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書?豆瓣竟然高達9.2!

1864719日,湘軍往太平門城牆下的地道塞進600多袋、重7萬斤的炸藥,中午時分,湘軍點燃引信,一聲驚天巨響,整個天京城都為之一震,地動山搖,碎石紛飛,太平門城牆被炸開60多米。”
曾國荃率領湘軍圍攻天京城足有兩年,城牆一破,太平軍再也守不住了,湘軍衝殺而入,縱火七日,剩餘的太平軍死的死、逃的逃。
長達十三年的太平天國運動就此宣告終結。
《燃燒1864》出版已經一個月了,目前在豆瓣的評分是9.2
整體來看,《燃燒的天國》還是得到了讀者的認可。
其中有一位讀者,寫了很長一段評論:
“從後面的參考書目來看,大多使用的是二、三手史料,但白話說史寫道今天,這樣的程度的研究對於出一版普及性的歷史書完全足夠了。從文字上來看,感染力還是有的,沒有那麼戲謔,立場上也儘量做到中立,既沒有美化曾剃頭李合肥,也對在戰爭中飽受摧殘的窮苦大眾報以同情。”
評論的十分認真。《燃燒1864》這本書參考的史料確實大多是二、三手史料,也包含了一些古人的真實記錄,如《復生錄》《被擄紀略》等等。
當初為了寫這本書,我幾乎把市面上所有講太平天國、講湘軍的書都買了回來,挨個對比翻閱。為了儘量讓內容符合史實,我還去了趟廣西金田,親眼去看了看當年洪秀全演講的地方。
於是就有了書裡的那句:“真實的歷史總是髒兮兮的,只有加工過的歷史才是光鮮亮麗不沾塵土的。”
即便如此,寫作時還是遇到一些困難。
因為歷史不可能百分百還原,所以不同作者寫的書,即便是描述同一個歷史事件,也會有不小的出入。
比如蕭朝貴之死,有的史料裡記錄的是被火炮打中了胸部,過了幾天傷重不治而亡,而有的史料則描述為“不防城上飛下一彈,對準朝貴頭上,撲的一聲,把頭顱轟破,墜地而死。”
遇到這種不一致的,往往很難判斷,需要多方查證後進行取捨。實在沒有可靠的說法,就只能在現有史料的基礎上,儘量往合理的方向去推斷。
除了蕭朝貴這一處,還有幾處也類似,比如洪秀全是死於疾病,還是死於服毒,或者是其他死法?這個也沒有明確的記載。
既然是推斷,這本書肯定有不嚴謹的地方,不過對於不太注重學術性而願意把它作為歷史普及的讀者來說,應該是夠用的。
還有讀者在評論區把這本書與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類比。
那倒比不上,《明朝那些事兒》賣了幾千萬冊,而《燃燒1864……
但之所以能把兩本書放在一起比較,一定是有共同原因的,那就是,讀者需要通俗且有思考的歷史讀物。
大部分讀者根本沒精力也沒興趣啃《二十四史》《資治通鑑》這些文言文寫的大部頭,一來文言文讀起來十分吃力,太考驗語文水平,二來書中的歷史太長太長,既繁瑣又枯燥,讓人看著就絕望。
歷史是嚴肅的,但作為一個自媒體人,歷史寫起來一定要生動。
文章的生命力就在於可讀,一篇文章,你看了幾個字它就活了幾個字,你多看兩遍,它就多活兩遍。
因此這本書也保持了我一貫的風格:通俗、客觀。
太平天國運動發生在1851-1864年,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起義運動,到底怎麼評價它,是非常有爭議的。
有的說它給幾千萬人帶來了死亡,是一場浩劫;也有觀點認為它打擊了清朝在南方的統治,直接推動了歷史程序,眾口不一,好壞都有。
除了對這場運動本身有爭議,對當中人物的爭議也比較多。
比如湘軍的創立者,曾國藩。
尊崇他的把他抬到了半聖的高度,不感冒的更多叫他“曾剃頭”。
曾國藩前期作戰水平十分菜,一度被石達開打得想要投江自殺,但後面經歷了在白楊坪的覺悟後,他還是獲得了不小的成長,並最終平定了太平天國。
再比如天王洪秀全。
一般認為,他是整個太平天國的核心人物,領導太平軍從廣西大山裡殺到了南京城。那他的領導能力一定很強吧?
並沒有,不僅不強,及格線都不到。如果不是前期馮雲山完成了初步組織架構,楊秀清的軍事指揮才能足夠優秀,恐怕太平軍連湖北都走不到,更不要說建立太平天國了。
因此,很多歷史人物並不是第一眼看上去那樣,他們背後的人性之複雜,在權力與戰爭的洗禮下,遠比現代的人想象得更深。
所以這本書很重要的一個工作,就是客觀地評判當時每一個歷史人物。
洪秀全其實遠比想象中無能,曾國藩其實算不上半聖,而楊秀清、韋昌輝、石達開等人的死,與他們自己的性格又密不可分,沒有誰是無辜的……
穿越歷史的塵霧,透過書中的文字去看歷史人物時,你會發現每個人都是真實的,喜怒哀樂都是可以感受到的,而不再是冰冷的姓甚名誰,几几年生,几几年卒。
這就是文字工作者寫作歷史題材時應有的溫度和感情。
此外,這本書還包含了一些非常實用的、創業方面的道理。
因為我自己就是創業起家,所以對職場、創業這些話題格外想多說幾句。
我家族裡沒什麼經商基礎,都是外出打工的苦勞力。我20多歲時,因為不甘心一輩子打工,於是揣著辛苦攢下的幾萬塊開始創業。前期栽了不少跟頭,第一次創業失敗,把十萬塊都給賠光了。
為了學習創業、管理和銷售的方法,我看了不少相關的書,那時候流行稻盛和夫心法,我也拿過來看,結果卻無法應用到現實中,指導意義非常有限。還得是結合自身實際,一點點總結經驗。
也正是有了這些經歷,我在二次創業時熟練了不少,知道什麼時候該控制成本,什麼時候該獎該罰,以及怎麼對員工進行指導和培養。
寫這本書時,我常常聯想到自己的經歷,於是寫著寫著,這些感悟就順便寫進了書裡。
因為從宏觀來看,一個政權的建立其實就是在創業,只不過這種創業比較特殊,成了可以改朝換代,敗了身家性命不保。
洪秀全一開始創立拜上帝教,再到金田起事,就是一個預備開公司的過程。
而且創業初期,他還有著堅韌不拔的馮雲山和能力出色的楊秀清打輔助。但他既不懂得控制權力,也不懂在失去權力後如何奪回,讓高層的內鬥達到了頂峰,引爆了天京事變。
並不是說要完全否定洪秀全,我批評的,是他作為天國最高層,卻缺乏把握全域性的能力,而且不學習、不成長、不擔責。
不過總體來說,創業初期還是比較順利的,雖然先後損失了馮雲山和蕭朝貴兩位核心人物,但在定都南京之前,都順風順水(也側面證明了清朝的統治有多麼不穩)。
進入南京後,太平軍算是取得了初步的勝利。然後,就開始半場開香檳了。
一般的創業在取得階段性成功後,最重要的是及時總結成功經驗,保住現有成果,再根據變化逐漸調整策略。
但洪秀全進入南京後,與楊秀清的矛盾越發激烈。
高層內鬥是極為致命的事,尤其是在有外敵的情況下;最大的利益還沒獲取到,反而先爭奪權力,屬於目光短淺,很容易被人乘虛而入。
何況洪秀全還鬥不過楊秀清,乾脆選擇了逃避,專注過自己的帝王生活去了。
這就放任了楊秀清的野心急劇擴張,最終釀成了數日之間三王殞命的悲劇;而洪秀全無法妥善處理這場危機,則進一步重重打擊了政權本身。
再次證明了一個團隊,領頭羊的重要性。
後期的陳玉成和李秀成雖然能征善戰,但也救不回洪秀全的愚蠢操作。
以至於黯然收場。
而曾國藩知錯就改,邊學習邊成長,得以成功創立湘軍,也為後世的湖南帶去了不小的造化。
所以,書中關於團隊成長的部分,也非常有借鑑價值。
以上種種,決定了《燃燒1864》是十分獨特的一本作品,內容和定位都與風雲錄等文集完全不同。用20萬字單獨寫一段歷史,也是我之前從沒有過的。
這次剛好借出版滿一個月的機會,再次推薦給大家。
新書9優惠;
購買商城內任意兩本書籍,8.8優惠;
優惠活動截止本月底
好了,大家現在可以點選下方小程式,購買新書了。
點選小程式即可跳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