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年進入尾聲,一到年末,總容易讓人提不起勁,這種感覺在今年尤為顯著。
這一年過得異常的快,但似乎又異常的累,忙忙碌碌的背後,似乎也沒有太多可以拿得出手的結果。每每陷入這樣的情緒,搭配著上海陰冷的天氣,就會尤為沮喪。
我是個情緒感知超敏感的人,這些年進步的一點就是,對於任何情緒都採用抱持的態度,看到情緒來,正視這個情緒,然後想想有啥自己力所能及可以做的,讓自己“大於”這個情緒,從而自然接納和消化。
1月都到了,2024的舊賬總該翻一翻了,總結梳理就是一個特別好的讓自己的能量大於情緒的方式。
前段時間,我自己剛翻完舊賬,效果特別好,然後帶上小D一起聊天查賬了,也很賦能。
所以立馬寫下來,推薦你們也試試看。


過去一年,你覺得最有意義的事情是什麼?
什麼是你做得最有幸福感的事情?

這兩個問題很有意思,我們兩個人關於這點聊了很久,發現對我們來說,“有意義”遵循的還是外界評價標準,但“幸福感”卻是內心的感受。兩者可以是一致,但我們兩個人的答案都不同。
最終我們的結論是,如果兩者能一致,那就是頂級幸福了。
但如果不一致,那也沒關係,只不過要意識到,明年後年未來,
永遠不僅要做有意義的事,也要做讓自己開心的事,尤其在能量低的時候,更要多做後者。


過去一年,我花時間精力最多的事情有哪些?
這符合我的價值觀排序優先順序嗎?

小D上小學後,我們都會提“階段性重點目標”,然後我們每天晚上洗澡時都會聊(我只要不出差就是坐在浴室門口和她聊),今天做了哪些事來幫助我完成我的目標。
我是很相信“時間看得見”,但現實中,我們太多人都會被“緊急不重要”的瑣事無限碎片化,雖然口頭上都在說各種各樣的目標,但卻總無法完成。所以到了年底,更需要我們來梳理一下,“我想要的”和“我做的”是否一致。
如果一致,那麼很好,我們明年繼續;如果不一致,那麼就要聊聊背後的原因。
可以是我們內心覺得不重要,那就重新調整目標;如果仍然覺得重要,那麼新的一年,就要掃除這些障礙。
很開心,過去一年,我和小D都把時間精力放在了我們覺得重要的事情上。
對我來說,沒有什麼比”知行合一“更可貴的,我度過了大半生才懂的道理,希望我女兒可以儘早明白,而且踐行。


過去一年,我收穫的最大人生教訓是什麼?

這些年我內心鬆弛的很大原因是,我終於發自內心地認同這句話:要麼贏,要麼學(you either win or you learn)(是真正發自內心認同了)。
所以我開始接受,無常才是人生的常態,最重要的不是結果,而是我們怎麼對待每次過程。
今年並不算很順利,挺多糟心事的。我不是那種遇事就愛寫出來,吐槽倒苦水的。從小的家庭教育中,長輩們提及的“體面”對我影響很深,一味宣洩情緒對我來說很不體面。
這沒有對錯好壞,我接納了這點,但我現在更接納的是,遇到糟心事,一定要找情緒疏解渠道,一定要等情緒平復後覆盤梳理,哪怕再糟心也要“變廢為寶”,成為滋養自己的養分。
今年收穫了好幾個重大人生教訓,當然對應的也是重大的人生坑,不過好在站在此時此刻,我終於可以說一句,都過去了。

那小D呢?她羅列了很多自己學到的道理,但眨巴著眼睛一臉傻笑地說,我沒啥人生教訓誒,我的人生目前為止都很滿意啊。
我時不時會覺得小D心智年齡很小,但每每這樣的場景,都會被她治癒,覺得如果一輩子都能“幼稚”,何嘗不是一種最大的福氣呢。
希望她永遠沒煩惱困頓,也希望她永遠有靠自己解決煩惱困頓的能力。

過去一年,哪些人對我有正面的影響?我有沒有對他們表達過感謝?

年底就是送禮聚餐季,以前準備禮物都是按照“名分”來的,這些年我習慣了從這個緯度來思考禮物的準備。
哈佛商學院做過一個研究,一個人的幸福指數和他的親密關係正相關,我現在深以為然。
人到中年後,對我這個微微社恐人士最大的解脫就是,擁有了對人際關係說不的權利,當然,也就更加珍惜大浪淘沙後的社交圈。
梳理一下“哪些人”對我們重要,表達感謝,也梳理一下他們在我身上留下的印記,也會讓我對於“關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不再會為有一些朋友的不聯絡甚至走失而傷感,我知道他們曾經都有一部分成為了我;
我也不再強求親密關係需要時刻在一起,我發現深度比廣度和時間更重要。

而小D的答案也給了我這個前青春期的老母親很多有意思的洞察,我本來以為她說的無非就是她的好朋友和老師,沒想到一些其他活動中幾面之緣的人,竟然也對她產生了影響。
這又一次提醒了我,永遠記住父母的角色是提供,能力範圍內儘量多提供她去體驗不同的機會,我們永遠不知道,哪段經歷、哪個人會不經意地點亮了孩子內心的火花,激發了孩子自己的潛力。
而且當我們和孩子聊透了他們對我們的影響,孩子自然就會想表達感激,我想這才是最好的感恩教育。它是一種自發的行為,而不是“不得不”的義務。

過去一年,我嘗試了什麼新的事情?

今年因為遇到了一些事,外界的和自己身體的,有一段時間陷入到了情緒低迷或者某種程度的年齡焦慮,覺得自己真的老了,做啥看啥都打不起精神(對,我就是這種很容易因為“一件事不好”而變成“全部都不好”的高敏感的人)。
後來我是靠轉念想明白了“衰老”這件事。我開始轉換視角,不再只看當年,而是在想,我今年40歲,如果我還能活到70歲,那麼我人生還有30年,這其實是很長的。
我不如就把40歲當成自己的中年零歲,我開始設想,我未來30年我想怎麼度過,尤其等小D獨立了,我想去幹嘛。
這個轉念一下子就把我從情緒泥潭裡拉出來了,我又未來可期了。
原來衰老,可怕的不是老,而是衰。所謂“衰”就是對未來沒有期待,不願意嘗試新鮮事物了。
如果你今年覺得自己“一事無成”,不妨也問問自己做了什麼新事情,哪怕小到,自己會開車了;自己一個人出門逛街了;自己能放下對孩子的擔心了,也記得狠狠給自己點贊。
這些新的事情,都說明了,我們仍然內心生機勃勃。

對於小D這樣慢熱的孩子來說,我總會去放大她的嘗試,讓她被看到。
所以趁著年度總結,我們家又慣例地買了蛋糕,一起慶祝小D、爸爸和媽媽都嘗試的新事情(當然還是以小D為主)。
我很在乎孩子的心理力量,我需要讓小D知道,自己在很多場合(學校、興趣班、比賽)中都不是C位,但這不妨礙我們自己慶祝自己的“了不起”。

好啦,這就是我們年度總結的6個聊天問題,希望對你們也有啟示。
我們選擇如何講述自己過去的一年,我們就選擇瞭如何度過一生。
希望我們都能做“主動”講自己故事的人,而不是困在了別人的敘事框架中。
不管2024年怎麼樣,請記住,它就要過去了。
願我們都能抖一抖心裡的塵土,看一看美好的事物,嘴角上揚、精神抖擻地走進2025年。
2025年,一定會好的!

正在團
大J叨叨叨
我週末來了個特種兵行程,去合肥看了陳奕迅的演唱會。我愛了這個男人二十幾年,這次再次聽他現場開唱,好幾次都想哭。我的青春很多時光都有他的歌曲陪伴。我們那場的氛圍特別好,看得很盡興。
我們,已成我們,祝我們萬歲




👇 點選【閱讀原文】
搜尋歷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