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鑑歷史,如何才能促消費?

作者:海通研究
來源:海通研究(ID:ht_research)
投資要點
核心結論:①回顧歷史上三輪消費刺激:98-02年促進居民增收減支+地產市場化促消費,但科網行情下消費股表現略遜色。②08-11年政策補貼家電汽車等耐用品消費,推動消費復甦,汽車家電基本面和股價均上行。③20-21年發放消費券支援餐飲零售消費修復,股市中消費升級的白酒、家電龍頭,及產業週期向上的新能源車表現更優。④25年提振消費是擴內需抓手,“兩新”政策將加力擴圍,穩資產價格+增收入是促消費關鍵。
98-02年:居民增收減支+地產市場化促消費。1998-2000年我國曾經陷入通縮困境,為應對經濟下行壓力,財政政策轉向積極,一方面大規模發行長期建設國債等,提高廣義赤字率,另一方面透過收入和稅收政策來刺激出口、消費和投資。當時促消費政策包括提高居民收入,以及透過建立社保體系降低居民剛性支出。促消費政策聚焦居民增收減支、疊加地產市場化拉動地產相關消費,促進了消費回穩。不過99-01年牛市前後期主線分別是受益於海外科網浪潮的科技股、以及財政加碼下的週期板塊,消費表現相對靠後。
09-12年:汽車家電下鄉換新促消費。2008年海外金融危機席捲全球,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同樣較大。逆週期政策一方面以四萬億加力投資穩增長,另一方面透過補貼拉動汽車、家電等耐用品消費。農村居民收入提升,疊加家電和汽車下鄉政策的推進,明顯拉動了農村消費需求。另外,同時期實施的汽車、家電以舊換新政策同樣推動了消費升級和資源迴圈利用。當時我國汽車、家電消費快速增長,拉動了整體消費的恢復。受益於政策的汽車、家電基本面和股價均大幅上行。
18-21年:政策分別支援資訊和家電汽車。18-21年汽車、家電等大宗消費是消費政策支援的重點,同時20-21年疫情擾動下政策也透過發放消費券的方式促進餐飲零售消費回暖。對應到股市上,居民消費升級大趨勢下食品飲料、家電龍頭均有良好表現,產業趨勢快速演進下新能源車消費與股價均快速上行。
25年有哪些促消費政策可以期待?25年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增加的背景下,擴大內需、尤其是提振居民消費,是應對當前經濟下行壓力、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提振消費位列25年經濟工作之首,“兩新”政策將加力擴圍。政策加力穩樓市,或有助於居民消費信心的修復。若25年財政加力推動地產加速收儲,推動地產基本面及房價止跌回穩,居民消費信心也有望得到提振。此外,促進居民增收減支,或也是消費政策的重點方向。
正文
當前國內經濟面臨需求不振、通脹疲弱的壓力,2024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提振消費、擴大內需是2025年首要任務。2025年財政發力背景下,政策或更加重視將促消費和惠民生相結合,消費品以舊換新等擴內需政策有進一步加力的空間。我們提出資產負債表修復+財政政策發力背景下,消費或存在較大預期差。本文梳理回顧歷史上促消費政策的出臺背景及落地效果,並分析其對股市的影響。
1. 98-02年:居民增收減支+地產市場化促消費
98-02年我國面臨通縮壓力,居民消費信心疲弱,促消費政策聚焦居民增收減支、疊加地產市場化拉動地產相關消費,促進了消費回穩。不過99-01年牛市前後期主線分別是受益於海外科網浪潮的科技股、以及財政加碼下的週期板塊,消費表現相對靠後。
1998-2002年促消費政策聚焦居民增收減支。1998-2000年我國曾經陷入通縮困境。1998年2月,亞洲金融危機蔓延,我國出口面臨壓力。同時,國內特大洪澇災害使得需求疲軟、經濟增速回落。此外,因前期的投資過熱,產能過剩問題使得穩增長壓力進一步增加。多重因素疊加之下,1998-2000年我國曾經陷入需求疲弱、持續通縮的困境。為應對經濟下行壓力,財政政策轉向積極,一方面大規模發行長期建設國債等,提高廣義赤字率,另一方面透過收入和稅收政策來刺激出口、消費和投資。
促消費政策包括提高居民收入,以及透過建立社保體系降低居民剛性支出。提高收入方面,1998-2001年期間多次提高機關行政人員工資標準,並開始執行發放年終獎金的規定。減支方面,1998年前後多層次社保體系逐漸建立,如98年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99年失業保險制度擴大覆蓋範圍;並於2000年在安徽開展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工作,降低農村居民稅負。除了為居民增收減支之外,還在1999年11月恢復徵收居民儲蓄存款利息個人所得稅,鼓勵減少儲蓄和擴大消費。
政策多管齊下推動居民收入回升,居民消費也開始修復。從居民收入來看,居民工資收入的提高,以及社會保障制度的初步建立對居民收入的積極作用逐漸顯現,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名義增速由1998年的5.1%回升至2002年的12.3%。而收入是決定居民消費的首要因素,居民收入增速的回升逐漸推動消費開始修復,消費者信心指數由98/07的101上升至02/12的113.8,社零消費累計同比由98/12的6.8%回升至02/12的8.8%。
結構上日常消費增速快於可選,地產消費增速亮眼。從消費修復的結構上來看,日常消費修復幅度大於可選消費,2000-02年間限額以上消費中日常消費累計同比增速均值為13.1%,高於可選消費的7.7%。究其原因,或由於當時我國居民消費結構主要以基本型消費為主,食品衣著等日常消費佔比較高,因此在收入增長中日常消費修復更明顯。此外,消費中的另一亮點是家電、建材、汽車等地產消費增速較快,2000-02年間地產相關消費累計同比增速均值為22.3%,明顯高於限額以上消費總體的12.2%。究其原因,主要由於房改後住房相關消費高增長。1998年國務院釋出《關於進一步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全面結束住房實物分配,逐步實行住房分配貨幣化,我國房地產逐漸走上了市場化的道路。自此居民住房需求快速釋放,家電、建材、汽車等地產相關消費呈現高速增長。
不過當時股市行情更多集中在科技股和資源品領域,消費板塊表現略遜色。98-02年間積極的財政政策提振需求,2000年後我國經濟逐步實現恢復性增長,這推動A股在99-01年迎來一輪牛市。從當時股市的行業結構看,99/05-00/03期間受益於網際網路革命在A股的對映,科技領域的通訊服務(按總股本加權計算的期間漲幅為168%,下同)、資訊科技(94.7%)漲幅較大,而可選消費(50.7%)、日常消費(44.5%)還未跑贏大盤。00/03-01/06期間海外股市陷入科網泡沫危機,A股科技板塊也陷入調整,不過財政加力下國內經濟延續修復,順週期的能源(33.5%)、材料(32.6%)領域表現更優,但消費中可選消費(19.7%)、日常消費(14.3%)仍未跑贏大盤。
2. 09-12年:汽車家電下鄉換新促消費
08年海外金融危機席捲全球,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同樣較大。逆週期政策一方面以四萬億加力投資穩增長,另一方面透過補貼拉動汽車、家電等耐用品消費。隨著政策推動汽車、家電行業基本面逆轉,相關行業成為牛市主線之一。
2008-2011年消費政策聚焦家電、汽車等耐用品消費。2008年下半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機爆發。我國在金融危機和緊縮政策滯後效應的影響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生產和出口“斷崖式”下跌,工業增加值當月同比從08/03的17.8%降至08/11的5.4%,出口金額當月同比在08/11轉負(為-2.9%),國內實際GDP當季同比從08Q1的11.5%大幅下滑至08Q4的7.1%。為應對經濟下行壓力,逆週期政策開始發力,08年9月央行降息降準標誌著貨幣政策轉向寬鬆,11月國常會進一步提出四萬億基建投資計劃以刺激總需求。政策除了聚焦投資、基建之外,消費也是重要著力點,2009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積極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增強內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消費政策除了增加居民收入外,還對汽車、家電等耐用品消費提供補貼。一方面,政策多措並舉提高居民收入。具體包括:08年11月國常會提出提高糧食收購價、提高各類補貼等方式增加農村居民收入;09年開始推動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實行崗位績效工資制度;此外,還透過提高醫保、養老保障,補貼特定人員等方式為居民增收。另一方面,這一時期消費政策還直接透過財政補貼促進汽車、家電等耐用消費品消費。09-12年間,我國透過多輪財稅補貼,對家電、汽車下鄉和以舊換新進行支援,例如07年開始的家電下鄉補貼政策一直延續到了12年底。
補貼政策促進汽車家電消費,推動整體社零消費復甦。為減輕農村居民稅負,我國於05年停止農業稅徵收,06年廢止屠宰稅和農業特產稅。農業稅制改革為全國農民每年減輕負擔約1250億元,人均減負約140元,促進了農村居民收入提升,08年之後農村居民名義收入增速基本都高於城鎮居民,這為農村居民消費潛力釋放奠定了基礎。農村居民收入提升,疊加家電和汽車下鄉政策的推進,明顯拉動了農村消費需求。07-12年財政為家電下鄉累計投入補貼765億元,家電下鄉產品累計銷售2.75億臺,實現銷售額6598億元。另外,同時期實施的汽車、家電以舊換新政策同樣推動了消費升級和資源迴圈利用。當時我國汽車、家電消費快速增長,拉動了整體消費的恢復。09-11年汽車類消費當月同比增速均值為26.7%、家電類為20.4%,均高於整體社零均值的17%。
受益於政策的汽車、家電基本面和股價均大幅上行。從企業盈利來看,在政策刺激下,汽車、家電等消費行業盈利改善幅度更大,家電ROE(TTM,整體法,下同)從09Q1的6.6%上升到10Q4的18.1%,汽車從4.3%上升到21.5%,同期全部A股ROE從10.3%上升到16.0%。從股市表現上看,09-10年中汽車、家電行業相較滬深300有明顯的超額收益。其中,09年下半年家電、汽車累計漲幅居申萬一級行業前二,09/07-09/12期間汽車累計漲幅/區間最大漲幅為57%/66%,家電為52%/59%,同期滬深300為13%/36%。
3. 18-21年:政策分別支援資訊和家電汽車消費
18-21年汽車、家電等大宗消費是消費政策支援的重點,同時20-21年疫情擾動下政策也透過發放消費券的方式促進餐飲零售消費回暖。對應到股市上,居民消費升級大趨勢下食品飲料、家電龍頭均有良好表現,產業趨勢快速演進下新能源車消費與股價均快速上行。
18-19年消費刺激政策主要針對汽車、家電、消費電子、文旅等。在18Q2-19Q3經濟下行期間,我國實際GDP累計同比從6.9%降至6.0%,名義GDP累計同比從9.8%降至7.2%。為穩定經濟增長,我國出臺了系列消費相關刺激政策,2018年9月20日的《關於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進一步激發居民消費潛力的若干意見》提出構建更加成熟的消費細分市場,壯大消費新增長點。進入2019年,政策一是聚焦汽車、家電、消費電子產品領域,進一步鞏固產業升級勢頭,二是加力建設文化和旅遊消費設施,豐富文化和旅遊產品、服務供給來促進文旅消費。總體上,這輪消費刺激政策涉及行業包括汽車、家電、消費電子、文化和旅遊等。
消費升級趨勢在實體經濟和股市中均有反映。19年整體宏觀政策力度不強,消費政策對消費恢復的支援也較為間接,全年社零消費同比增速為8%,略低於18年的9%。不過消費領域仍然湧現出新亮點:2010年後我國經濟增長帶動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消費需求持續擴大,最終消費支出對GDP增長貢獻率上升到60%左右。
這一時期居民消費升級趨勢愈發明顯,一是體現為從商品消費轉向服務消費:19年居民消費支出中,教育文化娛樂、醫療保健支出均增長12.9%,明顯高於整體消費支出8.6%的增速;二是體現為從基礎消費轉向品質消費,消費品品牌化、龍頭化趨勢不斷強化,家電、食品飲料等行業龍頭ROE穩定在較高水平。對映到股市上,外資等機構投資者對於A股消費板塊中龍頭白馬的認可度持續提升,截至19年末,貴州茅臺、美的集團、格力電器、五糧液等消費龍頭均位於北上資金持倉前十中。全年來看,食品飲料(72.9%)、家電(57.0%)行業漲幅居前。
20-21年餐飲零售和汽車家電等大宗消費是政策支援重點。在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後,居民出行受到限制,部分經濟活動基本陷入停滯狀態,經濟增速快速回落,居民消費也快速下滑,為此我國出臺了大量政策來刺激消費。一方面,消費政策聚焦受影響較大的餐飲、零售等行業,透過發放消費券等政策實現供給端與需求端的共同恢復。例如,2020年中央和地方政府於累計發放消費券190多億元,根據《2020年中國消費券發放情況及影響因素淺析(曹泉偉)》,各省市發放的消費券中餐飲類佔比為85%、零售類為72%、文旅類為40%。另一方面,新能源車、綠色家電等大宗消費也是政策支援的重點。20年3月發改委印發《關於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法規政策體系的意見》,要求壯大新能源車、節能家電等綠色消費,鼓勵地方政府對相關消費給予支援。
儘管有消費券等政策的加持,但在新冠疫情的持續擾動下,餐飲零售消費仍未修復至疫情前(2019年以前,下同)水平,20年年底時商品零售消費增速恢復至5%左右,較疫情前8%的中樞仍有差距;而餐飲消費受疫情影響更加嚴重,20年末餐飲消費當月同比增速才轉正,明顯低於疫情前9%的增速中樞。不過當時城鎮居民收入受到疫情的影響較小,而農村居民特別是外出務工者收入受衝擊較大,20Q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5.4%,高於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月均收入增速3.3%。因此可選消費品中高階白酒等表現亮眼。另外,隨著新能源車、智慧家電的技術發展逐步成熟,疊加政策對於這些耐用消費品的支援,上述領域步入了滲透率快速提升的高速成長期。以新能源車為例,20年以來新能源車銷售快速放量,20、21年新能源車銷量分別達136.7萬輛、352萬輛,增速分別為13.4%、157.5%。
從股市表現上看,20/03-21/02期間食品飲料(期間漲幅為124%,下同)、美容護理(89%)漲幅較大,同時新能源車產業快速發展催化下電新(105%)漲幅也很明顯。另外,雖然社會服務業在疫情中受到較大沖擊,仍未恢復到正常水平,但受益於海南實施免稅政策,免稅概念催化下社服(184%)領漲。
4. 25年有哪些促消費政策可以期待?
24年四季度國內經濟在一系列增量政策的驅動下有所回升。不過經濟中仍存在部分薄弱環節,尤其是消費修復仍然偏慢,居民消費信心和消費意願有待進一步提升,24年社零增速為3.5%,較疫情前7-8%的水平還有較大差距。25年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增加的背景下,擴大內需、尤其是提振居民消費,是應對當前經濟下行壓力、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提振消費位列25年經濟工作之首,“兩新”政策將加力擴圍。9/24以來宏觀政策基調已明顯轉向,24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5年財政政策要“持續用力、更加給力”。我國財政政策或進一步加碼,中央財政的舉債空間和赤字提升空間或將開啟,用於適度發力穩增長。關於透過財政擴內需的方向,或從以往的“投資”主導向 “消費”領域邊際傾斜。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會議將提振消費提升至首要位置,甚至優先於科技創新,未來相關支援力度有望進一步加大,並且明確提出要“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我們認為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將在25年擴圍。方向方面,以舊換新的品類將拓展。1月8日發改委、財政部發布了《關於2025年加力擴圍實施大規模裝置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的通知》,將微波爐、淨水器、洗碗機、電飯煲等4類家電產品納入補貼範圍,並對個人消費者購買手機等消費電子產品給予補貼。規模方面,根據海通宏觀的預測,如果25年消費品“以舊換新”補貼延續1500億元,對社零增速的拉動或在0.45-0.6個百分點。如果補貼規模擴大到3000億元,對社零增速的拉動或在0.9-1.2個百分點。
政策加力穩樓市,或有助於居民消費信心的修復。我國居民資產配置結構明顯偏向房產,根據社科院的統計,房產在我國居民資產中的配置比例一直穩定在60%附近。而自21年以來我國地產市場處在持續的調整中,房價持續下跌導致居民資產縮水,進而對消費意願和信心形成抑制。自24/9/24以來地產政策頻出,24年9月政治局會議中已提出要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穩住樓市股市”。隨著地產需求與供給端政策組合拳落地,當前地產的基本面資料已出現積極的訊號:
一是24/11以來商品房銷售重回正增長,24/12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當月同比增速為0.4%,銷售額同比增速為2.8%;二是一線城市二手房價格轉漲,24/12一線城市二手房價格環比上漲0.3%,延續24/10以來的環比上漲趨勢,二、三線城市的二手房價格環比跌幅也有所收窄;三是最新高頻資料顯示地產基本面的改善趨勢仍在延續中,從量看,截至25/01/12,30大中城市中一線、二線、三線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積當週同比增速(4周平均)分別為51%、10%、19%,從價格看,各線城市二手房掛牌價格當週環比(4周平均)跌幅持續收窄,均為-0.1%。往後看,若25年財政加力推動地產加速收儲,推動地產基本面及房價止跌回穩,居民消費信心也有望得到提振。
此外,促進居民增收減支,或也是消費政策的重點方向。24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還提出“促進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推動中低收入群體增收減負”。1月17日國常會研究促進就業有關政策措施,要求加大對重點群體的就業扶持。我們認為後續政策或更加重視將促消費和惠民生相結合,促進中低收入群體增收,促進消費修復。另外,1998-2001年期間多次提高機關行政人員工資標準,對於促進居民消費增長也有重要作用。我們認為若能適當提高基層機關事業單位的工資收入、完善居民社保體系建設,同樣有助於推動居民消費增長。
版權宣告: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絡。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絡我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