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統中國到當代中國:走得出的是科舉,走不出的卻是“科舉思維”

馬克思說,中華文明是早熟的文明;金觀濤說,古代中國有種超穩定結構。
這一切,來源於人類政治制度史上的一個創舉——科舉制
它比英國文官考試製度早了一千多年,它為中國提供了階層流動途徑,它奠定了千年不變的政治格局,它凝聚了中國文化的基礎共識。但它也鎖死了中國變革的可能性,讓中國一次次錯失現代化機遇,甚至還影響著中國的當下。
科舉制讓中國成為獨一無二的存在。看不懂科舉,就無法看懂中國的過去與現在
然而,由於資料的紛繁、枯燥,對科舉制的研究常困於象牙塔中,潘劍冰的《科舉1300年》,讓中國終於有了一本面向普通人的科舉史。
◎多視角下的中國科舉演化史
之前對科舉的研究,往往建立在帝王將相甚至上帝視角上,只見森林而不見樹木;《儒林外史》、《聊齋志異》等小說,又視角過低,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而本書則以多視角觀察中國的科舉制度。

本書堪稱宏大,1300年科舉史盡入書中,國子監、書院、鴻臚寺、禮部、吏部在科舉過程中的作用一應俱全;本書又不失細微,除了制度的設計者,作者還嘗試著從科舉的參與者:生員、秀才、舉人、私塾先生、學政等諸多視角,去還原每個人眼中的科舉。
在這樣的視角下,科舉制的諸多博弈與矛盾一一呈現,科舉制的演化邏輯變得清晰,制度的合理性與苦衷也躍然紙上。
◎比通俗更專業,比專業更通俗
當代歷史寫作有兩個方向:一是比拼論證嚴謹、資料詳實,務求專業;一是比拼文筆流暢、敘事精彩,追求通俗。而作者潘劍冰則希望,本書要“比通俗更專業,比專業更通俗”。他不但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出色。
論專業,本書站在巨人肩上,彙集錢穆、梁漱溟等大師的研究成果,甚至還有《蕉窗雨話》、《春明夢錄》這些冷門史料,光參考資料就列了8頁。
論通俗,作者選取了大量有趣的案例。比如,宋代第一次殿試,是靠摔跤選出狀元的;秀才聽說要歲考皆大驚失色,唯一人鎮定自若,一看居然被嚇死了;以激進、反科舉著稱的陳獨秀,曾經靠八股中秀才,並深以為傲……
嚴密的推理,豐富的史料,加上不時冒出來的趣聞,讓人在閱讀時,常常忘了時間,恨不得把400多頁的書一口氣讀完。
◎看懂傳統中國,更看懂我們的今天
科舉不僅僅是一種人才選拔制度,更是中國文化的中軸。它是一種政治手段,後來卻超越了制度、法律、組織、道德規範,甚至政治本身,成為了目的。
作為一種制度,科舉已經消失整整120年,但作為一種信仰,科舉思維至今仍在影響著中國人。
在書中,我們可以看到,科舉透過一種相對公平的選拔方式,不但賦予了統治者權力合法性,更賦予他們智識合法性,讓上智下愚成為了中國人的共識;依託師生、同年等關係,編織起的人際網路,形成了中國今天的圈子文化、官場文化;對官本位的推崇,“知識改變命運”的執念,造就了中國今天的“考公熱”;依託標準化考試,用選拔替代培養的教育思路,更是形成了中國當今教育領域的諸多問題。
看懂科舉,不僅僅會讓我們找到破解傳統中國邏輯的鑰匙,更為我們看懂今天的中國問題,找到了一面鏡子。
本書透過輕鬆愉悅的閱讀體驗,理清了科舉這一傳統中國的大問題、真問題,更為今天諸多問題的成因找到了答案,使得“以史為鑑”不再淪為一句空話。店長薦書誠摯推薦《科舉1300年》,本書還隨書贈送“第一甲第一名”狀元書籤感興趣的書友千萬不要錯過。識別下圖二維碼,即可搶先收藏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