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日本為鑑,當下中國消費大洗牌中的新機會

文|清和  智本社社長
近幾年,在宏觀經濟和收入增速放緩、分配結構性、社會保障不足、人口老齡化等長期因素,以及消費預期持續走弱、邊際消費傾向下降等短期因素共同作用下,中國消費市場正在面臨一場殘酷的大洗牌。大城市消費、大型百貨消費、大類消費明顯下降,房地產、汽車、傢俱、家電持續下跌。
不過,在這輪歷史性宏觀經濟轉向和消費大洗牌中,一些新的商業機會正在湧現,部分消費市場和企業正在逆勢崛起。今年上半年,大城市周邊三四線城市消費、旅遊消費、平價消費、健康娛樂消費、治癒消費、國產平替消費悄然興起。
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經濟進入大衰退、老齡化後,房地產、傢俱、家電、服裝、教育、文具、嬰兒用品市場持續下滑,含咖啡因飲料(碳酸飲料、茶飲、咖啡)、美妝(美容儀器、化妝品、美容服務),平價日用品、二手市場、保險與養老金、便利店、醫療醫藥、老年人看護與照料市場、運動休閒娛樂服務逆勢興起,代表性企業有無印良品、優衣庫、7-11便利店、三得利。
儘管中國沒有像日本一樣有著比較明顯的消費代際,同時中國的經濟制度與走勢跟日本90年代也有較大的差異,但是我們依然可以從中找到可參考的案例和共同的邏輯。
在經濟增長減速、高質量發展、後房地產與老齡化時代,中國消費演變呈現哪些趨勢?其底層邏輯是什麼?將湧現哪些新機會?
▲ 圖源Pixabay
一、大規模、長週期、向上流動消費轉向短平快、向下流動消費的趨勢,高性價比的平價消費、國貨平替、精緻平替消費將增長。
今年以來,規模以上消費增速下降,規模以下消費增長。
限額以上單位消費品零售額前8個月同比增長僅2.3%,8月份同比下降0.6%,均低於社會零售整體增速水平。以餐飲為例,8月份限額以上餐飲收入同比增長僅0.4%,而且規模以上的餐飲市場份額上半年降至26.8%。
據餐飲行業平臺紅餐大資料,截至2024年7月21日,上海人均消費500元以上餐飲店的數量佔比為0.59%,對比2023年5月10日減少了超過1400家。與上海的情況類似,北京規模以上餐飲業上半年利潤總額大降88.8%。
與限額以上消費走勢相比,限額以下消費保持穩定,7月份限額以下社會零售同比增長4.2%,高於整體社會零售增速和限額以上增速水平。
過去,在經濟高增長時代,收入和消費預期上升,以房、車為代表的大類消費興起,以大規模、週期長、向上流動為特徵。例如,房子、車子越買越大、越買越多,餐廳越吃越豪華,手錶、包包越買越奢侈,健身房、按摩店的會員卡餘額越衝越多,信用卡額度越來越大、刷卡越來越闊氣。日本消費在上個世紀50-80年代經歷過這個階段。
但是,當經濟增速下降時,消費預期轉弱,消費風險偏好上升,消費額度下降,消費週期縮短,消費方向從向上流動轉為向下流動,即消費下沉
近兩年,這類鎖定長週期的家庭大額支出明顯下降。例如,貸款買房、買車屬於長週期消費,15年按揭買房意味著鎖定了未來15年的房貸支出,買車意味著鎖定了未來每年2-3萬元的保險、停車費等用車支出。受疫情、教培整頓等衝擊,大量門店倒閉加劇了長週期、大額消費的風險,健身房、按摩店的充卡吸金模式崩潰。
未來,消費從大規模、長週期、向上流動轉向短平快、向下流動,消費者縮減大額支出、壓縮消費週期、降低消費風險,同時追求極致價效比,高性價比的平價消費將增長。
日本經濟進入大衰退後,消費明顯下沉,以無印良品、優衣庫為代表的平價消費,以便利店為代表的短平快消費,持續快速增長。
近些年,以星巴克、奈雪為代表的中產消費增速下降,瑞幸、蜜雪冰城為代表的平價商品,以網上訂餐、快剪、直播帶貨為代表的平價消費,增長迅速。其中,名創優品類似於無印良品,是中國平價消費的典範。
不過,平價消費不等於低價消費,其本質是價效比,即消費者追求最基礎、最本源的價值,不願意為其它無關緊要的需求付費。要想抓住平價消費時代的機會,必須追求極致價效比,把握三點:全球供應鏈、簡約設計與高效服務、快速迭代。
在平價消費時代,各行業都可能湧現一股國貨平替消費浪潮。
日本消費在上個世紀90年代之前呈現西洋化、歐美傾向、高檔化、國際化傾向,進入第四階段即大衰退階段,出現無品牌傾向、樸素傾向、日本意識、地方意識,國產平替消費增長。日本消費社會專家三浦展把這個過程解釋為“現代化的終結和地方的復興”。
資料顯示,1995年,日本人消費了全球68%的奢侈品;如今,這一比例只剩下10%。日本富人階層在2000年後更少購買國際奢侈品,他們更多選擇保留日本文化特色的“職人”(傳統手工藝人)產品。
近三年,國產化妝品替代在加速,國際大牌銷售下滑,國產頭部品牌快速增長。今年上半年,限額以上化妝品類總零售額為2168億元,同比增長僅1.0%。國產頭部品牌快速增長,助推本土化妝品銷售額佔比升至56.7%,超過外資化妝品市場份額。以美白功效化妝品線上銷售為例,在GMV TOP10品牌中,國產品牌6個,佔TOP10品牌總GMV的58.1%。6個國產品牌的總GMV同比增速高達58.9%,4個外資品牌的總GMV同比增速只有8.3%。
通常,工業技術引入轉型國家20-30年間後,國產製造技術趨於成熟,進而推動一股國產替代浪潮。最近十幾年,中國國產替代浪潮也是一浪跟著一浪,從電風扇、電視、冰箱、洗衣機、空調到電腦、手機,再到現在的汽車、化妝品。
當下,兩股力量正在加速國產平替。在過去經濟持續高速增長時代成長的新一代年輕人,他們的民族主義和民族信心更強,對國際大牌的崇拜下降,對高質量國貨的認同感增強。當經濟增速放緩時,消費迴歸理性與自身感受,去大牌化、奢侈品化,追求價效比更高的國貨。
在這輪國貨平替浪潮中,高性價比的精緻平替是主流。吳曉波頻道釋出的曉報告顯示,在精緻平替概念行業分佈中,3C數碼配件佔30.99%、彩妝/香水/美妝工具佔10.63%、女鞋佔6.68%、美容護膚/美體/精油佔5.92%、女裝/女士精品佔4.81%、運動鞋佔4.47%。
▲ 圖源Pexels
二、從高線城市轉向周邊低線城市的趨勢,北上廣深一小時生活圈的城市旅遊服務業將增長。
今年,鄉村消費增速高於城鎮消費。8月份,鄉村消費同比增長3.9%,高於城鎮消費的1.8%;前8個月,鄉村消費同比增長4.4%,仍高於城鎮消費的3.2%。
如果把城鎮進一步細分,高線城市增速明顯低於低線城市,其中一線城市消費出現下降。前8個月,上海、北京社會零售總額同比分別下降3.26%、0.93%,降幅均連續3個月擴大。
不過,大城市周邊的低線城市消費更加可觀。以長三角為例,上半年,上海消費領跌,省會城市杭州、南京、合肥消費同比增速分別為0%、3.4%、3.7%,而周邊三線城市增速明顯高於長三角平均水平,紹興、嘉興、揚州分別增長10.2%、8.4%、7.8%。
區域消費分化的原因或許是,高線城市的消費容易觸及宏觀經濟的天花板,一線城市的居民對宏觀和收入走勢更加敏感。這些年,房地產下滑、金融整頓、大廠裁員、外商投資增速下降、公務員降薪等對高線城市的衝擊更大。
與低線城市相比,高線城市更多啟用槓桿投資和消費,當宏觀與收入預期下降、債務負擔增加時,高線城市居民的消費預期更容易下降。
在高線城市中,房車、傢俱家電等大類消費品佔比高,大類消費品明顯下降拖累了高線城市整體消費。
在一線城市中,北京、廣州、深圳6月汽車銷售增速分別為-13%、-8.3%、-3.2%,其中北京、廣州的跌幅超過社會零售整體跌幅。北上廣深二手住宅價格同比分別下降7.2%、5.6%、12.4%和9.8%,其中北廣深降幅明顯高於二三線城市的-8.2%和-8.1%。
不過,未來消費的重心與機會依然在城市而非鄉村、低線城市。在人口老齡化時代,人口依然向一線城市、區域性核心大城市集中,多數鄉村與中小城市消費長期走向衰落,只有大城市周邊的低線城市才有機會逆勢而起。
由於高線城市家庭節省了房、車等大類消費,他們正轉向周邊城市的餐飲酒店旅遊等服務消費。部分周邊低線城市將獲得外溢紅利,尤其是北上廣深1小時生活圈的旅遊休閒城市正在迎來新的商業機會。
以大灣區為例,隨著深中通道、城市軌道交通等基礎設施完善,港人北上珠海深圳消費、深圳人西進中山順德消費,港深廣周邊的珠海、中山、順德、惠州正在承接這輪消費遷移的“潑天富貴”。
資料顯示,深中通道開通首月車流量超300萬車次,單小時最高峰時超過了8000車次,其中客車佔比約93%。週末期間,車流量增幅約30%。自深中通道開通以來,7月1日至7月28日,中山累計接待遊客367.30萬人次,同比上升128.52%;實現旅遊收入25.45億元,同比上升99.10%。
▲ 圖源Pixabay
三、從耐用品、大類商品、可選消費轉向必選消費、服務消費的趨勢,必選服務、娛樂休閒服務消費將增長。
今年以來,大類消費、可選消費持續下跌,必選消費維持上漲。
8月份,在大類消費中,汽車類同比下降7.3%,建築及裝潢材料類下降6.7%,傢俱類下降3.7%,跌幅均擴大;僅家用電器上漲3.4%。這說明房地產全面下滑和汽車產能過剩拖累了消費市場。
在可選消費中,金銀珠寶類同比下降12%,化妝品類下降6.1%,服裝鞋帽下降1.6%;僅菸酒上漲3.1%。可選消費行情用一個詞概括:“斷舍離”。
必選消費維持上漲,糧油食品類、飲料類、日用品類、通訊器材類同比上漲,其中受蘋果出貨季影響,通訊器材類大漲14.8%。必選消費行情可概括為:“吃飯健身刷手機過日子”。
大類消費下降背後的邏輯是國家轉型的週期性。一個國家在經濟高增長、工業化、城市化時代是耐用品、大類消費的黃金時代。
日本家庭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基本完成了房屋、汽車、彩電、冰箱、空調等大件耐用購置,進入八九十年,耐用品和大類消費隨著城市化放緩、房地產下滑而下降。
中國正在進入後工業化、後城市化、後房地產時代和人口老齡化時代,耐用品、大類消費品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其實,傢俱、家電和汽車的消費量在2017-2018年便觸頂,近些年房地產全面下滑加速了大類消費下跌。
預計,待這輪房地產止跌企穩後,房地產對大類消費的拖累將減弱。未來,耐用品市場從大類、家庭轉向細分、個人,從家庭家電(白色)轉向個人家電(3C),如智慧掃地機、智慧烤箱、陪伴機器人。
可選消費下降更多受宏觀經濟、家庭收入、青年就業和消費預期下降等短期因素的影響。菸酒、服裝、鞋帽、美妝等屬於需求彈性強的商品,其銷售容易因預期轉弱而下滑,預期走強而上升。可見,價效比高的可選消費依然有機會。
中國的大類消費時代一去不復返,家庭消費在耐用品滿足後將逐步轉向服務消費,尤其是價效比高的必選服務消費、可選服務消費。
例如,在日本大衰退期間,大類消費代表新房銷售持續下降,舊宅改造需求明顯上升。有些人不再購買標準化的商品房,而是購買“一戶建”舊宅,然後請設計服務公司其改裝成自己想要的模樣。
同時,銷售商品的門店減少,銷售服務的門店將增加。例如,在日本大衰退期間,銷售菸酒的門店減少,提供飲酒休閒服務的居酒屋增加;汽車銷售下降,租車服務上升;家庭跑步機銷售下降,各類健身服務增加。
去年以來,服務消費增速一直高於商品增速。資料顯示,上半年,國內旅遊出遊人次和國內遊客出遊總花費分別增長14.3%和19.0%,全國營業性演出(不含娛樂場所演出)票房收入增長13.2%。8月份,以餐飲為代表的服務消費同比增長3.3%,商品零售額增速只有1.9%。
未來,耐用品銷售下降推動商品消費佔比下降,服務消費佔比則逐漸上升。可能增長的服務消費包括:餐飲、便利店、旅遊、酒店、按摩、健身、休閒、娛樂等。
▲ 圖源Pixabay
四、從百貨品牌消費轉向“小美專精”消費的趨勢,高效的便利店、精緻的專業店與網路商店將增長。
今年以來,消費業態分化明顯,百貨店、品牌專賣店銷售增速下降,專業店、便利店維持增長。前8個月,在限額以上零售業單位中,便利店、專業店、超市零售額同比分別增長4.9%、4.3%、2.1%;百貨店、品牌專賣店零售額分別下降3.3%、1.9%。
隨著經濟下行壓力增加,消費整體降價,百貨商店人流量下降,百貨店、品牌店,尤其是國際奢侈品牌店銷售明顯下降。
以王府井百貨為例,一季度,王府井實現營業收入同比下降1.74%,淨利潤下降10.86%。萬得百貨商店指數今年下跌24%。以高階水果百果園為例,上半年,收入較去年同期減少接近15%,公司擁有人應占利潤同比減少接近70%。百果園今年股價下跌了74%。
上半年,LVMH集團在中國為主的亞洲市場(日本除外)銷售收入同比下降10%,是唯一收入下滑的銷售區域;開雲集團在亞太地區(日本除外)的銷售額下滑22%。
以“BBA”為代表的高階汽車開始下滑,寶馬在中國市場交付量同比下降4.3%,賓士銷量下降9%,奧迪銷售下降2.0%。
未來業態的方向,不再是大型百貨商店、豪華品牌店,而是以便利店、專業店、精品店為代表的“小美專精”。
國際奢侈品牌試圖透過開設精品店、快閃店來順應這一趨勢。據不完全統計,截至7月底,愛馬仕、LV、Bottega Veneta、BALENCIAGA、LOEWE、Prada、Burberry均開出了一家全新精品店。
去年,便利店銷售額達到4248億元,同比增長10.8%,門店數量突破32.1萬家,同比增長7.0%。目前行業集中度正在增加,前10名企業有115741家店,佔總數的63.5%。
經濟下行、人口集中、老齡化和單身人群增加多重因素,推動消費業態從過去重視“越大越好、越豪華越好”轉向關注“小美專精”、高效與服務於內在價值,進而推動便利店、專業店增長。在日本大衰退期間,人口老齡化、單身家庭和職業女性增加,促進了7-11、全家、羅森等便利店快速增長。
業態方面,除了便利店、專業店,網路商店持續增長。以化妝品為例,上半年,線上銷售2411.1億元,同比增長4.02%;線下銷售2381.4億元,同比增長0.77%。線上銷售規模、增速均高於線下。在線上銷售中,淘天系(淘寶+天貓)為1109.45億元,超過其它平臺,與所有線下百貨渠道的銷售規模(1119.25億元)相當。
能夠打通線上線下的服務消費逆勢增長,如線上訂餐消費。今年上半年,北京規模以上餐飲利潤大幅度下滑,但餐飲配送及外賣送餐服務從業人員同比增長高達49.7%。
▲ 圖源Pexels
五、從統一性、標準化物質類消費轉向多樣化、個性化精神類消費的趨勢,健康、娛樂、自然、科技(真善美樂)的精神類消費將增長。
高增長、城市化、工業化的共同特點就是標準化,即高度統一的消費觀、產品設計、服務標準。工業化最大的特點就是大規模機器生產,尤其是快速供應大量標準化的耐用品。可以這麼說,經歷了工業化時代的人,其審美、價值觀與思想都是被工業化所塑造的。
在經濟增速放緩、後城市化、後工業化時代,人們消費偏好開始發生改變,逐漸轉向多樣化、個性化。如果僅僅關注經濟下行,我們只能看到一種機會,那就是消費下沉;如果從經濟下行和老齡化趨勢觀察消費心理、偏好和行為的豐富變化,我們就能夠看到多樣性的結構性機會。
例如,日本的便利店是消費多樣化的集大成者,小小便利店擺放著各種款式的商品,如幾十種飲料,而且每週大量換新,讓中國遊客觸發選擇困難症。
消費多樣化、個性化的邏輯是,消費者更加追求自我內心的感受與偏好,而非根據外界統一的標準、被定義的標籤去選擇,從標準化的物質層面轉向豐富多樣的精神層面,更加關注內心自我感受,更加追求個性、優美、健康、自然、樂趣、科技感、怡然自得(真善美樂)。
日本內閣府的調查顯示,從80年代開始,日本人把重心從物質的豐富轉向精神的豐富,大衰退期間,“精神的豐富”比例依然持續上升。
大健康消費,既是一種物質消費,也是一種精神消費,而且正逐漸走向精神消費。老齡化和低增長將共同推動日本大健康消費興起,包括老年人食品、藥品、醫療器械、可穿戴裝置、陪伴機器人、養老院、照料市場等等。由於中國養老金水平不如日本高、且內部存在結構性,目標客戶可以聚焦在體制內退休人群。
值得提醒的是,大健康消費機會,不僅僅是老年人市場,可能是覆蓋所有年齡段的人群、所有市場。原因是,當經濟增速下行時,消費心理與觀念將趨於健康與自然,追求自己認為有品質的生活。人們正在改變生活方式:從大吃大喝到健康、自然、適度。
例如,最近幾十年,日本健康食品呈現低齡化趨勢。不僅僅是老年人食品,就是正常食品也越來越注重健康與自然。
例如,中國亞朵酒店注重睡眠質量,一年枕頭賣上百萬只;注重兒童足脊健康的童鞋江博士,近些年銷售火爆。
“曉報告”顯示,今年一季度,保健類中,運動營養、護眼、潤喉護嗓同比分別增長23%、20.5%、82.2%;母嬰類中,酪蛋白、海藻鈣、ARA同比分別增長635.8%、310.9%、190.2%。上半年,在小紅書食品飲料相關筆記內容關鍵詞中,純淨340W+、107%,元素650W+、84%,新鮮1900W+、79%,天然590W+、78%,有機1310W+、67%,植物650W+、35%,健康1970W+、32%。
未來,中國的大健康消費機會,包括:按摩、瑜伽、健身房、體驗式旅行、體育運動等養生運動類服務、慢消費,包括皮膚護理、頭皮護理、指甲護理等護理類服務,包括貓咖、盲盒等治癒類消費,還包括更加健康的睡衣、床上用品、飲料等日用品和食品。
▲ 圖源Pixabay
六、從全面消費升級轉向結構性消費升級的趨勢,精神、科技與品質升級的消費將增長。
當下中國也存在結構性消費升級。消費升級的方向是去粗取精、化繁為簡、由外到內,在價效比的路線上追求精神、科技與品質升級。
“曉報告”顯示,2023年最能吸引新中產的商品描述:
價效比(68.4%)、基礎/實用(55.9%)、體驗升級(37.5%)、高階/品質(32.2%)、生活神器(30.4%)、綠色環保(22.3%)、好吃(21.8%)、黑科技(21%)。
一是精神升級。消費正向人迴歸,向人的內心、精神迴歸。精神消費包括娛樂、健康、休閒、治癒、遊戲、學習等消費。
根據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票務資訊採集平臺數據監測和調研測算:
上半年全國營業性演出(不含娛樂場所演出)場次同比增長30.19%;票房收入同比增長13.24%,觀眾人數同比增長27.10%。其中,演唱會、音樂節票房收入同比增長134.73%,觀演人數同比增長63.35%;專業劇場、小劇場以及新空間演出場次同比增長32.21%。
“曉報告”顯示,今年一季度,治癒類消費增長迅速,烘培貓糧、貓窩/沙發、貓化毛膏/化毛球片同比分別增長150.9、105.4%、113.5%,另外動物妝容同比增長19.5%。
二是科技升級。技術進步降低商品價格、提高性價比,新供給創造新需求。科技消費依然未來的趨勢之一。
“曉報告”顯示:
今年一季度,開放式耳機、運動跟蹤器/防丟貼、拇指運動相機銷售額同比分別增長337.9%、324.9%、472.2%,人工智慧的銷售額同比增長超過3500%。未來十年,人工智慧商品和服務將井噴,例如無人駕駛汽車、AI應用、網路遊戲等。
三是品質升級。消費正在從更大、更多轉向更精緻、更高品質。
例如,沃爾瑪持續關閉超市,開設品質更高的山姆會員店。資料顯示,沃爾瑪中國去年以來關閉了36家超市門店,而旗下的山姆會員店2023年在中國大陸地區增至47家門店,今年繼續擴張門店。
又如,華住酒店今年二季度在中國市場的營業額同比16.2%,持續保持逆勢增長。除了抓住了旅遊復甦的機會外,華住最重要的操作是產品升級,尤其是全季和桔子品質的提升。全季品牌的在營門店中,全季4.0及以上產品佔比從2020年的30%提升到2024年二季度的71.2%;桔子樂活在桔子管道酒店的佔比則從2023年底的58.4%提升到2024年二季度的超過90%。
今年火爆的《黑神話:悟空》集中體現了以上所述的幾大消費趨勢:服務消費、平價消費(268元)、科技升級(3A)、娛樂消費、精神消費和國產平替消費(文創國潮)。
總結起來,在宏觀轉向的形勢下,中國消費市場正在經歷大洗牌,而背後的驅動力是消費心理、行為與偏好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如果用一句話高度概括,即日本消費社會專家三浦展所說的“從目的合理的行動(功效)到價值合理的行動(正善美樂)”。
人們開始活明白了,人是目的,我就是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