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藏在歷史書背後不為人知的秘密,到底有哪些?

能夠在30來歲就確立人生目標的人,即便是在資訊獲取便捷的現代社會也是不多的。
回想我的31歲,剛剛辭職下海,即將再次接受社會的毒打。
馮雲山在《燃燒的天國》第一次登場時,也是31歲。他那時剛剛與洪秀全分開不久,決心孤身留在廣西傳教,而且毫無疑問,他已經找到了自己的道路:造反。
古人成熟得似乎都比較早,少年英雄、少年天才時不時就冒出來一個;雖然馮雲山並不屬於這種型別,但好在也不至於大器晚成。在經歷了無數的挫折與反思後,他終於選擇了走入紫荊山。
《燃燒1864》第一章正是從馮雲山講起,名為《馮雲山:苦難的奮鬥》。
那他此前的人生經歷是怎樣的呢?為什麼說是苦難的奮鬥?
1815年,馮雲山出生在廣東花縣禾落地村。
洪秀全也出生在這裡,禾落地這個村名有些奇特,我原本以為是寓意著穀物豐收,查了資料才發現是“和樂地”的諧音。
就是這個名為“和樂”的小村子,誕生了兩個驚世奇人,造就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戰火燃遍全國近二十個省。
馮雲山小時候家境很好,“家道殷實”,父親馮英聯是個讀書人,半耕半讀,還娶了三個老婆,生了九個兒子,馮雲山排行第八。
馮雲山的母親名叫洪蓮,也是洪秀全的姑母,是馮英聯的第三個妻子,常常受二房宋氏的排擠,不得不搬出去住,並在禾落地村生下了馮雲山。
馮雲山這孩子打小聰慧,進入私塾後誦讀四書五經,天文地理兵法歷算什麼書都看。看的書雜了,見識增長也快,從小是個人才。
當時的廣東,作為清廷對外貿易的前沿陣地,已經有非常多的外國商人和傳教士來這裡生活。傳教士在傳教的同時,也間接起到了老師的作用。
據說馮雲山當時就接觸到了一位來自葡萄牙的女牧師,瑪麗斯。瑪麗斯到獅嶺傳道,引導人們信救世主,洪蓮那時候正受宋氏虐待,希望得到拯救,因此常常聽她講經。後來瑪麗斯因病回國,留下了大量書籍,馮雲山又開始閱讀這些書籍,進一步拓展了視野。
不過小馮雲山長大後,馮英聯早逝,馮家家道中落。馮雲山拉扯一家老小,十分辛苦,既要讀書,又要耕種,為了維持生活,不得不去周邊村子裡教書。
這種家道中落的故事出現在許多人身上,比如寫出《紅樓夢》的曹雪芹。家道中落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俗話說,富不過三代。何況馮雲山出生時,已經是馮家搬到花縣的第四、五代了。
有的人童年時經歷了吃穿不愁的日子,突遭變故,從此一蹶不振,難以重振家業,就直接垮下去了;而有的人,先富後窮,對他來說只是一種磨練和考驗,能夠透過這種考驗的人,更有成事的心性,因為他知道富貴無常,因此更能看清人心險惡,在面臨風浪時也能保持鎮定。
馮雲山就是後者。
但日子還是得過,總是種地何時能出頭?不如去參加科舉試一把,萬一高中走上仕途了,那也好過在村裡一輩子種地教書。
然而現實是殘酷的。馮雲山確實去試了,結果沒考上。
如果大家還記得的話,洪秀全也是同樣的遭遇,不過洪秀全比馮雲山還多掛了幾次。
唐朝末年有個叫黃巢的讀書人屢試不中,最後寫出了“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清朝末年,又是兩個屢試不中的讀書人,掀起了太平天國的巨浪。歷史奇妙地重合了。
讀書人,真是惹不起啊。
考不中當然不是馮雲山和洪秀全的原因,或者說不完全是他們的原因。那年頭,科舉考試腐敗橫行,沒有後臺沒有賄賂,考官憑什麼讓你過?
正所謂馮雲山對洪秀全說的,“考試無錢,難考得到!”
1843年,洪秀全第四次考砸,從《勸世良言》中得到啟發,創立了“拜上帝教”。馮雲山作為從小一起和洪秀全長大的玩伴,首先便受洗皈依。
不過這裡仍然需要解釋一下,如果有一天你的小夥伴忽然跟你說他創了一個教,信了這個教就能實現人人平等,你會不會信?當然不會。
馮雲山自己飽讀詩書,學識不見得比洪秀全少,如果只是因為和洪秀全的親密關係就信了,是很難說得通的。
還是因為馮雲山自己有叛逆的思想種子。
馮雲山是封建科舉制度的受害者,心中本來就有不平;在農村長期接觸貧苦農民,又讓他深知百姓疾苦,再加上他讀的書越多,見的世面越多,就越能看透帝國主義侵略和清政府的賣國行徑。
因此當洪秀全向他介紹拜上帝教時,兩人才能一拍即合。
馮雲山也需要一個理論指導來一展抱負。懷才不遇的人,最需要是一個機會。
二人連同洪秀全的兄弟洪仁玕一起開始進行傳道事業。首先入教的是洪秀全全家以及周邊的百餘人,雖然不多,但起碼火苗燃起來了。
既然信了上帝,那私塾的孔子像就不能不砸。這一砸,全族的人和地主們都不幹了,聯合起來炒了幾人的教師工作。
失業後,洪秀全等人更加活不下去,在家鄉已經難以為繼。
於是幾人決定離開自己的家鄉,去廣西探索新的出路。
一路西行,艱難困苦自然不必多說,傳教事業也在邊走邊展開,但效果卻很一般。除了在清遠縣、連山縣收穫了幾個信徒之外,在廣東其他地方可謂是一無所獲。
在廣西倒是小有收穫,在賜谷、長排、萬楊等地,有一百多人信了拜上帝教。
那為什麼洪秀全不繼續在廣西發展壯大了呢?是因為一個很現實的吃飯問題。在賜谷村期間,兩人是寄居在洪秀全的表兄黃盛均家的,黃盛均家也不富裕,一下子來了兩張嘴,而且還是能說會道的那種,根本接濟不過來。
洪秀全於是決定先回廣東,馮雲山雖然一開始不贊成,但還是選擇了聽從,馮雲山先走一步,到桂平等候。結果兩人沒碰上,洪秀全自行回了廣東,馮雲山則孤身一人,踏入了茫茫的紫荊山。
寫到這裡,我腦海裡不由得浮現了這樣一幅情形:亂世之中,兩個讀書人結伴遊歷天下,一邊體察民間,一邊宣揚思想,從東到西,風餐露宿。時而被山匪截道,時而被黑店宰刀,為了理想與信念無畏前行,最終開啟了波瀾壯闊的事業。
聽起來十分勵志。或許事實也真是這樣。
我之前看到過一句話形容說,我們所能看到的歷史,都是王侯將相的歷史。
細想也有道理,普通人在史書上是很難有一席之地的。馮雲山和洪秀全起初也是兩個普通人,之所以能夠留名,還是因為他們是太平天國的創始人,不然,你把史書翻爛也不可能找到這兩個名字。
很多時候我們看歷史,被歷史書的記載所迷惑,覺得一將功成,賜金拜爵,好不丈夫。
但回到現實,夢醒一看,考公能不能考上都是一個問題。
那既然如此,看歷史的意義在哪裡呢?寫歷史的意義又在哪裡呢?就是四個字,以史為鑑。
馮雲山的經歷對理解太平天國的起源和發展十分重要,站在今天,我們不僅可以從歷史的角度回望,也可以從創業的角度去思索,它為什麼誕生,為什麼發展,為什麼衰亡。
最初並沒有打算寫《燃燒的天國》,但無意中注意到馮雲山,才一發不可收拾。太平天國從頭到尾一十四年,有許多的重要人物,馮雲山只是其中一個,但沒有他,就沒有太平天國。
而更多人物的故事,如楊秀清、如曾國藩、如石達開,都還在書中等你揭開。
新書9優惠;
購買商城內任意兩本書籍,8.8優惠;
優惠活動截止本月底
大家現在可以點選下方小程式,購買新書。
點選小程式即可跳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