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軍估計也想不到,小米汽車有一天竟能以這樣的形式上熱搜。
最近,一輛小米SU7 Ultra夜晚在城區道路飆車的影片在網路瘋傳,車速一度高達303km/h,儀表盤的數字如同脫韁野馬。

把公路當跑車賽場的後果就是,不久之後,山東省濰坊市公安局通報了駕駛員李某某在公共道路上嚴重超速行駛的違法行為。
這還只是縮影。小米超跑一上市,就獲得了潑天的流量關注。不僅有人迫不及待嘗試加速度,連賣二手車都成了賺錢密碼。

不得不承認,小米超跑引起的現象級狂歡,至今還在持續上演。

狂飆的車主們,越來越瘋狂
雷軍帶貨的能力,堪稱一絕。
小米SU7 Ultra也延續了小米SU7的火爆,新車開售後直接爆單,10分鐘大定突破6900輛,2小時大定突破10000輛,達成全年目標。
針對小米SU7 Ultra賣出1萬輛,雷軍表示,這說明國產品牌接受度越來越高,“上個月新發售的SU7 Ultra,兩小時就已經有一萬大定,都不敢想這輛車今年能賣多少輛,成功來得有點猝不及防。”

但訂單暴漲也帶來一個問題,那就是交付。雷軍在接受央視採訪時表示,“第一焦點問題是解決國內訂單排隊6-7個月的問題,如何擴產的問題。”
一拿到車,各路自媒體的“全球首提”、“全網首漂”都已經開始了,以及還有“全網首撞”。
但比起這些,更精明的人已經在路上了:小米SU7 Ultra上市僅一週,二手車市場就出現了大量訂單轉讓。
因為小米產能有限,導致訂單交付週期延長,使得“小定訂單”變得稀缺,有需求就有市場。
閒魚平臺上,以“小米SU7 Ultra訂單”為關鍵詞搜尋,會出現眾多賣家正在轉讓訂單。

轉讓費普遍在2萬至6萬元之間,甚至有的高達9萬元。

除了二手市場非常受歡迎,小米SU7 Ultra的出租業務也非常火爆。
出租價格從2000元/天-5000元/天不等,前幾天甚至還有一萬元一天的價格。甚至有人靠轉單“躺賺”數萬元。

有資料顯示,SU7 Ultra日租金飆升與法拉利SF90等超跑齊平。很多網紅、微商群體為塑造“精英人設”爭相租用,強化了其作為“科技奢侈品”的身份標籤。
第一批買到小米超跑的人,已經有人賺翻了。

賣車背後,暴露更大野心
為啥普通人不惜更高的成本也要搞到一輛超跑?
這還要回到最能打的產品上。
一方面是社交價值太能滿足。小米SU7 Ultra的金色車標採用了24K鍍金工藝,絕對能彰顯低調奢華有內涵的氣質;其全域碳纖維車身、800V高壓平臺等技術,更是有“50萬享受500萬級體驗”的核心賣點。

提車現場,小米旗艦店為SU7Ultra搞了個專門業務員叫:Ultra Master。甚至很多Master,都是從保時捷調過來的。
部分車商將SU7 Ultra視為“理財產品”,認為轉手即可獲利甚至聲稱“收10單賺回一輛車錢”。

另一方面,小米太懂男人想要什麼了。
在此前的上海國際賽車場上,SU7 Ultra 以 2分9秒944 創紀錄的圈速超過了保時捷 Taycan Turbo GT,成了最能上速的量產車,更讓SU7 Ultra 出盡風頭,直接戳中很多男人軟肋。

除了普通人利用“需求”賺錢,甚至小米汽車這些年還養活了不少團隊或公司。
比如有婚慶公司就推出過小米五一婚車方案,9萬左右包9輛車,寓意“長長久久”。

有人直接出價壕擲10萬,小米汽車夠面子,能滿足虛榮心,在網上也是流量密碼。
還有的公司成立專門的小米汽車評測自媒體,1548匹馬力、1.98秒零百加速、350km/h極速……SU7 Ultra更是助推了不少流量。
連黃牛組織團隊都賺得盆滿缽滿。
一些黃牛在嗅到套利空間後,他們會批次囤積小定訂單。一名深圳黃牛透露:“我們團隊去年底囤了20個訂單,如今轉手利潤超10萬元。”
2024年,小米SU7全年交付13.5萬臺,但鎖單量已高達24.8萬臺,產能的缺口持續存在。SU7 Ultra上市首日大定突破1.5萬臺,但目前工廠月產能僅為2.2萬-2.5萬臺,交付週期可能被繼續拉長。

只要還有產能與需求不匹配造成的“時間差”,就會有更多的普通人或企業繼續悶聲發財。

化險為夷的高招,藏在細節裡
其實,評價一輛車的好壞不是看流量熱度,更不是老闆光環。
除了效能、價格,小米之所以能打動車主的關鍵,還是化險為夷。
最近的超速事件就是如此。在“超速事件”發生後,小米汽車官方客服第一時間回應稱,賽道模式有地理位置識別功能,只有在車輛定位於專業賽道時,才能開啟該模式並達到相應的效能引數。此外,車主使用賽道模式需要強制學習安全手冊,並透過線上的駕駛安全培訓。網友反而紛紛點贊。

其實,這不是小米第一次遇到負面事件了。
曾經一位自駕遊全球的小米SU7車主小哥,在穿越大興安嶺時竟然爆胎。檢視最近的救援地址顯示有小米SU7同款輪胎的地方最近要270公里。結果沒想到,救援師傅的回覆直接讓小哥懵了。“免費,而且全國都是免費的!”

還有人曬圖表示,自己的車輛後視鏡破損,小米汽車的售後團隊驅車200多公里上門服務,包括更換鏡片、鏡框、加熱模組以及上門工時費,一共收費184元不到同行的一半。
去年的SU7墜崖更是相當出名,整個車身都碰撞毀壞,但人全都安然無恙,連報警都是小愛同學自動撥號。
事故發生後,小米透過48小時內完成車主安撫、技術解析、輿論引導的三步走策略,將焦點從“車輛失控”轉向“安全效能驗證”。連車主都主動直播感謝車輛保護全家安全,並強調“駕駛失誤導致事故”,這種使用者自發的口碑傳播比官方宣告更具說服力。
能把事故變機遇的,也就只有小米。黃子韜直播間事件中,網友自發將小米SU7刷屏為“許願神車”。豪車之所以能成為豪車,本質是將安全作為流量狂歡的底線。

劉強東都感慨“永遠別和雷軍比營銷,你比不過”,海爾集團CEO直言“我拿什麼和他比?他簡直要出道了”。
都知道雷軍是營銷高手,但營銷是0產品才是1,這麼多年來從手機到汽車,現實證明小米不僅沒有被流量反噬反而越來越強大,雷軍還一度登頂中國首富的位置。
在這背後,本質還是產品力夠強。小米的事故營銷本質是“用網際網路速度解決工業時代難題”。在我看來,關鍵是將使用者變成傳播節點,用服務消解質疑。
不得不說,這種模式的門檻極高——既需要產品硬實力支撐,更依賴對輿論情緒的精準把控。對於其他車企而言,盲目模仿可能適得其反。
畢竟“安全沒有僥倖時刻,每一次都是現場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