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蝸牛
來源:蝸步千里(ID:SnailJourney)
李錄被芒格稱讚為中國的巴菲特,是離巴菲特和芒格最近的中國投資者,是芒格家族資產的管理人,在芒格在世時每週和芒格至少吃一次晚飯。其公開演講很少,但他每次的演講都被投資者反覆研讀。
李錄在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的演講中,分享了自己剛入行時開始建立能力圈的方法。對我很有觸動,也分享給大家。
第一步:學習價值投資理論
價值投資理論最重要的四個點是:股票就是所有權、市場先生、安全邊際、能力圈。
前三點是價值投資鼻祖格雷厄姆結合畢生經驗總結出的,最後一個能力圈是格雷厄姆的學生——股神巴菲特進行的補充。因此,學習價值投資理論,最好就是閱讀經典,如格雷厄姆的《聰明的投資者》、巴菲特的《巴菲特之道》、芒格的《窮查理寶典》。
評論:李錄當年初入價值投資殿堂就是誤打誤撞聽了巴菲特的講座,對巴菲特投資的理念和道理很認可,覺得是賺錢的可靠方法、可以做。於是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圖書館找資料、研究巴菲特,越研究越覺得有譜、可以做,對他的投資理論、實踐、寫給股東的信都能理解、都可以接受。
第二步:安全邊際分析
投資主要是預測未來,而未來不可預測,只能分析不同情況發生的機率,所以要有足夠的安全邊際來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
透過安全邊際分析,買入一個具有很大安全邊際的公司的股票,儘量降低自己虧損的機率。採用格雷厄姆“撿菸蒂”的方法,即市值低於淨資產,PB<1。
剛開始的時候,安全邊際這部分懂了就可以,其他的不同暫時不重要。因為安全邊際起碼可以保證你虧錢的機率很低,而投資中最重要的原則就是不虧錢。
評論:李錄研究完巴菲特的理論後,其實對於生意基本不怎麼了解,但是數學還可以。於是就在思考怎麼樣才能找到有安全邊際、很便宜的公司。於是就在圖書館看ValueLine雜誌,由於當時李錄對PE、PB都不太瞭解,所以只關注資產負債表中的淨資產有多少。所以李錄最先看上的幾個公司他也不知道是幹嘛的,反正就是不虧錢,因為賬面上不是現金、房地產或股票,市值就是淨資產的一半。
第三步:建立股權思維
股權思維就是把這個公司當作自己的,自己擁有所有權,而不是一個旁觀者。建立股權思維有兩種方式:
實際買入法:這是李錄最初入行採用的方法。當他買入這個股票後,從心理上很自然的就感覺這家公司就是自己的了,這種感覺很奇妙,他說這是一個心理學現象,買入前和買入後的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
情景假設法:這是李錄在要求他公司的研究員在分析公司時的方法。假設有一個uncle去世贈予你一筆大財產(公司),但你不懂這個公司是怎麼運營的,你要去開董事會,你要像這樣思考投資公司。
評論:李錄買入了股票之後,發現自己對買入後的公司興趣大增。跟以前理論的時候興趣完全不一樣,好像真的是自己的一樣。如果自己只是在學習,而不去做這個事,總覺得這個好像跟我沒關係啊,學的不太深。股票就是所有權是一個心理學概念,光理論上的紙上談兵真的沒用,只有買完了才體驗到。我們很多人都是忽略了自己是否建立了股權思維。
第四步:深入研究公司
一旦建立了股權思維,把公司當成自己的,就會對司、對生意的興趣大增。一旦以所有者的角度看生意,那種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學習的動力也完全不一樣,自然而然地促進了對公司的各方面的深入研究。
剛開始可以選擇小的、在自己周邊的公司,因為大的公司比較複雜不容易研究清楚。進去的時候是因為有安全邊際,進去之後就對生意有興趣了。在研究的時候,要有調查記者那種好奇心和求知慾,要了解公司的方方面面。
在這個過程中,知識是慢慢積累的,對待知識的誠實很重要,因為普通人很難做到客觀、理性,願意相信對我們有利的事情。慢慢的就發現,我們對一些事情就越來越有把握。
評論:李錄在購買完公司後,就覺得那公司真的是自己的一樣,對公司的生意一下子特別感興趣。經常沒事兒就去公司那裡溜達,去檢視“咱們家自己的公司”在做什麼,跟公司相關的人員聊一聊,跟門口安保聊也沒問題,慢慢的對生意就越來越瞭解了。
版權宣告: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絡。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絡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