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企“造人”,爭先恐後

加入高工人形機器人行業群,加微信:13692257554,出示名片,僅限人形機器人及具身智慧產業鏈相關企業
大概沒人會想到,“人形機器人去汽車廠擰螺絲”會成為2024年科技行業的最大看點。車企與人形機器人的結合,堪稱本年度討論度最高的話題之一了,從極氪、比亞迪等宣佈人形機器人進廠打工,到小鵬汽車、上汽集團等親自下場“造人”,無一不在昭示——車企們在人形機器人賽道,又要開打了。
廣汽集團首款人形機器人,來了!
12月26日,廣汽集團釋出了其自主研發的第三代具身智慧機器人GoMate,這也是廣汽集團釋出的首款人形機器人
具體看其構造及效能——
自由度:作為一款全尺寸的輪足人形機器人,GoMate全身上下擁有38個自由度,這賦予了它極高的靈活性和精確的動作控制能力;
移動結構及模式:GoMate採用了行業首創的可變輪足移動結構,擁有四輪足和兩輪足兩種模式。這種設計使得機器人能夠根據不同的應用場景靈活切換模式,從而具備較強的環境適應能力和地形跨越技巧。
在四輪足模式下,GoMate高度為1.75米,能穩健地上下樓梯、爬坡和越過障礙,廣汽集團稱其“成功率接近100%”,在兩輪足模式下,機器人身高1.4米,動作則更為靈活高效;據介紹,這種輪足結構的設計帶來的另一大優勢是——大幅降低能耗,據稱“相比同類產品節能達80%以上”。
感知層面:GoMate配備了多模態AI感知技術,由此具備自主移動、末端跟蹤、語言指令識別等AI功能。同時基於遠端操控與資料傳輸技術,該機器人可即時再現臨場感知,捕捉周圍環境變化,並做出相應的反應;
核心零部件:在GoMate的核心零部件上,如靈巧手、驅動器、電機等,均由廣汽集團自研,關鍵效能指標已達或領先行業先進水平。
如高度不到30mm的微型低壓伺服驅動器,其驅動能力高達20A,同時帶有EtherCAT、CAN等介面;軸向磁通電機,最大輸出力矩為1000N·m,力矩密度高達200N·m/kg,並具有5倍以上的過載倍數。
續航能力:基於廣汽集團全固態電池的支援,GoMate的續航能力達到了6小時。
GoMate四輪足/兩輪足模式
圖源:廣汽研究院
除上述系列效能,該機器人還搭載了廣汽集團自研的純視覺自動駕駛演算法,包括FIGS-SLAM演算法架構、雲端多模態大模型、沉浸式遙操作技術和室內外全場景SLAM技術等。
據廣汽集團機器人研發團隊負責人張愛民介紹,廣汽集團計劃2025年實現自研零部件批次生產,以滿足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並率先在廣汽傳祺、埃安等主機廠車間生產線和產業園區開展整機示範應用;2026年實現整機小批次生產,並逐步擴充套件至大規模量產。
人形機器人,對汽車生產線真這麼要緊?
車企佈局人形機器人並非新鮮事了,自人形機器人產業爆火以來,包括比亞迪、小鵬汽車、奇瑞汽車、東風汽車、長安汽車等紛紛下場。另據最新訊息,理想汽車創始人李想也表達了未來“100%會做人形機器人”的意願。
可以看到,目前湧入賽道的幾乎都是頭部車企,“領頭羊”們的跨界舉動,說到底也是不想錯過這一風口。類似的場景讓人聯想到此前半導體領域非常火的“跨界造芯潮”。
前兩年,美國對中國晶片業持續打壓,疊加國際供應短缺的因素,國內激起“自主造芯”的浪潮。醫藥、水泥、家電、鞋業、百貨、房地產的玩家們蜂擁而至,但這波跨界玩家中,大部分並不具備造芯的基礎。
風口之上難免“魚龍混雜”,由此導致的一個的後果是——僅一年時間,五千多家晶片企業登出。
與跨界造芯那波玩家不同是,此次人形產業這波跨界玩家擁有一定的“先天優勢”——技術同源性。車企在自動駕駛、感測器、機器視覺和人工智慧等領域的技術與人形機器人開發存在諸多共通之處,在供應鏈上更是大量重疊。
同時,車企擁有眾多汽車工廠,這是人形機器人應用的重要場景,可形成研發、製造、應用的商業閉環,並且可外溢到更多應用場景,加快人形機器人商業化步伐。
還有一點,從經濟效益來看,車企看重人形機器人未來遠期的經濟效益。特斯拉CEO馬斯克也曾強調,Optimus機器人專案的價值將超過其汽車業務和FSD,並預言到2040年,人形機器人的數量可能會超過人類。
此次亮相的GoMate是廣汽集團首款人形機器人,也是其第三代具身智慧機器人。據介紹,廣汽對具身智慧機器人的研發早在2022年年初就已開始
直至在本月初舉行的2024年的明珠灣國際氣候投融資大會上,其自主研發的第二代具身智慧機器人,才出現在公眾視野。該機器人不僅具備卓越的運動能力和精準的操作技能,還融入了人工智慧大模型,實現了遠端操控、本地控制和自主控制三種模式。

廣汽集團第二代具身智慧機器人
圖源:廣汽研究院
如前面所說,入局人形機器人賽道的車企很多,佈局方式主要是投資企業、合作開發或自主研發,其中大部分採用前兩者的方式。
比如,上汽集團透過旗下私募股權投資平臺尚頎資本,投資智元機器人;北汽集團透過旗下北汽產投投資了銀河通用等企業;奇瑞汽車則聯手Aimoga共同研發人形機器人Mornine。
而採用自主研發方式的車企極少,目前表示要自主研發人形機器人的車企有小鵬汽車、比亞迪、上汽集團。
繼小鵬汽車在11月初發布其人形機器人iron後,廣汽集團成為國內第二家釋出自主研發人形機器人的車企。比亞迪則在此前釋出的一則具身智慧研究團隊招聘訊息中透露,團隊目前已開發完成類人形機器人產品。
人形產業的熱浪撲面而來,車企的風風火火也讓大家開始思考一個問題——人形機器人,對於汽車生產線來說,真這麼要緊嗎?尤其在推進產業智慧化的過程中,大部分汽車產線已經用上工業機器人,相比之下,這難道不是完爆那些走起路來顫顫巍巍,且幹起活來自帶“憨憨”體質的人形機器人嗎?
事實上,汽車工廠中除了零部件的組裝,還有一些是工業機器人難以實現的任務,比如安裝汽車內飾、貼車標等,但人形機器人具備更精細的類人操作,它們更能替代工業機器人去完成這些工作,同時還能執行搬運、配送以及其他重複繁瑣的任務。
目前已釋出人形機器人的車企,其人形產品幾乎都優先投入到自家汽車廠中使用,從已公佈的影片來看,無論是特斯拉還是小鵬汽車家的人形機器人,似乎進展還算順利。
寫在最後
在人形機器人產業起步初期,國內以比亞迪、小鵬汽車、廣汽集團等為代表的一眾車企“先驅者”們,已經憑藉自身的技術積累及產業鏈資源,率先在人形機器人領域取得“小進展”。但相信有野心的車企,絕不止這些。
另一場更高階的“智慧化大戰”一觸即發,後續隨著更多車企的加入,這波“先驅者”是否還能保持先發優勢?再者,人形機器人即便進入汽車廠工作,仍需要時間不斷驗證技術,到底還要多久才能真正讓其為工廠帶來效益?且產業還處於早期,就有多家車企湧入,是否會加劇人形行業的泡沫?
這些問題,且行且看。
END

OpenAI準備大舉進軍人形?
第二家賺錢的人形機器人企業,來了
覆蓋全品類的機器人帝國,要誕生了!
華爾街巨頭:超6億臺人形機器人將落地!
GGII:2025年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十大預測
00後帶隊:半年拿下首輪融資,10個月發三款人形機器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