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是圓方的第1133篇原創
(點選標題下方小耳機標誌可收聽音訊)
01
“圓方,總是忍不住吼孩子,應該如何處理自己這個行為?”
過去這幾天,每天早上圓方都帶著大家讀《看見孩子》這本書。(參見什麼是絕對正確的教育?)在讀完書的答疑環節,圓方收到了上面的一個問題。
實際上這個問題,也是包括圓方在內,許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時都會遇到的情況。我們在情緒穩定的時候,總是能好好的和孩子交流。
但是一旦一個問題反覆出現,又或者說了很多遍,孩子都不聽。那麼就會逐漸情緒上頭。很多父母就忍不住開始“吼”孩子,更有甚者,還有動手的情況。
那麼這種行為是否可以被解決?而這種情緒背後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02
在直播的時候圓方是這麼回答的:
你之所以會吼孩子的本質,就是因為你沒有看到。
圓方相信你肯定不是那種莫名其妙,沒事兒就吼孩子一聲的那種人。肯定是孩子做了一些什麼事情,然後你才產生了反應。
但是,你有沒有去理解孩子的行為?之所以做這件事情,有這種反應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其實,當我們和孩子交流或者說和他人交流的時候,每當遇到別人做了讓我們不開心的事,我們就下意識的想一想,他之所以這樣做,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當我們只要這樣去想的時候,我們就能控制住自己情緒了。
比如說孩子寫作業拖拉,我們首先就要想他為什麼寫作業拖拉。他在寫作業拖拉這個行為的背後,他遇到了什麼困難?這些問題可能不僅僅是他不會做,也有可能是他所感受到的壓力。
只有當我們能夠看到他所面臨的困難,我們想的才不會是命令他,而是如何去幫助他。
也只有這樣看到孩子,我們才能真正幫到他們。也只有這樣看到孩子,我們才不會有情緒。
03
吼孩子的行為本質上是一種單向的情緒宣洩,而非雙向的情感連線。
當父母被挫敗感裹挾時,視線會被"問題表象"完全佔據,就像站在迷霧中只能看見眼前的枯枝,卻忽略了整片森林的生命脈絡。
這種認知遮蔽源於成年人對"控制感"的過度執念——我們潛意識裡將孩子的行為表現等同於自我教育成果的評分表,當孩子偏離預設軌道時,失控的恐慌便會轉化為攻擊性語言。
真正需要被照亮的,是情緒背後的認知困境。父母在怒吼的瞬間,往往陷入了三個思維陷阱:
其一是將當下行為永久化,"總是這麼拖拉"的定性判斷關閉了改變的希望;
其二是將具體事件泛化,"什麼都做不好"的絕對化指責摧毀了孩子的自我價值;
其三是將教育異化為對抗,"必須聽我的"的權力鬥爭取代了心靈共鳴。這些認知扭曲如同厚重的鎧甲,隔絕了父母感知孩子真實生命狀態的能力。
04
破解困局的關鍵在於重建認知維度。當孩子出現"問題行為"時,成熟的父母應當啟動三重覺察:
-
首先穿透行為表象,看見背後的情感需求——磨蹭可能是對完美主義的恐懼,頂嘴往往藏著被理解的渴望;
-
繼而審視自身情緒源流,分辨哪些是孩子真實存在的問題,哪些是自身焦慮的投射;
-
最終超越當下時刻,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成長過程中的必然波動。這種認知升維如同為心靈開啟天窗,讓教育的陽光照見彼此的生命律動。
情緒管理本質上是認知系統的升級工程。終極的解決之道在於重塑親子關係的認知正規化。
當父母摘下"管教者"的面具,真正以生命陪伴生命的姿態與孩子並肩而立時,那些曾引發怒吼的"問題"將顯露出新的意義維度——孩子的非常態表現不再是需要剿滅的敵人,而是有待破譯的成長密碼。
父母的情緒波動不再是需要羞愧的弱點,而是深化連線的珍貴契機。
這種認知躍遷讓教育迴歸本質:不是完美主義的苛求,而是兩個生命在相互照亮中一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