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1000多件衣服“補天”,她做自己的女王

瞭解更多未知的東西,嘗試‘打破’,這可能恰恰是一種生命的本真狀態。
表面裸露的航空器之上,15米長的金屬針直刺天空,破碎的天被斑斕的布料重新縫合,華麗而震撼。
這是61歲的女藝術家尹秀珍在上海帶來的作品《刺天》,象徵著人類的探索精神。強烈的能量爆發帶來的震撼,和她本人相對瘦小的身體形成對比。
作為中國當代重要的藝術家之一,尹秀珍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便走在中國藝術的前列,作品在十幾個國家進行過展出。
她常使用舊衣物、布料、鞋子等纖維材料進行創作,探索個體與集體、記憶與歷史之間的複雜關係。她的藝術創作不僅是對物質的轉化,更是對人的情感與經歷的深度關懷。
尹秀珍
德國作家Gregor Jansen評論她:“尹秀珍的作品得益於她的人文眼光、對歷史獨特的洞察力和自身的生活經驗。在她的作品前你會有一種獨特的感覺——不是任聽極速的全球化程序擺佈,而是作為一個分子在更加偉大的過程中參與其中。”
我在現場見到了尹秀珍,她說創作的時候感覺自己就像女王一樣:“我覺得(藝術)是我最隨意最想沒有人管我的地兒,我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不喜歡被別人約束。”
2024年《尹秀珍:刺天》展覽現場
刺天再補天
用了1000多件舊衣服
尹秀珍想要“刺天”,已經準備了很多年。
很早之前她被邀請來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勘場,後來藝術史學者巫鴻說想要給她做一次策展,她把這話默默記在心裡,沒想到一等就是20年。
2024年《尹秀珍:刺天》展覽現場
對於作品應該宏大還是微觀,她好像已經沒有明確的界限。腦海中很多碎片化的想法,和巫鴻一次次討論,最後被拎出來整理捋順。
展覽的核心是同名裝置《刺天》,由《飛行器》、《刺天》和《補天》三件作品組成。
《飛行器》曾參展第七屆上海雙年展,它將農用手扶拖拉機、上海桑塔納轎車和模擬的波音747民航飛機嫁接在一起,覆蓋以白色舊衣,象徵著不同人群的匯聚。
尹秀珍,《飛行器》
2008年,穿過的衣服、不鏽鋼、木板、汽車、拖拉機
第七屆上海雙年展“快城快客”展覽現場,上海美術館
《刺天》則以15米長的金屬針直刺天空,象徵著人類探索外太空的慾望。
與之對照的《補天》邀請公眾捐獻上千件舊衣物,將它們縫製成一體,借用“女媧補天”的神話傳說,修補被刺破的天空,展現了“破碎”與“修補”的雙重特性。
對於尹秀珍來說,宇宙象徵著未知:“瞭解更多未知的東西,嘗試‘打破’,這可能恰恰是一種生命的本真狀態”。
2024年《尹秀珍:刺天》開幕現場
衣服是人的第二張皮
在整整十年裡,尹秀珍收集了來自不同國家數不清的人的衣物,背後是一段段無可複製的人生經歷,她將這些生活的片段“縫合”起來,重新開始新的歷程。
小時候因為家裡苦,尹秀珍的衣服都是姐姐穿完自己穿,自己穿破媽媽補上再改,實在家裡兄弟姐妹都穿不了了就用了納鞋底,一件都不會浪費。
於是就有了作品《衣箱》,她將自己過去30年來穿過的衣服放入父親製作的衣箱中,用水泥封存,衣箱蓋上刻著一行字,記錄著這些衣物所承載的個人經歷和時代印跡。
《衣箱》 1996
《行思 上海》延續了之前她在銀川當代美術館的作品,在上海收集了100雙有著不同故事的鞋,和主人的故事一同展出。
尹秀珍這樣描述這幅作品:“每雙鞋和一條織物的長“腿”相連,像是被拉伸的肉身繼續生長,打結、懸掛。懸在空中的腳或可看到鞋底,或腳尖著地如同芭蕾。”
“有人說過你不能把世界上所有的路都鋪上毛毯,但你可以在自己的腳上穿一雙鞋。鞋與路相伴,行萬里路如讀萬卷書,穿過的鞋都帶著不同人的經歷、記憶、印痕和審美。既是“生活物”又是“認識物”。收集穿過的鞋就是收集經歷,我用這種方式‘搜盡經歷打草稿’,讓經歷成為創作的重要元素,使離開肉身的鞋產生新的能量。”
《行思 上海》不同人穿過的鞋、針織襪筒,2024
《時間纖維》將不同人穿著過的衣物碎片浸泡在瓷泥中,經過高溫燒製,布料纖維全部燃盡,只留下堅硬而潔白的瓷塊,而布料的紋路和空隙卻被完整保留。
這種感覺就像人的經歷、記憶還有歲月瞬間都沒了,只留下一層空殼和白色碎片。
Installation view, Yin Xiuzhen: Along the Way, May 21 – June 26, 2021, Pace Gallery, New York © Yin Xiuzhen
還有《內省腔》結合了舊衣物與玻璃,探討個體與集體的關係;《可攜帶的城市》利用舊衣物構建城市地標,反映全球化背景下的流動與歸屬;《尹秀珍》將自己成長的10個階段的肖像放入鞋中,在歲月變遷中感念個人經歷。
尹秀珍《可攜帶城市:紐約》
2003年,旅行箱,衣服,放大鏡,地圖,聲音
尹秀珍《內省腔》(區域性)
2008 年,穿過的衣服,不鏽鋼,鏡子,聲音,海綿
尹秀珍《尹秀珍》
1998年,裝置,攝影
尹秀珍說:“我感興趣的是蒐集的是人的經歷而並非簡單的衣物材料,社會是由人來組成,是人改變的世界,世界因為人而改變,我所蒐集的不同地方的衣服含義又不一樣。”
“穿過的舊衣服承載著很多資訊,它們攜帶著人們的經歷,散發著不同的價值觀和審美觀,我把它看作是人的‘第二張皮’。或許是不是陌生人的衣服已不再重要。把這些衣服縫合在一起的過程本身,便形成了一個新的集體,一種新的能量。”
月入72.5
三分之二用於創作
尹秀珍的母親在京棉二廠的服裝廠工作,童年時期的尹秀珍便在那裡與衣物結緣,成為滋養一生的創作靈感來源。
她在家中排行老三,卻因跳芭蕾舞而身材“袖珍”,這段經歷影響了她的身高,卻也給了她更多時間去專注於自己喜歡的事情,比如畫畫。
高考落榜後,她一度迷失方向,只能跟隨父親學習刷油漆,這項工作讓她有了收入,也為她後來的藝術之路埋下了伏筆。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她瞭解到中央美術學院的繪畫培訓班,透過自己的努力,她最終考入首都師範大學,踏上了成為藝術家的第一步。
在大學期間,尹秀珍與後來的丈夫宋冬相識,兩人因共同的藝術追求而走到一起。他們一起畫畫,一起探討哲學和藝術,這些看似閒聊的時光,卻成為激勵她走下去的能量。
尹秀珍(左)與宋冬(右)
尹秀珍回憶說:“那時候能獲得資訊的渠道非常少,最興奮的事兒就是去圖書館、書店和逛書展。”
她的收入是72.5元,每個月三分之一用來生活,三分之二用來辦展和買書。“雖然整個生活也是捉襟見肘,但就是特別滿足和充實,好像一下子充滿了電,是一種特別愉快的感覺。”
在“85美術新潮”的影響下,兩個年輕人開始嘗試實驗變形和不同於傳統的藝術表達方式。
2001年,這對夫妻合作了作品“筷道”。
他們將婚姻關係隱喻為一雙筷子,分開時獨立平等,結合起來無所不能。這種合作方式成為兩位藝術家保持各自獨立敏銳性的同時,又保持情感連線的特殊創作經驗。
《筷子》2002
宋冬創作了一件銅質“如意金箍棒”,其創意源自於《西遊記》裡的定海神針,尹秀珍則利用廢舊布料手工製作了一雙布制的筷子,表面裝飾著眾多口袋。
兩人在創作過程中相互保密,直到展覽現場才第一次見到彼此的作品。尹秀珍說:“這種合作方式最有意思的地方,就在於你不知道對方會做什麼。”
這一次的《刺天》展覽,宋冬全程擔當尹秀珍的助手,正如他一直強調的:“我們倆之間在工作上各自獨立,完全沒有主導者和跟隨者這樣的角色分配,互為對方的工人。

2024年《尹秀珍:刺天》圓桌交流現場

策展人巫鴻 
在《刺天》中,尹秀珍透過逾二十件鉅作,串聯了過去的標誌性作品與最新思考,堪稱一場跨越宏觀宇宙與微觀個體的探索之旅。
本次展覽策展人、著名藝術史學家巫鴻評價:“展覽涵蓋了從‘宇宙’到‘微塵’的連續維度,以當代藝術為媒介觸控這個大至極大、小至極小的遼闊場所,關鍵在於人的存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