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微塑膠進人腦等於1個塑膠勺!恐加速癌細胞轉移!失智翻倍!

細思極恐
塑膠藏在大家的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覺間進入人體。
近兩年關於微塑膠的研究報道很多,“微塑膠深入活人肺部”、“微塑膠入腦吸髓”,各種驚悚標題,看得令人細思極恐。
就在近日,一項最新研究結果表明,相較於 8年前,科學家在解剖人類遺體時,從人類大腦樣本中採集到的微塑膠顆粒數量驚人!
這項研究被刊登在2024年2月刊登的《自然醫學》期刊上,研究人員分析了52例遺體解剖的大腦樣本,發現其中微塑膠與奈米塑膠(nanoplastics)的濃度比腎臟和肝臟高出7~30倍!
新墨西哥大學藥學教授馬修·坎彭(Matthew Campen)指出,“我們在平均年齡45至50歲左右的正常人腦組織中發現的微塑膠濃度,每克腦組織中含有4800微克,相當於大腦質量的0.48%。”
換句話說,就是一個大腦裡面的塑膠含量,約等於一整支標準塑膠湯匙!!
這個濃度,已經比2016年的含量增長了50%,翻了一倍。

簡單來說,如今大腦組織的99.5%是腦細胞,剩餘部分可能都是塑膠顆粒。
這項研究還發現,相較於健康人群,他們在12名生前已被確診失智症的患者大腦樣本中找到的微塑膠顆粒含量,多出了3~5倍!
在失智症患者的大腦組織中,這些塑膠微粒比肉眼可見的顆粒更小,主要集中在大腦動脈和靜脈壁及免疫細胞中。
“這確實令人擔憂,但需要注意的是,失智症患者的血腦屏障與清除機制受損,可能導致塑膠顆粒的異常聚集。另外,患者的炎症反應和腦組織萎縮,恐形成一種‘沉積槽’,讓塑膠更易積累。”
不過,研究人員也強調,目前並沒有證據表明微塑膠會直接導致失智症,還需要更多的研究證據支撐。


微塑膠會不會導致失智症還不確定,但就在2024年6月,日本京都大學的研究團隊首次在嬰幼兒腦組織樣本中發現微塑膠。
他們分析了5名因非疾病原因去世的幼兒遺體,發現微塑膠不僅存在於血液迴圈系統,還深入大腦神經網路。
當時的這一發現引發了各界廣泛關注,因為一般來說,嬰幼兒階段的大腦仍在發育,微塑膠入腦可能會影響孩子的認知功能和神經發育。
羅格斯大學毒理學教授菲比·斯塔普爾頓(Phoebe Stapleton)表示,“我們現在知道大腦中存在塑膠顆粒,但目前尚不清楚這些顆粒是否會在大腦組織中長期停留、抑或透過某種機制被清除出去。”
不僅僅是大腦和腎臟,微塑膠已經被證實出現在孕婦胎盤、血液、肝臟、活人肺部,甚至有科學家觀察到微塑膠加速癌細胞的轉移!
微塑膠顆粒可以透過多種途徑進入人體,包括食物和飲用水、空氣、塑膠包裝食品、化妝品和個人護理品。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任何塑膠製品在使用的過程中,都會產生微塑膠,包括我們喝的塑膠瓶裝的水,在我們飲用的過程中,也會不知不覺喝進去微塑膠。
這是因為微塑膠是肉眼看不到的,它們的直徑普遍在5毫米以下,甚至更多的是幾微米的,這就更難被發現了。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和多項國際研究估算,人均每年可能攝入5萬至10萬顆微塑膠顆粒,甚至更多。
這意味著,微塑膠汙染的情況要遠比我們想象中的還要可怕,人類或許日後都要與它們為伍了,微塑膠汙染已成為全球健康問題,尤其是其對大腦的潛在影響值得高度關注。

來源:加西周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所有觀點代表作者觀點,本平臺僅作分享

近期文章
點選上方標題閱讀推薦文章 ▲

投稿請加微信ID: usa001888,說明投稿內容。投稿電子郵箱:[email protected]

如果此文由【大紐約生活網 】獨家約稿、創作,此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否則追究法律責任。如果此文由本網獨家整理編輯,取自網路的圖片屬於原作者。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或立場。編輯致力於保護作者版權,部分作品來自網際網路,如涉侵權,請聯絡刪除。微訊號:GreaterNY。
喜歡就點個在看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