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奴隸社會的第 3867 篇文章


題圖:來自網路
作者:VIVI,8 歲女孩的媽媽,努力在與孩子的對話中尋找自己。本文來自:VIVI的麥克風(ID:xxdzcmm)。
有多少人跟我一樣,日常生活中,總有一些溝通讓自己感覺很不舒服,但表面上看起來對方一點都不強勢,甚至還表現得姿態很低。
每每遇到這樣的場景,內心總是有一股無名火,不發覺得憋屈,可是對方表現得似乎沒有什麼不妥,發火顯得自己沒涵養,只能像吞下蒼蠅一樣,噁心自己。
以前每次遇到這種情況,無論情緒是否爆發,我都會陷入自責與自我懷疑——是不是自己又太敏感了?是不是自己又沒有控制好情緒?
但是最近我發現,這些看似姿態低的溝通中,實際上並沒有想象得那麼友好,自己之所以不斷陷入表面不佔理,內心覺得吃虧的狀態,不是因為對方厲害,而是自己毫無知覺地落入了溝通陷阱。
“我又沒有”、“我不就是”
幾周前,我帶孩子出門,路上遇到了這樣的場景。
一個媽媽帶了兩個孩子在湖邊的遊樂場玩,兩個孩子一起盪鞦韆,開始的時候,一個坐著蕩,另一個站著蕩。

▲ Photo by Markus Spiske on Unsplash
坐著蕩的小朋友想嘗試站起來,但過了一會她很快就坐下了。然後她對站著蕩的小朋友說,我們都坐下來蕩吧。對方說,我想站著。
坐著的小朋友接著說,可是你這樣很危險,如果摔下來會很嚴重。
守在旁邊的那位媽媽就說,沒關係的,你們兩個都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不需要和對方一樣呀。
話音剛落,坐著的小朋友非常生氣地說,我知道!我又沒有逼他!
說實話,當時在旁邊帶娃的我,看著也是莫名其妙。
帶娃的女士並沒有指責娃,相反是在鼓勵孩子聽從自己的想法,堅定地做自己,怎麼就惹來這麼一頓氣呢?
這個場景給我的印象過於深刻,以至於後來很多天還時常在我腦海裡晃悠。
有一天,我又想起小女孩那句話,我又沒有逼他!這句話到底來源於哪呢?因為自始至終,沒有任何人說過他逼迫對方。
多次尋味,我感覺小朋友的情緒中,似乎藏著一種被揭穿的惱羞成怒。
這也讓我想起來,自己以前也有過類似的對話經歷。
我和某個朋友爭論問題,正說著,對方突然扔過來一句,我又沒說你錯了。
當時我立刻就有點懵了,我內心隱隱覺得有什麼不對勁,但也說不出來是怎麼回事。之後的爭論,就摻雜著“你是不是在指責人”這樣的內容,最後不了了之。
我呢,因為一直以來總是懷疑自己是不是對於“對錯”過於敏感,所以當時被扔過來這句話時,本能地懷疑是不是自己又多疑了,陷入了自己 PUA,主動削減火力,完全沒想是不是這樣的溝通有問題。
但這次作為一個旁觀者,我看到了“我又沒有”背後,其實並不是因為被誤解的憤怒和委屈,反而是夾雜著甩鍋和攻擊。

▲ Photo by Hamilton Zeng on Unsplash
類似這樣的句式還有一個,那就是“我不就是”。
以前我跟楊先生溝透過程中,“我不就是”就像一點就著的導火索,或者火上澆油的那桶油,只要碰著,場面一定會變得更加激烈。
交代給他的事情很久沒弄好,我忍不住說他幾句,本來氣已經快消了,他說,我不就是忘了嗎。
我們家的車副駕駛坐了別的女同事,我表示拒絕,說他,他說,不就是坐一下副駕駛嗎。(那是許多年前了,已經調教好了,哈哈哈)
每一次聽這樣的話,我都一下子變得更加憤怒,吵架也由本身的事情之爭變成了觀點之爭,甚至會越扯越遠,最後都忘了為什麼吵。
以前我雖然對這兩句話非常反感,但更多地是在懷疑是自己太敏感了,對方也許沒什麼更多的含義。
但最近作為旁觀者的那次經歷,讓我發現事實可能並非如此。

為什麼會這樣說?
如果有過類似的經歷,仔細回憶就會發現,這樣的溝通模式,每一次的結果都是越吵越激烈,但根本解決不了問題。
因為像“我不就是”“我又沒有”這樣的表達,是迴避問題、轉移話題的高手。
“我不就是”會淡化爭論的焦點,把本來清晰的關於某件事的爭論,變成模糊的,一件事是否重要的爭執,但重不重要是想法,不是事實,它沒有絕對的對錯,也就不可能爭論出結果。
“我又沒有”會轉移溝通的重點,把本來討論的問題,變成對方是否有某種感受,“你覺得我在逼他”,“你覺得我在指責你”,“是你敏感多疑”。和觀點相比,感受更加沒辦法討論,被人強加的感受更是如此。
一旦開啟這樣的模式,溝通大機率以失敗告終,因為以這樣的方式說話的人,本身就沒有好好溝通的能力。
這樣的表達,表面看起來把自己的姿態放得很低,言語中包含著無辜,但實際上內含很強的防禦和攻擊。
不能接受自己犯錯,不願意面對現實的問題,也不想要面對自己對他人造成的影響,於是在遲到的時候說,又沒有遲到很長時間,何必這麼在意呢?
不願意承認自己的感受或動機,於是選擇歸因他人,將自己的憤怒投射到對方身上說,我又沒有生氣,是你太敏感了。
不想面對核心問題,不敢面對衝突,想要回避深層次的問題解決,於是說,我又沒有不理你,只是最近忙。
這也是為什麼當遇到這樣的溝通,總是會莫名火大,又不知道該如何發力。
因為內含的攻擊就是要讓你憤怒,而轉移的重點就是會讓人離具體的問題越來越遠,讓溝通失去探討的著力點。

像遠離垃圾人一樣遠離無邏輯之爭
寫到這,感覺接下來要解決的問題就是遇到這樣的情況怎麼辦。
以前,每次經歷過這樣的爭執之後,我都對自己的表現不滿意,覺得沒有發揮好,錯過了“贏”的節點。
但現在我發現,陷入這樣的溝通毫無意義,因為對方的目標從來不是瞭解和解決彼此之間的差異和問題,只是毫無意識地向外拋自己的焦慮和恐懼而已。
在這樣的溝通中,沒有什麼好或不好的方法,唯一的好方法就是讓自己保持清醒,不陷入其中浪費時間。
我們需要知道,當一個人開始用這樣的方式溝通時,就已經把問題轉移了,繼續下去只會越扯越遠,說得再多,也只是浪費口舌,沒任何用處。
當然,我們也不能一錘定終生,一聽到這些詞就徹底放棄。我們可以嘗試把話題拉回到本來的問題上,但如果嘗試無果,就需要清醒地知道,對方當下並不具備溝通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於自己來說,最明智的選擇是抽離。
如果長期的觀察發現,一個人就習慣這樣的溝通模式,沒有任何反思和改變,那對於自己來說,最好的應對方式就是認清形勢,少跟這樣的人溝通問題,必要時,把聽到的話當排氣。
也許有人覺得,這樣的做法是不是略顯懦弱,有種吵不過當縮頭烏龜的感覺。
可是我覺得,把注意力放在別人身上的人才會關注輸贏,如果我們把視線迴歸到自己身上,其實只有對自己有益的事情,才叫“贏”。
遠離消耗自己的人和事,對自己來說,就是好事;不為毫無意義的事情浪費自己的精力,對自己來說,就是贏。
– THE END –
推薦閱讀

你這算什麼,我們小時候還捱打呢……

溝通得體者得天下

甘願做,歡喜受
各位讀者朋友,一起在文末留言你的想法/故事吧!也歡迎點分享,給需要的朋友們呀。投稿或者商業合作的朋友,請郵件聯絡([email protected])。
記得點一下在看和星標哦,期待每個清晨和“不端不裝,有趣有夢”的你相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