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灝:怎樣讓老百姓願意消費?

作者:洪灝 
思睿集團首席經濟學家
來源:此文為第一財經一財號2024“年度財經思想者”盛典上年度財經思想者演說原稿
全文2091字,預計閱讀需4分鐘。
大家好,我是洪灝。
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討一個貫穿中國經濟過去、現在與未來的重要主題——中國消費。從儲蓄、投資、出口和外貿盈餘等宏觀視角出發,我們將分析中國消費的現狀、成因及未來發展的方向。我會嘗試提供一些與眾不同的見解,期待與大家交流。
首先聊聊中國消費的現狀,本質是高儲蓄率與低消費率的矛盾。
首先,讓我們從資料入手。根據世界銀行的資料,中國的家庭儲蓄率長期保持在35%左右,遠高於美國的5%-7%和歐盟的10%-15%。與此同時,消費佔GDP的比重在過去十年雖然有所上升,但2023年仍不到40%,遠低於美國(68%)和全球平均水平(60%)。這說明中國經濟依然是一個投資和出口主導的增長模式,而非內需驅動型經濟。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居民的消費並非全面低迷,而是結構性失衡。2023年,中國奢侈品消費佔全球的份額超過50%,但在基本消費品和服務領域,消費力卻顯得疲軟。這種“消費兩極化”反映了收入分配的不平衡和消費環境的不確定性。
低消費率不僅僅是因為收入增長放緩或儲蓄偏好高,而是一個更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消費信心不足。這種信心不足源於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不穩定的社會預期:從住房到養老,從教育到醫療,民眾對未來開支的預期增強了儲蓄動機。
第二收入增速放緩:儘管中國經濟體量巨大,但人均收入增長近幾年顯著放緩,尤其是中低收入群體的消費能力受到抑制。
第三是資產收益率下降:房地產等傳統投資領域回報率下降,家庭財富效應減弱,削弱了消費意願。
那麼中國消費現狀的成因是什麼呢?就是經濟模式與社會文化的雙重作用。我會從兩個方面闡釋:
首先我們來看高儲蓄率的經濟邏輯。
中國的高儲蓄率與經濟發展模式密切相關。在過去40年,中國的經濟增速主要依靠高投資和高出口驅動。高儲蓄為政府和企業提供了充足的資本,以支援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和製造業擴張。然而,這種模式的副作用是,居民部門的消費能力長期受到壓制。
從資料來看,中國的投資佔GDP比重長期維持在40%以上,而發達國家普遍在20%-25%。這意味著資源更多地流向了資本密集型領域,而非服務業或消費品行業。
再一個是文化與政策的影響。
中國社會的儲蓄習慣可以追溯到農業社會時期的“未雨綢繆”思維,而改革開放以來的市場化改革雖然釋放了消費潛力,但也讓個人承擔了更多的養老、教育和醫療成本,進一步強化了儲蓄需求。
更重要的是,政策層面長期強調“先積累、後分配”的發展理念,政府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相對滯後,導致居民缺乏消費的底氣。這種經濟和文化的雙重作用,塑造了當前消費不足的局面。
梳理過現狀和原因,最後我們來聊聊未來發展方向,如何重構中國的消費潛力?
要激發中國的消費潛力,僅靠短期刺激政策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需要從根本上解決收入分配、社會保障和消費環境的問題。我有以下四點建議:
首先調整收入分配:擴大中等收入群體。
中等收入群體是消費的中堅力量。根據麥肯錫的研究,中國的中等收入群體已達到約4億人,但在總人口中佔比依然偏低,尤其是農村和三四線城市的收入水平遠低於城市居民。如果能夠透過稅收改革、產業升級和區域經濟平衡發展,進一步縮小收入差距,將極大提升整體消費能力。
其次是強化社會保障:降低儲蓄動機。
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是激發消費信心的關鍵。比如,完善醫療保險、加快養老金體系改革、推進教育公平等措施,可以讓居民不再過度擔心未來的不確定性,從而願意將更多儲蓄轉化為消費。
第三是最佳化消費結構:從“奢侈”到“多元”。
未來,中國的消費結構需要更加多元化。引導民眾從過去重視奢侈品消費轉向注重健康、教育、文化等服務消費領域。同時,政府可以透過稅收優惠、產業補貼等政策,支援新能源汽車、綠色家居等新興消費領域的增長。
最後要構建消費新生態:數字化與全球化結合。
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數字經濟,電商和移動支付為消費增長提供了強大助力。未來,透過數字化技術進一步提升消費體驗、推動內外貿融合,將成為重要趨勢。例如,透過跨境電商平臺,將中國的消費需求與全球優質供給對接,實現消費升級與外貿轉型的雙贏。
消費是“隱形生產力”。
消費不僅僅是經濟增長的結果,更是驅動經濟轉型的重要引擎。從需求端看,消費能夠引導產業結構最佳化;從供給端看,消費倒逼企業創新。未來,中國需要重新定義消費的角色,不僅僅將其視為短期刺激工具,而是作為長期發展的核心動力。
從而從消費大國到消費強國。
總的來說,中國的消費現狀是“潛力巨大但未被充分激發”。高儲蓄、低消費是歷史和結構因素的產物,但它並非不可改變。未來,隨著收入分配改善、社會保障加強、消費環境最佳化,中國完全有能力從“消費大國”向“消費強國”邁進。
中國的消費不是一個簡單的經濟現象,而是折射了社會信心、收入分配和國家治理的全貌。讓我們共同努力,為中國的消費注入更多動力,為經濟注入更多活力!
謝謝大家!
(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演講時間:2024年12月)
為了防止讀者朋友們走丟,
請大家關注我們的矩陣號“經濟生活雜談”
經濟學人小助手為好友,
加入微信群,建立更深度的閱讀連線。
▼ 經濟學人小助手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