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重振中國消費

“2000年至今的24年裡,中國消費佔GDP的比重下滑10%,未來十年,如果政策得當,我們將能重獲這10%。”世界經濟論壇理事會成員、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朱民說
文 | 《財經》研究員 鄭可書
編輯 | 劉以秦
消費、投資、出口,是拉動國家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從1980年到2000年,消費一直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佔GDP(國內生產總值)比重超過60%。但近年來,消費,尤其是居民消費佔GDP的比重下滑。新冠疫情加劇這一趨勢。據中國人民銀行,2019年5月末,中國人民幣存款餘額185萬億元;2024年5月末,人民幣存款餘額293萬億元,是五年前的1.6倍。人們更願意存錢,而非消費。
中國應如何恢復和擴大國內消費,刺激需求、增強消費者信心?6月25日,2024年世界經濟論壇和《財經》雜誌聯合舉辦的“重振消費”分論壇上,《財經》雜誌總編輯王波明作為主持人,與世界經濟論壇理事會成員、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朱民,宜家中國總裁兼首席可持續發展官Pontus Erntell,德國醫療技術公司費森尤斯卡比全球執行長Pierluigi Antonelli,美國支付服務商PayPal中國區執行長邱寒,共同探討了這些問題。
625日,2024年世界經濟論壇和《財經》雜誌聯合舉辦的分論壇重振消費
中國消費趨勢
Pontus Erntell稱,近年來,中國消費市場呈現出兩種趨勢,一是注重價效比,二是關注可持續。此外,中國消費者越來越關注情緒、使用者體驗、定製化等附加值。
宜家中國總裁兼首席可持續發展官Pontus Erntell
邱寒則認為,不同的消費意願在中國市場同時存在。一方面,消費者希望購買物美價廉的商品;另一方面,消費者尤其是年輕消費者,願意為更好的體驗(比如更好的產品設計)花費更多錢。
朱民稱,當今中國消費者消費慾望不強,有三個背景因素。
其一,消費模式處於轉型階段。中國正從中等收入邁向中高收入國家,中國人的消費也從最基本的衣食住行轉變為更高階的發展型、服務型消費。疫情同樣影響了消費行為,居家隔離限制了娛樂、旅遊、醫療、教育等服務型消費。
其二,人口老齡化。人口變老,消費也變少了。
其三,生育率降低。0到20歲,即嬰兒到大學的20年,是中國人消費最多的階段,因為祖父母加上父母共六個人供養一個孩子。22歲以後,孩子大學畢業步入工作,便開始考慮買房、結婚,賺得更多,消費意願反而降低。如今生育率下滑,孩子變少,消費就降低了。
但這背後還有一個原因,即供給側產品不足。“很多分析都過度強調需求側,其實供給側同樣重要。”朱民認為,從GDP看,中國已經走向中高收入國家,消費的“一籃子組合”已經改變,人們注重更加高階的服務導向的消費。
朱民認為,20歲-60歲群體是未來中國消費主力,但是目前他們缺少可消費的產品組合,這抑制了消費者的需求。
世界經濟論壇理事會成員、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朱民
新的機會
中國消費的新趨勢給企業、政府帶來新的挑戰,也孕育了新的機會。
以老齡化為例,Pierluigi Antonelli指出,目前中國面臨人口老齡化的問題,要開始採取行動來應對,要把更多的資金投入到醫療當中,讓資源的分配更加合理。比如,我們要保護哪些人、要做哪些投資、如何去應對病人的需求等。
他提到了健康領域的新需求:把病人從更貴的醫院轉移到更舒適的家庭當中,這是很多發達國家的發展路徑,未來會有許多健康相關的高科技創新產品能夠應用於家庭場景中。
費森尤斯卡比全球執行長Pierluigi Antonelli
邱寒也觀察到,中國消費者的很多需求未被滿足。比如實物商品後續的數字化、軟體升級等附加服務。另外,消費者感受到被保護,才願意消費,比如試用商品之後感到不滿意,退款是否容易。所以,提供更多增值服務,以及升級產品,關注服務、設計、對消費者的保護,這些都是企業的機會。
PayPal中國區CEO邱寒
朱民說,中國房產消費佔GDP的比重是全球最高的,最高時達到16%,現在房地產市場下行,政府提供廉價的長租公寓,該比例降低,逐漸接近西方發達國家,可能會達到12%。他認為這是一個好訊息:房產消費減少,能夠釋放4%-5%的GDP用於消費。
另外,朱民還指出,中國服務業的生產率低於工業,要提升服務業的生產率。服務業需要政府的政策激勵、預算支援,以及更好的法律法規框架。“我們要保護消費者,建立良好營商環境,也要開放、鼓勵競爭。”消費者的信心也很重要,這與社會保障相關。
“2000年至今的24年裡,中國消費佔GDP的比重下滑10%,未來十年,如果政策得當,我們將能重獲這10%。”朱民說。
責編 | 王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