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譚小米
美國於當地時間 2025 年 1 月 13 日釋出的《人工智慧擴散中期最終規則》。內容大致如下。
分級管控:第一等級為七國集團成員以及澳大利亞、紐西蘭、韓國、荷蘭、愛爾蘭和中國臺灣等 18 個國家及地區,基本不受規定限制;第二等級是除第一級別外的絕大多數國家,在 2025 年至 2027 年間最多可獲得約 50,000 個 AI GPU;第三等級主要是中國大陸、俄羅斯及其他被美國實施武器禁運的國家及地區,幾乎全面禁止進口美國廠商生產的 AI GPU 晶片
對華強硬派弄出這麼一套復雜的出口管制框架方案。目的是防止中國透過利用東南亞和中東等地區的資料中心來獲得AI 晶片,遏制中國在人工智慧領域的發展,維護美國的國家安全。
英偉達表示該規定 “全面越權”,會威脅美國來之不易的技術優勢,將全球 AI 和 GPU 市場的大部分讓給中國競爭對手。甲骨文則稱這項新規可能成為美國科技行業歷史上最具破壞性的政策之一,“直接將美國公司的全球晶片市場縮小 80%”。
美國科技行業組織資訊科技產業協會指出匆忙完成一項重要而複雜的規則,可能會產生重大的不利後果。
1/當前算力過剩,國產完全可平替英偉達

各位。事實上,今天中國不是缺算力,而是算力過剩,而且國產算力很豐盛。美國繼續出臺這種規則,對於今天的中國來說,基本上算是在搞笑。
這幾年,在人工智慧熱潮的推動下,許多地方政府和企業紛紛投資建設計算中心和資料中心,配備了大量高效能計算伺服器,導致大量計算中心閒置。在 2024 年年底,國內的智算中心市場陷入沉寂,機房出租率普遍較低,一些智算中心甚至只有 10% 左右。在 2023 年大模型興起導致訓練算力需求激增,但到了 2024 年,隨著模型訓練需求的放緩,出現了一個青黃不接的 “空檔期”,導致算力逐漸過剩。
項立剛分析,降價將是2025年的一個主題,英偉達的產品也必須要降價,50%的利潤絕對不可能維持下去。
據說黃仁勳還列出來採用英偉達晶片的中國企業,這個名單中已經少了幾家中國汽車企業,相信以後還會逐漸減少。為什麼?因為中國半導體崛起了。
中國半導體正陪著我國的電動汽車、低空飛行器eVTOL、人形機器人等智慧體產品,奔赴下一個財富花期。
在AI晶片 GPU 領域,除了華為昇騰之外,我國已出現了海光資訊、景嘉微、 寒武紀、摩爾線程等頭部企業,產品完全可平替英偉達。
海光資訊其主要產品海光協處理器(DCU)屬於 GPGPU 的一種,具有強大的計算效能和深度學習加速能力。深算二號支援多種深度學習框架和演算法,已經實現與包括百度文心一言等在內的大模型全面適配。
景嘉微將資源押注在軍工級和高效能 GPU 上。寒武紀是國內最早進入 AI 晶片賽道的公司之一,產品體系覆蓋了雲端、邊緣端的智慧晶片。摩爾線程2020 年 6 月誕生於北京,以全功能 GPU 為核心,在 B 端與 C 端雙線發力,其產品在圖形渲染、AI 計算加速等領域展現出非凡效能。
我國電動汽車崛起。也把帶動我國車規級晶片也崛起了,汽車晶片用量非常大。一輛新能源汽車的晶片數量大約在1000-2000 顆,以智慧為主打的高階新能源汽車對晶片的需求更大,有的甚至超過 5000 顆。
一下是比較有代表性的車軌級晶片企業。
比亞迪半導體在車規級IGBT 領域完全實現國產替代,其 MCU 晶片已累計出貨逾 20 億顆。
瑞芯微:是國內領先的 SoC 設計公司,國家大基金持股比例達 5.22%,有智慧座艙晶片、車載電源晶片等多款產品供貨。
傑發科技是多家標杆汽車客戶並進行規模應用,可廣泛應用於汽車車身、座艙、車燈、新能源以及電機控制等領域。
韋爾股份為自動駕駛和智慧座艙等應用提供關鍵部件,其影像感測器等產品在汽車領域應用廣泛。
紫光國微:推出一系列超級汽車晶片,在 T-BOX、數字鑰匙、智慧駕駛、車載儲存等領域取得實質性商用進展,得到眾多國內一線車企認可。
今天,現存半導體相關企業有87.6 萬家 ,其中規模以上企業 37116 家。2024 年中國半導體市場規模爆發式增長,有望達1.4萬億元 ,佔全球半導體市場份額30.1%。
3/三大增量經濟,中國正奔赴下一個財富花期

新能源汽車、eVTOL 航空器、人形機器人,是我國非常重要的三大增量經濟專案。
中國把新能源汽車之所以成功,是把汽車做成了智慧體,其良好的智駕體驗深受市場追棒,對傳統燃油車造成致命的市場份額下降。2024全年,比亞迪銷量427.21 萬輛,同比增長 41.26%;奇瑞集團新能源汽車銷量 58.36 萬輛,同比大幅增長 232.7%;吉利新能源汽車銷量888,235 輛,同比增長約 92%。
目前我還新能源電動汽車產業鏈上的企業超 100 萬家,2024 年又新增 6萬家。
低空經濟很可能是電動汽車之後,第一個爆發的製造行業。低空經濟賽道上,我國有億航智慧、峰飛航空、小鵬匯天、沃飛長空等eVTOL 航空器製造知名企業。小鵬汽車、廣汽、吉利汽車、長安汽車、奇瑞汽車等汽車公司,紛紛進入低空經濟領域。
截至今年10月末,我國無人機產業鏈上的企業已超過1.7萬家,從飛行控制系統、動力系統、感測器系統、通導系統在技術上都遙遙領先。民航局預測,2025 年我國低空經濟的市場規模將達到 1.5 萬億。
馬斯克預測,到 2040 年,全球人形機器人數量或超人類,至少達 100 億個。未來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有望超汽車產業。2024 年 11 月,華為(深圳)全球具身智慧產業創新中心與樂聚機器人、兆威機電、深圳市大族機器人、墨影科技等 16 家企業簽署了合作備忘錄,華為的盤古大模型為人形機器人提供大小腦。
人形機器人整機頭部公司有優必選,達闥機器人、宇樹科技、智元機器人。核心零部件優秀供應商有綠的諧波、柯力感測、雷賽智慧、匯川技術。追覓科技在智慧演算法方面,攻克了 slam、tof 雷射雷達、結構光等核心技術,進一步提升了機器人的場景識別和語義理解能力。長安汽車計劃 5 年內投入超 500 億元,2027 年前釋出人形機器人產品。
2024年是人形機器人加速之年。當前我國人形機器人整機公司已超 80 家。2024 年前 10 個月國內人形機器人行業至少有 55 起融資,11 月的 5 起融資事件。騰訊早2019 年領投優必選,阿里和聯想都投資了星動紀元。


聯絡我們:txm176(值班微信)廣告及商務合作:電話18660411611投稿及採訪約談:郵箱[email protected]
版權宣告:製造界除釋出原創文章外,亦致力於優秀文章的交流分享。轉載註明文章來源和作者;申請轉載授權請在文末或後臺留言。版權所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