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振消費今年怎麼做?

2025.03.06
本文字數:2880,閱讀時長大約5分鐘
作者 | 第一財經 繆琦
在全球貿易摩擦風險加劇的背景下,以提振消費為重點全方位擴大內需的方向越來越明確,也越來越重要。
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的基礎上,3月5日的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強調了這一點,並將其放在了“2025年政府工作任務”的首位。
消費重要性再提升
國務院總理李強5日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促進消費和投資更好結合,加快補上內需特別是消費短板,使內需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和穩定錨。和2024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相比,擴內需、提振消費的重要性再度明顯提升。
財信金控首席經濟學家伍超明認為,面對外部特朗普政府的關稅威脅、國內經濟“供強需弱”的困境以及新舊動能轉換的陣痛,提振消費成為當下暢通經濟迴圈、穩定經濟執行的關鍵一招和破局之策。
他提出,從短期看,面對特朗普關稅2.0威脅,外需下行壓力加大,亟須內需發力對沖,預計內需要對沖1個百分點左右的GDP增長缺口。而在內需中,投資回升面臨房地產仍處於深度調整期的制約,穩增長更多依靠消費拉動。從中長期看,外部環境更加複雜,同時國內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增長方式亟須由投資、出口驅動向創新、消費驅動轉變。
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首席宏觀分析師劉祥東也表示,擴大內需是關鍵的戰略舉措,提振消費是重中之重。
“政策是有連續性的。”華東師範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告訴第一財經,這兩年的總體方向是擴內需。面對今年美國不斷升級的關稅壁壘,我們也有必要降低對外的依存度,把更大的重心放在國內大市場。
安永大中華區零售與消費品行業主管合夥人鄭銘駒分析稱,“全方位擴大內需”要求從消費、投資、政策協同等多維度發力,尤其注重供需兩端的高效匹配,這體現出政策層對擴大內需的系統性升級。當前,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連續多年在三駕馬車中位列第一,但這不意味投資作用弱化。消費是最終需求,投資則透過最佳化供給進一步啟用消費創新、釋放消費潛力。
順應消費升級以服務為重
根據政府工作報告,今年大力提振消費,全方位擴大內需,要發力的方面比以往都要多,也將更加聚焦和落地。和此前力促大宗商品消費不同,今年的重中之重將是服務消費。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我國將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制定提升消費能力、增加優質供給、改善消費環境專項措施,釋放多樣化、差異化消費潛力,推動消費提質升級。同時,從放寬准入、減少限制、最佳化監管等方面入手,擴大健康、養老、托幼、家政等多元化服務供給。創新和豐富消費場景,加快數字、綠色、智慧等新型消費發展。落實和最佳化休假制度,釋放文化、旅遊、體育等消費潛力。完善免稅店政策,推動擴大入境消費。深化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健全縣域商業體系。完善全口徑消費統計制度。強化消費者權益保護,營造安全放心消費環境。
官方資料顯示,2024年我國居民人均服務性消費支出13016元,比2023年增長7.4%。
劉祥東認為,消費結構正在從傳統物質需求向高品質、個性化、服務型消費轉變,消費升級趨勢明顯。然而,我國當前的消費結構卻並不平衡,服務消費復甦相對滯後,這歸結於部分服務領域的供給能力不足,難以滿足消費者日益升級的個性化需求。另外,在經濟不確定性加大的背景下,服務消費的需求彈性也比較大。城鄉服務消費發展的不均衡,也進一步制約了整體消費市場的發展。
面對當前的消費重心從商品消費向服務消費加速轉變的趨勢,曾剛表示,我國的消費政策也在越來越強調對於服務消費的引導。一方面,政策旨在滿足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需求,把內需市場做得更加規範,並提高服務供給的豐富度。這需要給市場提供更大的容錯和創新空間。另一方面,也試圖把更多的國外消費轉變為國內消費,增強入境消費。這是在我國不斷擴大單方面免籤國家範圍基礎之上,今年提出完善免稅店政策的動因。
截至目前,中國已與26國簽署全面互免簽證協定,對38國單方面免籤,並允許54國人員享受240小時過境免籤。過境免籤外國人可透過60個口岸入出境,10天的免籤停留時間也為深度消費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國家統計局的資料顯示,去年全年,入境遊客13190萬人次,增長60.8%;入境遊客總花費942億美元,增長77.8%。透過免簽入境外國人2012萬人次,增長112.3%。
一名長期在商務領域工作的專業人士對第一財經表示,當前的消費整體可能優於資料所顯示的。國際遊客消費以及服務類消費並沒有體現在目前的官方統計中。隨著經濟的發展,服務消費增長快於商品消費是必然趨勢。因此,更新消費統計方式,完善全口徑消費統計制度,才能更有效地制定提振消費的措施。
提振消費的根源仍是收入
豐富和最佳化供給消費場景等舉措,必然會對消費有所促進。但其深層根源仍是消費信心和收入。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繼續強調,要多渠道促進居民增收,推動中低收入群體增收減負,完善勞動者工資正常增長機制。
曾剛認為,這是老生常談的問題,消費信心和就業情況以及收入直接相關,要讓消費者敢大膽地消費,還是需要從居民收入以及整體經濟復甦去發力。
劉祥東提出,儘管就業市場有所改善,但居民收入增長依然較為緩慢。收入增長放緩直接影響了居民的消費能力,尤其是中低收入群體的消費意願受到抑制。同時,在經濟不確定性加大的背景下,居民的儲蓄傾向仍然較高。央行資料顯示,2025年1月人民幣存款餘額同比增長5.8%,其中住戶存款增加了5.52萬億元。不斷上升的儲蓄額一定程度反映了消費者對未來收入和支出的謹慎預期,從而抑制了短期的消費意願。
在鄭銘駒看來,居民收入增速放緩制約了消費信心。2025年消費市場或呈現“結構性回暖”,文旅、健康、教育等服務領域潛力持續釋放,數字技術將重塑消費體驗,但市場整體增速可能受制於就業與收入預期。為此,核心應建立“增收—減負—保障”三位一體機制。其中,增收端,透過稅收政策等促進就業保障,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佔比;減負端,最佳化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保障端,加快完善住房、教育、養老、醫療等民生服務,減少居民預防性儲蓄,釋放邊際消費意願。
同時,在商品消費領域,大宗商品仍是重點。政府工作報告明確,今年將安排超長期特別國債3000億元支援消費品以舊換新。這一資金規模是去年的兩倍,今年以舊換新政策的實施時間也約為去年的兩倍。
資料顯示,截至2月19日24時,全國汽車報廢更新16.9萬輛,超397萬名消費者購買12大類家電以舊換新產品超487萬臺,超2671萬名消費者申請手機、平板、智慧手錶(手環)3類數碼產品購新補貼,電動腳踏車以舊換新64.7萬臺。同時,因以舊換新政策帶動,相關行業保持較快增長勢頭,今年以來,全國報廢汽車回收量同比增長約35%,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量同比增速超20%。
根據伍超明預計,2025年我國消費將溫和回升。一方面,綜合日本經驗和國內本輪提振消費的政策路徑,國內消費或已具備小幅企穩反彈的基礎。另一方面,預計2025年名義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約增長5%~6%,假定居民邊際消費傾向存在悲觀、基準、樂觀三種恢復情景,可測算出基準情景下2025年居民消費支出約增長5%~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約增長4%~5%。
微信編輯 | 七三
推薦閱讀

超越DeepSeek!騰訊元寶登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