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久前,我們透過文章《NPD好像突然變多了,到底是怎麼回事》,給大家再次科普了:
NPD,即自戀型人格障礙,作為一種可被診斷的精神病症,對於患者本人及與之相處的關係中的他人,可能帶來的不同程度的身心損害。
毫無疑問,與 NPD 相處是一段艱難的修行。我們也深知,「逃離NPD」並不如看起來那麼容易。所以在後臺我們也收到了許多的呼聲,想讓我們聊聊:
「對於那些暫時無法離開的、與NPD的關係,怎麼做,才能減少被傷害」
就著這個問題,我們與心理諮詢師進行了深入探討,並總結了 7 條非常關鍵且實用的建議,希望能給正在被 NPD 折磨著的朋友們,一些啟發、勇氣和信心。
01
嘗試停止自我責備
承認和對方在一起時
有好的感受
也許你常常會恨自己,為什麼那麼懦弱、膽怯,明明已經如此痛苦,明知道對方是這麼壞的人,卻選擇和ta在一起,並且至今不離開ta?
不僅你自己,可能身邊人也會勸你、甚至罵你,說你太蠢了、說你看人的眼光實在太差了。
請一定一定,停止這樣責備自己。這是讓你在當下的狀態中好起來的第一步。你已經從與對方的相處中遭受到了足夠的痛苦,請不要再自己給自己增添額外的壓力了。

事實上,你或許應該先承認,和對方在一起時,確實有過好的感受。這種好的感受有可能來自很多方面。比如對方的掌控欲有時候也會讓你覺得自己被照顧得很好;比如對方可能事業有成,給你物質上的滿足等。
承認好的感受並不是合理化對方給你的傷害,而是讓你停止自己對自己的責怪。你是因為對ta有利可圖,才忍受至今。你並不脆弱和愚蠢。而接下來,一切的改變,都應該以這樣的自我認知來展開。
02
儘量不要輕易憤怒
避免掉入NPD的「懲罰指令碼」
「懲罰指令碼」指的是 NPD 可能用來操控和懲罰他人的一種行為模式。
當 ta 們感到自我價值受到威脅,比如被忽視、被批評或不被崇拜時,可能會透過冷暴力、語言攻擊或製造內疚與羞恥感等方式,來對你進行「懲罰」。
這些懲罰的目的是為了引起你的憤怒或羞恥,一旦你表現出強烈的情緒,ta 們就可能利用你的情緒失控來進一步操控你,甚至把責任推回到你身上。你會因此進入 NPD 預設的爭執或衝突劇本,最終被他們的懲罰策略所困住。

比如很多和 NPD 相處過的人可能都有過這樣的經歷:
被 NPD 攻擊之後,自己陷入崩潰之中,此時 NPD 再用「你情緒真不穩定,事情發展到這樣都是你的問題」等說辭來反咬一口,當你辯駁,似乎又往「情緒不穩定」的劇本里邁了一步;如果不辯駁,又像是接受和認可了 NPD 的判決。
此外,NPD 還非常善用示弱、隔離、間歇性好轉等各種高超的操控手法,讓你很難分清,ta 帶給你的感覺,到底是愛還是痛苦。
如果你懷疑自己正處於一段被PUA的關係,這份【被PUA可能性評估】會為你詳細拆解這些操縱手法,分析ta可能具有哪些黑暗人格傾向(如自戀型人格、表演型人格等),以及你身上有哪些容易被“利用”的弱點,幫助你更好地應對這段關係。
👇點選破解各種高超的操控手法👇

一次次地掉入相似的懲罰指令碼,我們只會在憤怒、崩潰、委屈的漩渦中磨損自己的能量。
更好的方式是,當 ta 再次啟動這一套行為時,你可以先冷靜下來,去思考 ta 這次為什麼會這樣做,然後你也許會發現,這行為完全來自 ta 對自身匱乏的恐懼,而與你無關。
看清了這一點,你或許就更能平靜地、像觀眾一般地看 ta 「表演」,並內心毫無波瀾。如果你能做到保持冷靜和理性,你實際上已經消滅了對方透過激怒你來操控局勢的機會。
03
試著躲開正面對抗
敷衍是更可行的策略
我們必須接受的現實是,NPD 通常很難聽進去別人的話。NPD 沒有情感同理心、只有認知同理心。這意味著,ta 們雖然也能理解我們的一些訴求、想法、情緒,但 ta 們往往無法真正地共鳴和接受,更遑論因此改變自身了。
所以,正面對抗容易陷入讓人一場無休止的權力爭奪,而受傷的往往是你自己。
假如不是一些非常原則性的問題、又或者對方的關係並非真的和你十分親密,你完全可以使用「敷衍」的策略來與 NPD 相處。

敷衍是一種情緒脫離(emotional detachment)的表現,它能幫助我們避免被捲入消耗性的互動中。心理學中,去個體化(depersonalization)理論也支援這種做法——即當我們不把對方的言辭或行為當作個人攻擊時,更容易保持內心的平靜。
此外,敷衍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種設定邊界的方式。這種邊界並不是透過對抗性語言表達,而是透過淡化互動的強度來保護自己的心理空間。
下次,當你身邊的 NPD 又試圖挑起爭執或挑釁時,可以試著輕描淡寫地回應、不深入討論。
例如,當對方誇大成就時,你可以試試輕輕說一句:
「是嗎?聽起來很有意思喔。」
當對方又開始貶低、指責你時,你可以再來一句:
「害,可不是嘛。」
04
時刻提醒自己「我沒錯」
同時避免無意識的「模仿」
假如你已看清 ta 的行為來自 ta 自身的匱乏,而不來自你自己的過錯,那麼順理成章地,我們就不應該把 NPD 的貶低和指責內化。
這是一個深層次的心理挑戰:ta 們的指責常常直擊你的自尊,甚至讓你懷疑自己是否真的如 ta 們所描述的那樣不夠好。
但現在我們知道了,這種指責並非客觀事實,而是 ta 們自我防禦的投射。不要相信、也不要內化這些指責,更不要因此改變自己的核心價值觀。

內化 NPD 對自身的攻擊,還有一個隱患 ——
當我們一次次地困於 ta 們的衝突邏輯時,久而久之,我們甚至會下意識地模仿 ta 們的行為。來訪案例裡不乏這樣的例子,一開始被 NPD 傷害的一方,會在其他關係中,展現出了連自己都覺得驚訝的類 NPD 行為。
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一家三口的家庭裡,丈夫是 NPD,對妻子施以長期的控制和冷暴力,妻子在和孩子的互動中,就會模仿丈夫,對孩子進行這些行為。
因此,要記住跳脫出來,冷眼旁觀 NPD 的戲碼。NPD 最怕的,就是你的不在意。
05
建立明確的邊界
並堅定捍衛
如果從小生活在一個沒有邊界感的家庭裡,長大後你很可能也對邊界不太敏感、或者沒有意識到,要堅定地捍衛自己的邊界。而不夠清晰的邊界感,正是我們會被 NPD 傷害和掌控的重要原因。
我們沒有辦法控制別人不侵犯我們的邊界,因此,我們需要留意自己對邊界感的需求和設定是怎麼樣的。從今天開始,你可以分兩個層面去刻意地覺察自己的邊界感需求,比如 ——
物理層面的邊界:和對方的社交距離多近時你會感到不舒服?身體上什麼部分、什麼方式的碰觸會讓你感到不舒服?你的空間被侵佔和進入到什麼程度,會感到不舒服?
心理層面的邊界:講到什麼話題時,你會覺得不舒服?對方做了什麼行為、用了什麼詞語和語氣時,你會不舒服?對方參與了你生活中的哪些方面,你會不舒服?
一件一件小事地去感受自己的邊界,這些邊界不會全都和那位 NPD 有關,但這會讓你自己練習好「對邊界敏感」這件事,而這份敏感,將會幫助你更準確、堅定地建立起和 NPD 的邊界。

憑著刻意的練習、覺察和敏感,你會慢慢地在越來越多的地方,有自己的邊界。邊界一但建立好了,就無論如何都不容侵犯,要堅定捍衛。否則,你將不會被認真對待。
堅守邊界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意味著拒絕。事實上,我們總允許 NPD 一次次地傷害自己,很可能也因為我們是比較難拒絕別人的人。因此,要學會讓人失望的、讓人愧疚的感受,要允許自己讓別人的期待落空,這是很有必要的。
下一次再因為對方可能存在的失望而感到於心不忍時,可以問問自己:
「當我在為了 ta 不失望而做這些事情時,我在對自己做什麼?為什麼我允許 ta 這麼對我?換位思考,如果我是 ta,我會不會這麼對我自己?」
06
建立健康的社會支援網路
並保持積極的生活節奏
沒有人可以在 NPD 的持續打壓中不懷疑自己,但抗打壓的能力有高有低。假如我們可以在自己日常生活中保持積極的節奏,比如認真地工作、去運動、去和朋友見面、去追求和探索自己喜歡的事情,我們會在生活的正反饋裡,收穫積極和清晰的自我認知。
另外,建立健康的社會支援網路也是關鍵一步。和外界保持聯絡,首先可以確保我們在崩潰時有求助的渠道,而另一方面,我們也能在和其他關係的互動和反饋中,發現自己「應該是怎麼樣的人」。

這樣一來,當再面對 NPD 的打壓和貶損時,你所經營的生活、你在社交中感受到的自我,都會形成合力,來告訴你:「ta說得不對」。當你在與 NPD 的關係之外,足夠堅實地確認了自我,NPD 對你的攻擊性,就能夠逐步降低。
同時,保持和外界聯絡,還能讓你看見更多關係的可能性,你也許會發現,一段健康的關係應該是怎麼樣的、應該帶給人什麼感受。你也會發現,你好像慢慢地不再需要這位 NPD,也能獲得足夠的關懷、愛和陪伴。
即使你今天沒有逃掉,這也會成為你成功離開的前奏。
07
要堅信
總有一天你是可以逃離的
是否出逃,關乎內心天平的權衡:「出逃後我會更好,還是現在會更好?」
我們此刻所說的逃不掉,通常來自「我不相信我自己能過得更好」的恐懼和敘事。
「不相信能過得更好」的恐慌,如果再拆分,大概可以分為 —— 經濟上可能會變差、生活可能會缺乏陪伴和重心,以及不會再找到更好的關係了。
或許對於你來說,這種恐慌的來源,還有其他的。但重要的是,你需要去覺察、去感受自己為什麼害怕,去細分害怕的原因,然後逐步擊破。

比如,如果覺得是經濟的原因,一下子離開,自己確實會失去所有生存的資本。那麼,從現在開始,可以透過積累自己的小金庫,籌劃自己的「出逃基金」;
假如是覺得不會再遇到更好的關係,那你可以問自己:「我需要的是一段關係,還是更健康、更自由的生活?」
當然,離開註定需要很多時間,你可能還會重返某些模式中,但不要絕望,也不要對自己有太多評判和苛責,就算是有諮詢師的陪伴,很多人都需要幾年的時間才能走出來。更何況是單憑自己,在不專業的情況下做這件事呢。
你只需要明白,你未必需要藉助這個人,去到達你想要去的地方。比如,你被一位攝影師吸引而和 ta 在一起,但事實上,這種關係帶來的成就感,一定不比你自己學習攝影、按下快門,拍出自己的作品,來得強烈。
「逃不掉」一定是因為已經被困於某個關係的牢籠裡。但關係的玄妙之處就在於,一些東西如果存在於對方身上,於你而言就是牢籠;但如果有一天,這些東西在你身上也長出來,它就會成為你的翅膀。
最後
提前恭喜你,一定會有一天出逃成功,捱到新天地。
但到那時,你可能仍要面對往事的偶爾攻擊。比如,你可能會發現,過去那麼長的一段時間裡,自己做了那麼多的無用功,甚至一直埋沒了自我,在人生美好的光陰裡,成為了另一個人的工具人。
你會覺得愧對自己,並因此陷入新的痛苦。但這自我的破滅時刻,是重建生活的必經之路。

另外,你還可能會經歷強迫性重複,亦即,雖然你經歷了讓你痛苦的一段關係,但這段關係結束後,你再面對新的關係時,突然發現新的關係和舊的關係不一樣,反而覺得「不對」、反而想要後退。
這也是很正常的,因為你可能只經歷過那段不好的關係,就因此因為那才是關係應有的樣子。
健康、正常、陽光的關係,對於剛從荊棘中出走的人來說,有可能反而是一件需要首先耐受與習慣的事情。
要給予真心對待你的人,多一些空間和時間。痛苦的日子過去了,不要再讓曾經的「怕」和「痛」,成為關係的養料。


今日互動
關於與NPD相處
或最終逃離NPD,
你有什麼心得、經驗可以分享嗎?

本文關鍵詞:NPD、自我關懷、關係
歡迎大家在 KY 賬號內搜尋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沒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圖片源自網路,侵權請聯絡
搜尋文章丨心理測試丨招聘丨轉載丨合作 請戳選單欄
作者 / 盧舫

描寫陣風
合作請聯絡:[email protected]
知我心理入駐諮詢師 / 黃冰潔

美國臨床社工碩士,麻省執照社工,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從業四年,臨床工作經驗超3000小時


編輯 / KY主創們

我們同時提供專業的心理服務
包括:即時諮詢、心理教練、心理諮詢等
歡迎使用知我心理小程式或知我心理APP

點了 在看,永遠不會碰上 NP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