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有書君 · 主播 | 安東尼
各位親愛的書友,大家好,我是安東尼。
今天,我們繼續共讀比爾·蓋茨的自傳《原始碼》。
上一節我們說到,蓋茨透過一個個實打實的專案,讓自己的程式設計技術越來越精進,成為了頂尖的程式設計高手,也正是在這時,他迎來了自己的大學生涯。
那麼,在這一節中,我們就跟著比爾·蓋茨進入哈佛大學,看看他是如何創立微軟,又因何從哈佛退學?
天才也得學會低頭
在高手如雲的哈佛大學,蓋茨的自我認知經歷了最後一次蛻變。
正是在這裡,他終於看清了自己的優勢和內心,摸索到了最適合的那條人生方向。
1973年秋天,18歲的比爾·蓋茨踏入哈佛校園。
那時的他,自信心達到了人生的頂峰。
因為此時此刻,他已經有了自己的公司,還成功運營著四個專案,能力好到讓專業的程式設計師也舉手稱讚,這些成就足以碾壓同齡人。
因此,剛進入大學的蓋茨,一時有點不知天高地厚。
自信心爆棚的他,對法律、醫學、數學等不同學科都渴望深度瞭解,也期望著多種人生可能。
選課時,他有意選擇那些最難的課程,比如數學和有機化學,迫切地想要證明自己是“無與倫比的天才”。
但“開始有多橫,後面就有多慫”。
現實很快潑來冷水,有機化學課上,他發現自己根本聽不懂,期末也只是勉強得了“及格”;
在數學課上,他拼盡全力,卻發現同伴們更加聰敏,自己只能勉強擠進中游。
更扎心的是,他發現自己的興趣根本不在純數學上,也根本達不到頂尖水平。
這種挫折讓他開始反思自己,意識到聰明和天賦是兩回事,自己並非無所不能的天才。
一時間,他充滿了挫敗感,但同學的一句話啟發了他:
“你在那些跟計算機有關的東西上真的很厲害,為什麼不幹那個呢?”
他想到在電力局工作時,那些程式設計師們也這麼說,為了重塑自信心,他偷偷給各大計算機公司投去簡歷。
很榮幸,他獲得了很多計算機公司的認可,甚至拿到了當時炙手可熱的offer。
這給了蓋茨很大信心,也逐漸接受以計算機為職業的這個想法。
這種自我認知的轉變並沒有讓蓋茨氣餒,反而讓他更加明確自己的方向。
他開始專注於自己真正熱愛的計算機領域,不斷提升自己的程式設計能力。
他逐漸找到了自己的價值和使命,為日後創立微軟公司埋下了伏筆。


人生轉折往往藏在偶然中
命運的轉折點發生在1975年的1月,好友保羅衝進蓋茨的宿舍,把一本《大眾電子》的雜誌塞到蓋茨手中。
這期雜誌宣佈了一個重要訊息:
售價400美元的牛郎星8800計算機即將面世,這是世界上首個可與商業計算機媲美的小型計算機,而且售價和一臺彩色電視機的價格差不多。
這預示了個人計算機的時代即將來臨,兩個年輕人敏銳地捕捉到時代的變革氣息,就像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一樣興奮。
但他們也捕捉到一個細節,雜誌上並未宣稱這臺計算機擁有軟體。
他們決定為這臺“沒有軟體的計算機”編寫BASIC語言,讓它變成一款有實際用途的計算機。
他們給公司打去電話,得到一個至關重要的訊息,誰能提供第一個實際可用的軟體版本,誰就能拿到牛郎星計算機的軟體應用權。
一場無聲的戰役打響了,他們必須趕在別人之前,拿下這個軟體。
蓋茨和保羅開啟了廢寢忘食的奮戰,時間就是金錢,但一個“浮點運算”的難題,單調又繁瑣,會嚴重影響他們的時間進度。
當他們在食堂邊討論邊惆悵時,一個聲音冒了出來:
“這事兒我幹過!”
就這樣,數學專業的大一新生蒙特加入了他們。
經過6周的瘋狂工作,他們共同寫出了BASIC程式的原始碼。
在與對方公司會面前,蓋茨徹夜未眠,認真檢查每一個指令。
但意外還是出現了,在飛機上,保羅突然意識到他們漏寫了一小段程式碼,只能在飛機上瘋狂補救。
雖然經歷了很多小插曲,但第二天這個程式順利執行,為個人計算機編寫的第一個軟體就此產生。
公司總裁愛德華要求馬上要獲得這款軟體的授權,這意味著保羅和蓋茨成功了!
他們給自己的公司起了一個名字,這個名字就叫“微軟”,一個偉大的公司由此誕生。
與此同時,伴隨著牛郎星計算機的風靡,成千上萬的人也知道了微軟的BASIC軟體。


學業與創業的艱難抉擇
當BASIC程式在牛郎星計算機上成功執行時,蓋茨的人生也按下了快進鍵。
他不得不面對學業與創業的抉擇。
新公司的業務不斷拓展,他們源源不斷拿到各種公司的訂單,既要面臨運營上的實際壓力,也要面對市場的盜版和牛郎星計算機公司的法律訴訟。
在快速擴張的行業面前,蓋茨已經無法同時兼顧事業和學業了。
儘管他對哈佛大學的學習生活充滿不捨,但當下,他必須做出決定了,那就是從哈佛退學,全身心地投入到微軟的創業之中。
這個決定並非草率,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選擇。
與此同時,蓋茨決定將公司遷回他的家鄉西雅圖,當他在5號洲際公路飛馳時,他雖不知未來通往何方,但那條康莊大道,已經出現在眼前!


成長的啟示
好了,講到這裡,比爾·蓋茨的首部自傳《原始碼》這本書的共讀也就接近尾聲了。
回顧蓋茨的成長曆程,我們的感受是深刻的。
首先,我們要明白,任何所謂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長期的積累和不懈的努力。
成長的路上,我們也不可避免地會經歷挫折和失敗,但人生本來就是一場長期主義,與其在困境中垂頭喪氣,不如深刻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和不足,真正專注於自己熱愛的領域,持續精進,這才是成功的關鍵所在。
其次,我們要明白,只有認識自我,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找準座標。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蓋茨都被別人視為一個“怪胎”。
幼年時他不喜歡和男孩玩,因此遭受男孩們的孤立;
小學時他難以適應學校枯燥的教學,被老師視為“智力落後”、“問題學生”;
湖濱中學的前期,他被同學視為“異類”;
哈佛大學時,他被視為“不知天高地厚”。
所有的標籤都非善意,蓋茨的心中也一度充滿不安全感。
但他從未停止過認識自己的腳步,一直努力尋找自己在人群中的位置,從最初用滿不在乎來掩蓋自卑,到最終在數學和程式碼編寫中找到自信與熱愛,這種對自我的探索和認知,是極其可貴的。
為了找尋自我,蓋茨做了很多努力,他閱讀名人傳記、對外勇於嘗試、認真思考自我。
不難發現,他是一個特別熱愛思考,也傾向於用理性來解決問題的人。
他會對正在經歷的事進行深入的思考,從紙牌遊戲中發現數學邏輯,從友情中發現自己性格上的不足,從成人談話中發現成功前提。
這些思考重塑著他,讓他一步步成為心目中的自己。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忙於追求外界的認可,卻忽略了內心的聲音;
我們常常習慣於聽別人說,卻久久不曾深度思考。
那麼現在,是時候做出改變了,像蓋茨一樣,學會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瞭解自己的優點和不足,思考當下的處境和出路。
當我們真正看清了自己,成長為一個對自我有清晰認知、獨立判斷的人時,也許就能真正做到不慌張、不迷惘、不在焦慮前失去方向。
此外,我們還要明白,要想有所成就,熱愛和專注缺一不可。
書中,比爾·蓋茨提到,許多成功人士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在愛上自己選定的領域後,願意付出艱苦而專注的努力。
正如“一萬小時定律”所說,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需要持續投入一萬小時的時間,這是堅持的力量。
但在堅持之前,一定要有熱愛,正是熱愛,讓蓋茨在“C的立方”的大機器面前,度過了500個小時的時光。
他在那裡廢寢忘食,甚至半夜偷偷跑出家門。
為了多學一點,他在公司的垃圾桶裡翻找廢棄的程式碼,在公司的地板上默默背誦操作指南。這是熱愛的力量。
是熱愛讓他遠離社交、遠離遊戲、遠離人群、遠離父母,坐在枯燥的終端機面前,與一行一行的程式碼晝夜相對;
是熱愛,讓他在看不清未來職業的13歲,不計金錢、不計時間地投入其中;
是熱愛,讓他逼迫自己在一個個挑戰中不斷精進,最終成為程式設計的頂尖高手。
蓋茨的成功或許有偶然的因素,但他也向我們揭示了,成功有可能是倖存者偏差,也有可能是必然。
希望生活中的你,都能找到自己的自驅力,點燃內心的火焰,為實現自己的夢想而努力奮鬥。
最後,我們要說,真正的教育,是激發孩子的潛能。
蓋茨的成功,離不開他所處的優質環境和圈子。
父母的適度放手,給予了他充分的探索空間,而湖濱中學和哈佛大學,更是為他提供了試錯和探索的自由,培育了他的創新思維。
與此同時,同學、老師、陌生人都在他的成長和創業過程中伸出援手,助力他攻克重重難關。
這也提示我們,優秀人才的創造不是一個人的單槍匹馬,而是需要家庭乃至整個社會的齊心協力。
我們應該摒棄過度“內卷”的教育模式,為孩子創造寬鬆自由的成長環境,激發他們的創新潛能。
社會也應該給孩子們自由探索的包容,讓更多的科技人才湧現而出。
總而言之,《原始碼》這本書不僅是一部關於個人如何成功的傳記,更是一本激勵我們不斷成長、追求卓越的人生指南。
今天的時代,人工智慧和新的科技革命正蓄勢待發,機遇很多,我們能否像比爾·蓋茨一樣,成為新機遇前的弄潮兒呢?
或許,成功的密碼就藏在這本書裡。
希望你能從這本書裡得到啟發,成為更好的自己。
也讓我們繼續期待比爾·蓋茨的第二部、第三部自傳。
好,講到這裡,《原始碼》這本書的共讀就全部結束了。
每本都是一場值得期待的旅程,我是安東尼,期待在下一本書中與你相遇。
再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