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車企拼“造人”

“人形機器人,可能是車企下一波翻盤的機會。”
作者 | 金璵璠
2025年,車企往哪卷?
車企給出的答案是人形機器人。
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勳在2025 CES全球消費電子展上,展示了由14款人形機器人組成的“軍團”,其中一款來自中國車企小鵬汽車。A股人形機器人概念股隨之漲翻天。
2024年12月25日,理想汽車董事長李想在回應是否會做人形機器人時,表示機率上肯定是100%。
作為電動化時代吃到最多紅利的車企,比亞迪疑似也要佈局了。繼官微釋出具身智慧方向的招聘資訊後,近期還流出訊息稱,比亞迪十五事業部已開啟人形機器人專案,內部代號“堯舜禹”。不過,投資者關係部門的相關人士對外表示不予置評。
車企造人形機器人,普通人可能覺得有些超前,但其實已經有車企跑在前面了。
特斯拉是行業“先驅”,在過去兩年完成了Optimus(擎天柱,特斯拉人形機器人代號)3個主要設計版本和4個手部版本的開發,並展示了家庭服務、工業生產方面的能力,預計2025年量產,2025年底或2026年投放市場。
國內公司中,小米早在2022年8月釋出了人形機器人產品;奇瑞的人形機器人Mornine已經“派”到門店當導購員了。
人形機器人賽道上,擠滿了車企。乍一聽,有些“不務正業”,但在長期關注新能源的投資人李襄看來,2025年車企的核心戰場是智慧化,主線是智駕,副線就是人形機器人。
他給出結論:2025年是高階智駕普及元年、Robotaxi(無人駕駛出租車)規模化推廣之年。與此同時,因為智駕演算法與機器人模型底層互通,2025年也是人形機器人量產元年。多份研報也給出了“2025年是人形機器人商業化量產元年”的結論。
“智駕給了不少車企翻盤的機會,尤其是規模不及傳統大廠的新勢力。從這個角度看,人形機器人可能是車企下一波翻盤的機會。”李襄補充道。
01
有的為賣車,有的為“造人”
在前幾天結束的2025 CES展會上,隨著黃仁勳“定調”,“未來機器人的種類可能不少,但很可能只有汽車、無人機、人形機器人三種機器人能夠實現大規模量產”,人形機器人又“爆發”了。
賽道上已經有四股勢力湧現。第一股是優必選這類傳統人形機器人廠商;第二股是基於大模型研發的公司,例如OpenAI、谷歌、科大訊飛;第三股是基於硬體研發的公司,例如英偉達;第四股是車企,基於自動駕駛研發佈局,特斯拉是代表。
特斯拉Optimus
圖源 / 特斯拉官方微博
過去一年,車企成了人形機器人賽道上的明星玩家。不光比亞迪、蔚來、極氪等車企,讓人形機器人進廠“打工”,還有越來越多車企開始下場自研。
小米是和特斯拉同一時間段入局的玩家,其2022年8月釋出全尺寸人形仿生機器人CyberOne,支援家庭護理、陪伴等多種場景。據小米創始人雷軍當時介紹,人形機器人的成本每臺大概六、七十萬元,尚無法實現量產。隨後未再公佈進展。
直到2024年6月,北京小米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搬到北京亦莊小米汽車工廠,小米宣佈正在推進人形機器人CyberOne在自家制造產線上分階段落地工作。
小鵬、奇瑞是2024年推出產品的玩家。小鵬的Iron已經投入小鵬汽車工廠。奇瑞與AI公司Aimoga共同研發出來的Mornine,已進入門店做導購。
小鵬Iron
圖源 / 小鵬汽車官方微博
長安、華為自研的人形機器人尚未公佈,不過已有明確時間表,分別計劃在2027年前、2025年釋出。
華為雖不屬於車企,但它支援下的問界是2024年新勢力品牌銷量榜第二名,所以我們將華為放到一起討論。
華為屬於“早有謀劃”,它在2022年已涉足機器人的融合研發,但當時沒有直接投身機器人制造業,主要研發演算法模型,人形機器人本體交給外部供應商。
進入2024年,華為陸續公佈了“人形機器人+”的開放生態平臺、“夸父”人形機器人。“夸父”是樂聚機器人的產品,搭載的是華為盤古大模型,聚焦家庭場景,可識別物品、問答互動、擊掌、遞水等。據媒體報道,“夸父”已經進入量產階段,預計價格在60-80萬元之間‌。
直到2024年11月,接連兩則訊息傳出:華為(深圳)全球具身智慧產業創新中心正式宣佈啟動運營,並與樂聚機器人等16家企業簽約;另據21財經網報道,華為將投資72億元建設產業園區,計劃2025年釋出人形機器人並實現一定規模試產。
一位長期關注華為的業內人士稱,這標誌著華為正式進軍人形機器人領域。該人士透露,華為人形機器人已經調整為內部立項,由汽車業務部門主導。
在這些車企之外,比亞迪疑似在“悄悄”佈局。
12月13日,比亞迪官微釋出了一則具身智慧方向的招聘資訊,面向2025屆全球高校碩士、博士畢業生招聘具身智慧研究團隊,研究方向涉及人形機器人等多個維度。
緊接著又有訊息傳出,比亞迪十五事業部已開啟人形機器人專案,內部代號為“堯舜禹”,目前團隊正處於招聘狀態。
如果比亞迪真的入局也並不意外,因為它在2023年8月參與了智元機器人的A++輪融資。
不少車企的相關進展裡都提到了具身智慧,有必要先搞清楚人形機器人和具身智慧的關係。
簡單說,具身智慧就是有身體並支援物理互動(與環境產生互動,透過自身的學習,產生對客觀世界的理解和改造能力)的智慧體。具身智慧的形態分很多種,包括L4自動駕駛車、寵物機器人等,人形機器人被認為是實現具身智慧的最佳載體之一。因為它是雙足行走、雙手協作,擁有和人類類似的身體結構和運用方式,所以被認為和物理世界互動的隱性成本最小,也能夠更自然地融入人類環境並執行任務。
到目前為止,車企在人形機器人上的佈局,可大致可分為兩類目的。
一類“造人”的本質目的還是造車。這類以傳統車企居多,它們從工業機器人的角度切入,為的是提高工廠造車效率、最佳化人工成本。
另一類車企的理念和特斯拉接近:把造車的技術升級複用到“造人”上,核心目的是,再造一個科技產品,隨著智慧性提高、成本降低,將從工廠走向家庭。例如,特斯拉計劃開發Optimus在護理、餐飲、清潔、教育等場景的應用。
“這類玩家目前在國內還是少數。”李襄表示,當然,現階段,哪種佈局更好,還待市場驗證。
02
車企造人形機器人,
熟門熟路
在普通人看來,車企造“人形機器人”很超前,但其實,在特斯拉之前,已經有多家國外車企入局人形機器人,包括日本車企本田、豐田以及韓國車企現代。
不止一位投資人表示,國內車企湧入人形機器人賽道是必然的。因為智慧汽車和人形機器人在供應鏈、應用場景方面高度重合,車企有天然優勢。
在供應鏈端,車企的很多軟硬體能力,可以快速複用,包括自動駕駛軟體(如自動駕駛演算法)、自動駕駛硬體(晶片、感測器、雷射雷達等)、動力電池等。
軟體方面,車企在自動駕駛領域積累的演算法能力,可以遷移至人形機器人。
因為人形機器人自主處理任務和汽車自動駕駛的本質,都是“感知——決策——執行”的過程,兩者在模型層面存在一定互通性。人形機器人的主要演算法包括環境感知類、規劃與決策類、運動控制類。其中,在路徑規劃、運動軌跡預測等關鍵演算法上,智慧駕駛的演算法能夠複用。
近一年多來AI和大模型的迭代,也讓人形機器人有希望結合大語言模型,提升自然語言互動與自動化決策能力,加速商用。
特斯拉就是結合FSD自動駕駛系統的演算法模型、大語言模型,構建的人形機器人的算法系統,其目前在智慧駕駛和人形機器人上的演算法相似度約為60%。
這對國內車企來說,並不遙遠。2024年,頭部車企大部分已佈局端到端模型上車。李襄表示,隨之帶來的變化包括,車位到車位級的智駕逐步落地;高階智駕加速向平價車普及,模型迭代成熟後實現L4級自動駕駛能力,推動Robotaxi大規模商業化落地;接下來,人形機器人和自動駕駛汽車將進一步發展。
在零部件的供應和整合方面,車企的能力也能複用。
兩者在電機、感測器、減速機構、電池、冷卻系統、軸承、晶片等部件上是相通的。車企有深厚的硬體供應鏈資源,以及較強的成本管控能力、質量管控能力,因此在人形機器人零部件快速整合形成量產方案方面,有明顯優勢。
關注機器人產業的投資人陳飛表示,人形機器人用到的軸承,許多已經在汽車上應用。
還是以特斯拉為例,Optimus每個(共14個)旋轉關節使用2個角接觸球軸承、1個交叉滾子軸承;每個(共14個)線性關節使用1個四點接觸軸承、1個滾珠軸承。這4種軸承在汽車產業已經廣泛使用。
此外,從感測到融合、再到充電管理等,Optimus都借鑑了特斯拉在汽車設計方面的經驗,還採用了與汽車相同的晶片,支援Wi-Fi、LTE連線和音訊交流。
應用場景上,車企自家的汽車工廠,天然適合人形機器人落地。
人形機器人落地的前提是有場景。汽車車間因為工作重複、標準化程度高且存在一定危險,被認為是最適合人形機器人商業化落地的場景。
機器人領域的創業者林新舉例說,場景包括搬運重物;完成發動機、變速箱的精確組裝;透過高精度的感測器和視覺系統對汽車零部件和整車進行質量檢測;有的人形機器人還能進行金屬加工(焊接、切割等)。
“相比其它領域的玩家,車企更瞭解人形機器人的應用痛點。”林新說。
但是,車企想造人形機器人是一回事,能造又是另一回事。之所以這麼多車企入局,還因為有兩個特斯拉、英偉達兩個外部“推手”。
特斯拉人形機器人量產在即,技術路線逐漸清晰。
英偉達的入局,直接提供了算力支援。2024年3月起,英偉達推出了一系列服務、模型和計算平臺,給機器人制造商、軟體製造商使用,用於開發、訓練和構建人形機器人。這其中包括人形機器人通用基礎模型Project GR00T、基於NVIDIA Thor系統級晶片(SoC)的新型人形機器人開發套件Jetson Thor,以及AI小模型HOVER。
總的來說,因為技術共通,供應鏈共享,車企造人形機器人“熟門熟路”,同時又因為特斯拉和英偉達的佈局,讓車企看到,人形機器人的產業化進度超出預期,有希望在商業化場景中逐步應用。
03
量產、價格,
車企有優勢嗎?
人形機器人不是一個新賽道,有國際老牌廠商波士頓動力、新貴Figure入局,國內第一梯隊玩家如優必選、宇樹科技、智元機器人,雖已具備量產能力,但仍面臨智慧性不足、量產成本高兩大痛點。
車企跨界造人形機器人,又有多少勝算?結合多位受訪者的觀點,量產和價格是核心。
圖源 / 中泰證券
對比國外,特斯拉的人形機器人已經進入1-N的量產階段,能在工廠實現搬運電池、上下樓梯等單一任務集,2025年有望量產。
國內仍處於多方入場、商業試水的0-1探索階段。人形機器人的運控能力、應用場景的豐富程度有待提高。
“不過,人形機器人和智慧駕駛類似,國內和國外是兩條賽道”,陳飛認為,國內自動駕駛能力較強的車企,是人形機器人賽道的潛力玩家,因為在商業化打通、系統化降本方面更有優勢。
林新總結道,人形機器人商業化不成功的共性,往往是過於注重技術迭代,忽視了商業化的可行性。
本田ASIMO在2018年退役、軟銀Pepper於2021年停產都是例子。波士頓動力的Atlas也是如此,它採用技術門檻更高的液壓驅動路線,是行業先進方案,機器人的運控能力更強,但因為產品尚處於實驗室階段,長期缺乏可落地的商業場景,公司多次被轉手。
相比之下,自動駕駛能力強的車企,更能兼顧技術迭代,以及打通產品與市場匹配的商業化邏輯。
另一方面,人形機器人硬體高精、易損,量產成本高居不下始終是行業性難題。
此前,國際主流的人形機器人高達上百萬美元,比如本田Asimo的300-400萬美元,波士頓動力Atlas的200萬美元。國內優必選的工業機器人Walker系列平均售價599萬元。
優必選Walker S1產品引數
特斯拉的Optimus被規模化複製後成本大幅下降,預計商業量產後售價約2萬美元。
注:單位為美元
十幾萬元的價格讓國內車企看到了商業化前景。“車企的系統性降本能力很強,人形機器人零部件國產化後還有降本空間。”李襄表示。
華泰證券估計,透過核心部件國產化、本土零部件製造商規模化生產,整機制造成本有望降至15萬元左右
李襄分享了一條車企開啟人形機器人商業化場景的思路:新能源汽車“將價格貴但高配的電動車投放市場——研發新技術——用新技術生產低價產品——開啟商業化前景”的思路,可以複製到人形機器人上。
也就是說,車企推出的初代人形機器人價格可能很高,但可以投入工廠使用,藉此吸引融資,用於技術迭代,直到釋出高智慧、低價格的量產人形機器人,以規模化繼續降本,降到可以普及進家庭場景的水平。
總體來看,人形機器人的產業化進度超出很多人的預期,“商業化元年已至”的言論屢見不鮮。但車企佈局人形機器人,前路並非坦途。
代表行業最高水平的特斯拉,宣稱已經把人形機器人用於工廠,但陳飛認為,因為負載能力僅接近人力、續航時間短、無法連續工作數個小時,現階段的人形機器人很難承擔主要工作,大機率就是做一些搬運、清潔、零部件組裝的簡單工作。
何況國內人形機器人產業還處於萌芽階段,最終技術路線未定,包括減速器、絲桿、感測器的選型,執行器最終數量需求與設計等。
車企的技術競賽從智駕延伸到了人形機器人,可以預判的是,“不管是走哪種路線,人形機器人都是車企的下一個必爭之地。”李襄稱。
有的車企選擇“腳踏實地”,安排人形機器人進廠“打工”、最佳化人工成本,有可能進一步拉高降價空間,拿到打贏“價格戰”的籌碼。有的車企選擇“仰望星空”,希望再造一個科技產品,加速公司向人工智慧企業轉型。
2025年,會有更多車企佈局人形機器人,它們或展示最新成果,或講述宏偉藍圖,即便要面對諸多難題,它們依然相信,人形機器人會像智慧汽車一樣,能夠提升公司估值,改變汽車產業的格局。
>End
>>>                        
本文轉載自“定焦One”,原標題《2025,車企拼“造人”》。
為分享前沿資訊及有價值的觀點,太空與網路微信公眾號轉載此文,並經過編輯。
未按照規範轉載及引用者,我們保留追究相應責任的權利
部分圖片難以找到原始出處,故文中未加以標註,如若侵犯了您的權益,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
>>>   
充滿激情的新時代,
充滿挑戰的新疆域,
與踔厲奮發的引領者,
卓爾不群的企業家,
一起開拓,
一起體驗,
一起感悟,
共同打造更真品質,
共同實現更高價值,
共同見證商業航天更大的跨越!
——《太空與網路》,觀察,記錄,傳播,引領。
>>>                                           
·《衛星與網路》編輯委員會
高階顧問:王國玉、劉程、童旭東、相振華、王志義、楊烈
· 《衛星與網路》創始人:劉雨菲
·《衛星與網路》副社長:王俊峰
· 微信公眾號(ID:satnetdy)團隊
編輯:豔玲、哈玫,周泳、邱莉、黃榕、娜娜
主筆記者:李剛、魏興、張雪松、霍劍、樂瑜稻子、趙棟
策劃部:楊豔、若㼆、李真子
視覺總監:董濘
專業攝影:馮小京、宋偉
設計部:顧錳、潘希峎、楊小明
行政部:姜河、林紫
業務部:王錦熙、瑾怡
原創文章轉載授權、轉載文章侵權、投稿等事宜,請加微信:15910858067
商務合作;展覽展廳設計、企業VI/CI及室內設計、企業文化建設及品牌推廣;企業口碑傳播及整體營銷傳播等,請加微信:13811260603

雜誌訂閱,請加微信:

wangxiaoyu9960

· 衛星與網路各分部:
成都分部負責人:沈淮
長沙分部負責人:賓鴻浦
西安分部負責人:郭朝暉
青島分部負責人:江偉
· 衛星與網路總部負責人:農燕
· 會議活動部負責人喬顥益、許克新、董今福
· 投融資及戰略層面合作:劉雨菲
· 本平臺簽約設計公司:一畫開天(北京)文化創意設計有限公司
· 航天加(深圳)股權投資基金管理負責人:楊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