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黃曉穎
編輯 | 秦珍子
“你腦子進水了”是一句調侃,但“你腦子進塑膠了”正在成為現實。
19世紀美國人海厄特源源不斷生產塑膠檯球,開創了塑膠工業。他肯定想不到,過了還不到200年,美國科羅拉多州下起“塑膠雨”,北極出現“塑膠雪”,塑膠微粒遍佈地球,甚至攻佔人類的身體。
科學家2018年在人類腸道中發現微塑膠(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膠碎片),此後人類的肺、肝、脾、血液和腎臟中也陸續檢測到微塑膠的存在。幾個月前,巴西聖保羅大學的研究團隊首次在人腦中發現了微塑膠。
最近,美國新墨西哥大學藥學教授坎彭帶領的研究團隊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微塑膠在人腦中的含量越來越高。這一成果2月3日發表在《自然·醫學》雜誌上。
研究團隊從2016年和2024年的兩組人類屍體樣本中提取了多種器官組織,對微塑膠進行標記和觀察,發現微塑膠普遍存在於所有樣本的肝臟、腎臟和腦組織中。其中,人腦中的微塑膠濃度高於其他器官,每克腦組織中有4800微克微塑膠,總重量相當於一隻塑膠勺。
“與2016年的屍檢大腦樣本相比,這一數字高出約50%。”坎彭表示,“這意味著今天我們的大腦 99.5%是腦組織,其餘部分則是塑膠。”
前述“塑膠”共有12種,含量最多的是聚乙烯,被廣泛用於生產一次性包裝和容器,塑膠購物袋、塑膠水瓶、農田塑膠薄膜……都能用上。這些塑膠製品難以降解,會隨著時間逐漸老化、分解成越來越小的顆粒,直到變成無法依靠過濾分離的微塑膠,進入土壤、地下水,在自然界中迴圈。
雖然還不清楚塑膠微粒如何進入大腦,但坎彭表示,微塑膠和奈米塑膠(直徑小於1微米的塑膠碎片)並不比病毒大多少,也許可以穿過血腦屏障。
坎彭懷疑,人體中的大部分微塑膠都是透過食物,尤其是肉類攝入的。2019年世界自然基金會發起的一項研究顯示,每人每週會攝入5克微塑膠,相當於吃掉一張塑膠信用卡。
“飲食是接觸微塑膠和奈米塑膠的主要途徑。”美國波士頓學院全球公共衛生和共同利益專案主任、生物學教授蘭德里根表示,有些微塑膠也會透過空氣傳播,比如汽車在高速公路上行駛時,輪胎表面磨損,一定量的微塑膠顆粒就會被拋到空氣中。
坎彭團隊的研究還發現,患有痴呆症的人群大腦中微塑膠濃度顯著高於沒有痴呆症的人。不過,尚未有證據表明微塑膠導致痴呆症,“仍需進一步研究”。
“微塑膠就像是特洛伊木馬,它們攜帶著多種有害化學物質,可能會對人體產生嚴重的內分泌干擾,影響生育能力並引發其他疾病。”蘭德里根補充。
有研究顯示,奈米塑膠能夠進入大腦,與神經元中的蛋白纖維發生作用,從而加劇帕金森病的風險;動脈內聚積微小塑膠碎片的人,心臟病發作、中風和死亡的風險較高;微塑膠還可能導致脫髮、加劇腸道炎症。2025年1月,有中國學者追蹤了微塑膠顆粒在小鼠血管中的高速運動,發現微塑膠會誘發小鼠大腦血栓,導致神經功能異常。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資料顯示,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全球塑膠生產量急劇增長,累計總量現已超過100億噸,全世界每分鐘賣出100萬個塑膠瓶。
日常用品中,化妝品、洗髮水、牙膏等護理產品中添加了微塑膠圓球;在洗合成面料的衣服時,由於化學洗滌劑的作用和強烈的摩擦,紡織品會釋放出微塑膠;外賣產生塑膠垃圾,擰開瓶裝水蓋子,就會有微塑膠掉落——有研究顯示,每升瓶裝水中平均含有約24萬個可檢出的塑膠微粒。這些微塑膠顆粒可能透過飲水進入人體。
聯合國環境署2021年釋出的一份報告指出,海洋垃圾中有85%是塑膠。如果一切照舊,到2040年,流入海洋區域的塑膠垃圾量將增加近兩倍,全世界每一米海岸線上將可能出現50公斤塑膠垃圾。
在此背景下,2022年年初的聯合國環境大會上,175個國家同意制定一份意在“終結塑膠汙染”的國際協議,會上設立了政府間談判委員會(INC),並計劃召開5次系列會議,在2024年年底完成談判工作。
2024年4月,第四次會議在巨大爭議中落幕。半年多以後,本該達成國際協議的第五次會議因各方的利益分歧止步休會,留待2025年擇期召開續會。
協議沒有達成,會議可以再開,但塑膠不會等人。
塑膠入侵大腦,大驚小怪沒什麼意義,如何與塑膠相處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
目前,包括我國在內,全球有近130個國家和地區採取了不同措施“限塑”。
歐盟透過嚴格的政策,禁止一次性塑膠製品(如吸管、餐具和棉籤),推動迴圈經濟計劃,提高塑膠回收率;德國消費者購買特定的飲料瓶(如塑膠瓶和易拉罐)時需支付押金,返還後可退回押金,這一措施顯著提高了塑膠回收率。
我國從2008年起就開始實施“限塑令”,禁止生產銷售使用超薄塑膠袋,並實行塑膠袋有償使用制度。國家發改委也明確淘汰落後的塑膠製品生產工藝和產品,引導企業調整生產結構,推動行業向綠色、環保、可持續方向發展。全國各地陸續出臺嚴格的 “禁塑令”,對塑膠製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進行限制。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2020年釋出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塑膠汙染治理的意見》明確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立塑膠汙染治理體系的目標。
新技術和新材料的研究和應用也提上日程。例如,用玉米、甘蔗等植物原料製成的生物基塑膠,能夠在自然環境中較快分解,減少對土壤和水體的汙染;竹纖維製品、紙基材料等環保替代品也在逐步推廣;同時,化學回收技術和智慧垃圾分類系統的應用,正為塑膠廢物的高效回收和資源化利用提供新思路。
值得一提的是,面對微塑膠,中國人的傳統妙招“多喝熱水”仍然有效。來自廣州醫科大學和暨南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簡單地把水燒開,再過濾,就能夠去除高達84%的微塑膠。
– END –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