,她不年輕,但也不甘心一切需要從頭開始。
十來年的工作經驗,變成了“大齡”“單身”“失業”三座大山壓在她的身上。
內耗焦慮揮之不去,卻遲遲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
想了幾天後,夏夏在前進與後退中找到了第三條路:
中場暫停。

與其重頭開始,不如重新出發。
提前回家過個好年,陪陪家裡人,休整2個月。
臨近年末,不少人的生活都會發生新的變化,或有好的,或有不好的。遇到好的皆大歡喜,遇到不好的也難免沮喪失意。
有人如夏夏一樣突然失業,也有人無法忍受工作帶給自己的內耗,果斷辭職。
在外漂泊,工作上的疲憊,堅定了一個個人回家的想法。
與此同時,“回家”彷彿也成為了解決問題的靈丹妙藥。
找不到工作,那就主動降級生活,回家躺平;
在異地工作舉目無親,那就回老家陪伴父母;
在大城市漂泊多年,安頓不了肉身,那就回老家安頓靈魂;
……
提前進行工作上的收尾,提前踏上回家的路途。
生活沒有逃避,有的只是一段段緩衝時間,跟它打個招呼,申請中場暫停。
當我們休息夠了,自然會背上行囊,再次出發。

從朋友那聽來一個故事。
最近她的房子牆面需要補漆,找了一位裝修師傅上門修補。
在師傅調配膩子粉的過程中,她老公和師傅有一搭沒一搭的聊起了天。
當隨口問起師傅什麼時候過年的時候,這個中年人沒有忙下手頭上的活,只是平淡的說不回去了。
不是因為回家的距離太遠,時間太少,是他不敢停下來。
“現在回家過年就是花錢,不回家反而清淨。”
中年人的生活是可量化的消費清單。
他有兩個孩子,大女兒上大學,每個月需要兩千五的生活費,小兒子念初中,學業上有壓力,做父母的也焦慮。
如今能做的活並不算多,一個月只有六千多的收入,但要供兩個孩子讀書,還要維持一家人的開銷,日子難免緊巴巴的。

倘若早點回家過年,便意味著有好幾天都賺不了錢,多了許多花錢的理由。
中年人的焦慮,休息可解,但中年人,不敢休息。
工作上不能停。不是工作需要我們,而是我們需要工作,每個月到賬的工資是我們養家餬口的底氣。
生活上不敢停。長江後浪推前浪,任何事情停下來自有後來人頂上,唯有家裡的頂樑柱不可能換個人來當。
生活的體面,都是錢給的。
有錢可以省去缺錢的窘境,可以增添給家人抵禦風險的底氣,沒錢,寸步難行。
以至於在回家過年和留下來工作的猶豫中,但凡有的選,兜裡空空的人都會選擇前者。
而要是混得差,賺不到錢,也不敢輕易提起回家過年。

在影片《為什麼失業之後,很多人都不敢回家呢?》的留言區中,不少人說出自己對於回家的焦慮:
大城市沒有成功者,老家容不下失敗者。
回到老家,聽到的是別人的事業成功,經濟自由,看到的是別人的兒女雙全,家庭美滿。
回到自己身上,只剩下永遠解不開的疑惑:
同樣是在外頭混的人,為什麼只有你混成這樣?

只有走過半生,才會從困局中走出,發現幸福無法比較,成功沒有盡頭。
當我們面臨失業窘境的時候,我們也曾擁有過在大城市體驗生活的精彩時刻。
當我們為了一家老小不敢停歇的時候,我們也正擁有著許多人羨慕的幸福生活。
走過半生,步入中年的我們逐漸會明白一個道理:
當你有錢,便把日子過好,當你沒錢,便把心情過好。
所有問題到最後總會找到出路,中年人從年頭辛苦到年尾,最後也只剩下一句釋懷:
有錢沒錢,都要回家過年。

說實話,老家並不是安穩的避風港。
它可以讓你我暫時離開在大城市的生存焦慮,但也意味著,我們進入了一個新的環境。
在這個環境中,生活可以簡單到只需要考慮一日三餐吃什麼。
但也複雜到需要和各種各樣的人情世故打交道。
有沒有工作都會遭遇存款與工資的探聽,在哪裡工作,一年賺多少;
沒有結婚的人會面臨催婚,關心你什麼時候找物件、結婚生孩子、生幾個;
已經成家立業的人更是難以避免各項勞動。

看到一位網友統計回家之後要做的“工作清單”。
從臘八節到過年前的這段時間裡,要大包小包備年貨,要開始大掃除,打掃每一個犄角旮旯,為新年做準備,費錢又費力。
過年當天,要準備年夜飯。
過年後,要走親戚,要接待別人走親戚,從一個聚會奔向另一個聚會。
本以為回家是休息,但過年,更是讓她無法停下來。
可即便如此,她還是會一邊討厭過年的同時,一邊期待過年。
躺不平的生活,總需要換個模式再開啟。

提前回家過年的朋友說自己已提前過上了老年退休生活。
每天的日常無非是睡到自然醒,吃上新鮮的飯菜,飯後將手縮在兜裡,出門逛逛公園,曬曬太陽。
期間也會遇到熟人的問話:為什麼這麼早回來?怎麼還不結婚?
但也有更多值得提前回去的理由。
她有了更多時間陪伴家人,也有了更多的時間去緩解自己因為工作而產生的種種焦慮。
卻發現原來大城市與老家之間,還是原來後者更適合自己。

對現狀不滿意,唯有換個環境去體驗。
在外頭的生活為了工作和家庭忙得團團轉,有著數不完的焦慮與忙碌,在那時會覺得老家的生活很美好。
沒有繁重的工作,只有幾分鐘就到家的悠閒自在。
在老家的人情世故、工作機會不多的情況下,我們也發現漂泊的生活同時能給予我們更多樣的生活體驗。
我們在美化另一種生活的同時,也能在不同生活的比較中,去發掘什麼樣的選擇更適合自己,想清楚未來的路在哪裡。
而這,需要停下來,才能發現。過年無疑是一個最好的契機。

曾經看到有人說,年味越來越淡的原因是春節是給孩子過的。
紅包,是大人給的;新衣,是大人買的;過年專屬的熱鬧氛圍,也是大人大包小包添置、走親訪友來的。
孩子過年得到了熱鬧,大人過年過成了身上的負擔,過成了疲於應付的節日狀態。
到最後,或是感慨自己不愛過年了,或是茫然於過年應該怎麼過?
可說到底,過年是給家人過的,也是給自己過的。
年可以是熱鬧的,也可以是安靜的。
可以是傳統習俗上的熱鬧歡慶,也可以是一個給自己放假的“中年脫軌”,在軌道外,找回生活的曠野。

它並不是一個簡單的慶祝新年慶團圓的日子,而是你我漫長人生旅途的一個個驛站。
身為中年人的我們經歷一整年的忙碌,迷失在一地雞毛中,因為繁重壓力而喪失對生活的熱情。
在這時,真正厲害的人都懂得慢下來、停下來,決定在機械與重複的瑣事和責任中給自己一點時間,跳出軌道外,找回對未來的熱愛與動力。
有人趁此時間求職,延遲迴家的日子,儘可能抓住更多的工作機會;
有人暫別工作,離開公司、出租屋的兩點一線,有屬於自己的時間和異性相識相見;
也有人在過年期間,好好休息,調節飲食作息,把身體調整到一個好的狀態,去應對新的一年。
無論哪一種,都是獨屬於你我的年味。

曾聽說過這樣一句話:
“人生的旅程中,有時候我們需要停下來,審視自己的內心,問問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這樣才能更好地前行。”
過完年,我們會重新出發。
而當下,我們也可以以我們想要的方式放慢腳步,好好過年。
點“在看”,人生路遠,趁著過年學會停下來小憩。
你們今年回家過年嗎?歡迎在留言區和我們一起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