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孔月昕
編輯|馬吉英
“創業後,我就像《植物大戰殭屍》裡的向日葵,輕鬆達成‘全年無休’成就。”欒洋自我調侃道。
大學畢業後,欒洋入職肯德基做管理組長。工作沒多久,店鋪被轉讓,員工陸續離職。無奈之下,欒洋和女朋友決定去浙江義烏找機會。但在義烏,欒洋並沒有在電商領域“大施拳腳”,回鄉休整之後,他反倒發現了線上銷售東北蔬菜的商機。
2016年,欒洋和女朋友開始創業,開了一家專賣東北黑土地本地蔬果的網店。2021年,欒洋的電商銷售規模做到了年銷百萬。2022年,他和鎮政府開始籌備合作本地特產深加工,並於2023年開始建設酸菜加工廠,2024年底工廠正式落成。
欒洋的家鄉綏濱縣隸屬於黑龍江省鶴崗市,最北部與俄羅斯隔江相望,全縣的常住人口僅有十幾萬,全縣加起來做電商的人只有個位數。

欒洋 攝影:孔月昕
創業之前,欒洋是一個特別內向的人,創業後,他經常需要出席各種活動,甚至還被安排過給幾百位農戶講課培訓。“我當時都蒙了,只能硬著頭皮上,去看各路大佬的演講,自己研究學習。”
從做電商到做工廠,他走的每一步都不在計劃內。“人生就是這樣不斷變化,你接受挑戰就好了。”欒洋說。
以下為欒洋口述:

從義烏返鄉,開始創業
2016年,我入職的肯德基被轉手換了店長,我因此離職了。彼時電商還非常火爆,我跟女朋友去了浙江義烏,準備開一家網店賣一些當地的小商品。
一段時間後,我們發現很難繼續做下去。首先受限於資金不足,我們租了一個類似於民宿的辦公室,整棟樓只有一根網線,那時一根網線根本幹不起來電商;其次,我們當時想賣包裝好的禮品,但是這需要辦特殊經營產品證。當時在義烏,沒有實體店是無法辦理相關證件的。無奈之下,我們只能放棄在義烏乾電商的想法。
家裡人聽說之後,就讓我們回家考公,“找個班上”。我還是想再折騰一下,在家待了一段時間後,我發現家裡的農產品數量很多,質量也很好。當時一線城市的一部分人,已經有了要吃綠色產品的想法。我上網研究了一下,東北菜的搜尋銷售趨勢也很好,於是我們就決定留在家鄉,創業賣菜。
在相關部門的支援下,我們很快就註冊了營業執照,有了免費的辦公地點,開始試經營。
做電商,最重要的就是貨源和物流。首先要保證產品必須是黑土地本地自產,由於我們的初始資金並不多,最開始的進貨渠道就是去早市向農戶收菜。我們每天凌晨三四點去市場,買回來之後再打包賣出去。

產品裝車發貨。來源:受訪者
因為我們也是剛開始嘗試賣菜,哪些菜能郵寄、哪些不能賣,都要自己一個個試過才可以。現在我們的產品SKU比較穩定了——在夏季主要上架當季的一些葉菜,以及豆角、茄子、黃瓜、辣椒、西紅柿等,最近幾年西紅柿賣得最好。單個產品在30元上下,最貴的產品是50多元。
我們一邊賣貨,一邊也在做各種包裝實驗,比如紙箱、保溫箱,是否要放冰袋,一旦操作錯,有的產品到地方就會爛了。因為顧客很少會告訴我們壞的原因,而且他們也不一定知道,所以我們只能靠自己不斷摸索。由於只有夏季幾個月有貨,整個過程進展了兩年多時間。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當時賣野菜,如婆婆丁(蒲公英)。一開始對外發貨,大部分都沒問題,但有一個部位總是爛。我們研究了一段時間發現,原來是冰袋凍的。把冰袋等問題逐一解決後,我們的訂單也不斷最佳化,現在我們可以年年發各種野菜了。
一開始為了保險,我們都是發順豐,但是運費太貴了,後來嘗試著發了一些普通快遞,發現蔬菜寄到了依然新鮮,所以我們現在跟中通快遞保持長期合作。但是因為我們這的地理位置,快遞單價只能做到3.8元/3公斤。
無論是店鋪還是粉絲群,我們都很少做(運營)。顧客吃完我們這個產品,第二年很早就會主動來問我們什麼時候上新。菜品次年一上線後,我們的老顧客自然而然地就會來挑選採購、給好評。
雖然大部分顧客都很省心,但是各種“神奇”的客戶也不少,真的讓我見識了千人千面。今年過年前一段時間,有個發往遼寧的單子,快遞一般是上午發走,有顧客第二天就來問我,怎麼還沒到遼寧?我回復說:我們是昨天發的快遞,需要再等等。他說:“昨天發,今天還到不了?我騎腳踏車都從黑龍江到遼寧了。”我特別無語,這腳踏車是安在火箭上了嗎?只能回覆他讓他再耐心等等。
我還遇到過那種“職業打假”的。到了冬天,我們一般會上架凍梨等冷凍的水果,但有客戶說我們的凍梨屬於加工產品,讓我們提供證件,否則我們屬於賣“三無”產品,一定要我給他退款。我沒理他,後來他就放棄了。

“被迫”種地,年銷百萬
創業之前,我們自己作為消費者,覺得早市的菜很多,但嘗試電商渠道售賣之後,我們發現貨源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多。
持續了一年後,隨著產品銷量的提升,我們僅靠收菜逐漸供應不上了。一種蔬菜如果今天收到了,明天可能就收不到,不僅如此,能收到的還會漲價。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賣“黃金勾”(豆角的一類品種),當年的市場單價一開始在4元左右,我們就天天收,到最後8元一斤都收不到,沒有利潤,我也不能再做了;而且市場上的黃金勾本來產量就非常低,我們收到的有限,第二年我就下線了這款產品。
對於我們當地來說,長期穩定地選出優質農產品挺困難的。因為早市上的小農戶都是家裡的小菜園種幾棵菜,吃不完再拿到早市上來賣,菜的品質參差不齊,沒有種菜大戶的好,質量太差我們自然不能要。
2018年至2019年,我開始嘗試自己承包大棚種蔬菜,以保證貨源。當時我看的地很便宜,附近的農戶大部分年紀很大,也種不動地了,我就一口氣簽了3年,包了大約佔地5畝的5個蔬菜大棚。
但我和我愛人都不會種地,最後只能讓家裡人試著種菜。我們簡單試種了點蔬菜之後,發現這種方式可行,第二年周邊的農戶聽說之後,都主動來找我,我們就陸陸續續承包了下來。截至2024年,我們一共承包了22個大大小小的蔬菜大棚。
因為我不懂種地,就請了專門的技術員幫我們解決種植技術問題,每年夏天還會臨時僱傭附近的農戶,大概20至30人,才能把大棚運作起來,另外還需要20至30人來打包發貨。在此之前,我把種地這件事想得很簡單,覺得蔬菜種到地裡,它自己就會長,不用人管。等我真正承包大棚開始種地之後,才發現它根本離不開人。

秋收大白菜。來源:受訪者
比如種西紅柿,有人為了讓西紅柿儘快成熟,會點一種紅色的藥。為了保證種植健康食品,我們是不點藥的,讓它自然生長,這也有問題,一是果實長得慢;二是秧苗會很快分出枝杈,不剪掉分枝,果子就長不大。剪枝的活只能人工進行,無法機械化,比如我現在有7個大棚種植西紅柿,專門僱兩個人來剪枝,每天剪一個大棚,7天一輪,兩個人只能幹這個活,還特別累。
我們本地的人工費相對便宜,這種短工一般是10元/小時,一天8個小時就80元,單個基數雖然不高,但是加起來的成本就很多了,每年夏季一個月人工成本就有幾萬元。
2023年底,我發現實在忙不過來了,就問我愛人的姐姐姐夫,是否願意回來跟我一起創業。2024年初,他們決定回來,現在在幫我們管理大棚、種菜,我姐夫累得全身都貼滿了膏藥。
雖然累,但是結果還是可喜的。從2021年開始,我們就做到了年銷百萬元的規模。

發展深加工,目標是年盈利150萬元
在種菜上了規模之後,我們又發現沒有加工能力,盈利太少,沒有深加工產品掙得多。而且賣菜不僅利潤低,持續的時間也短。到了冬天,我只能賣點凍貨,這些都不是我自己產的,無論是價格還是產品沒有太大競爭力。我們想自己做一些深加工的產品,實現四季持續銷售。
當地鎮政府對我們幫助很多,鎮政府一位領導跟我說,綏濱鎮本身就是蔬菜種植基地,過去也一直有“一村一品”。我們就討論如何把我們的產品推出去,僅憑電商渠道、政府宣傳還是不夠,全國各地鄉、鎮、村都在做。我們之前也跟黑龍江大學的凌老師(上過《舌尖上的中國》)交流過,他說現在東北的產品差異化太低,同質化太高,基本上每個縣都在做鮮食玉米,價格已經很卷,根本覆蓋不了成本。
一開始我想自己租或買一小塊地,建一個小廠,像我之前做電商那樣,做個實驗,再一點點發展做大。但鎮政府領導瞭解後,提議由鎮政府出錢買地建廠,承包給我們經營管理。

廠房正門。攝影:孔月昕
我仔細思考之後,覺得確實有道理,但對我來說確實步子邁得有點大。我把姐姐姐夫找來接手電商這邊的事務,我全身心跟進工廠的建設投產。
雖然要做深加工產品,但目前工藝太複雜的東西我們也做不了,我們沒有技術也沒有人才,搞“科研”我們也沒有投資。研究過後,我們決定生產酸菜。
2022年,我開始到處學習考察酸菜醃製工藝和工廠建設方案。建廠前,鎮政府帶我先去東北農業大學,跟一個教授學習了一段時間酸菜的醃製流程和生產工藝,又透過他的介紹去一家酸菜生產公司參觀學習。
此外,我還到周邊銷量比較好的酸菜市場去學習取經,認識了一些工廠或者土法醃製酸菜的“老師傅”,學習多家經驗。因為東北的氣候問題,對於醃菜來說,夏天過熱,冬天過冷,如果按照普通方式醃菜,夏天必須開空調降溫,冬天要燒鍋爐取暖,成本太高了。我在一位師傅的建議下,將食品級醃菜池建在地下,可以保證常年恆溫。如果用不鏽鋼罐醃菜,成本也非常高,另外透過向山東的一家醃姜廠學習,採用耐腐蝕的食品級瓷磚來構建整體的醃製池。
工廠一期工程在2023年基本結束,我們就試著醃了少量(兩個醃菜池)酸菜,發現可行。2024年二期廠房建設完畢後,10月20日左右,我們正式投產,但東北過了11月之後氣溫就會降到零下,不能再醃新的菜了,時間非常緊張。

加工流水線機器。攝影:孔月昕
我們是鎮政府投資建的廠,也要承擔幫扶農戶的責任,所以我們也會從他們手裡大量收菜。不過他們不是專門種菜的大戶,導致收到的白菜質量參差不齊,我們要人工識別把壞的挑出去。因為我們的酸菜是自然發酵,沒有放任何新增劑,晾曬後裝袋,再撒鹽進行醃製。這種方式也導致一旦有一顆爛的放進(醃菜池)之後,整個池子的菜可能都會腐爛。
因此,為了保證質量和食品安全,我們要人工挑菜、摘掉爛的菜葉,還要晾曬白菜,15天我們一共醃了4池(40多萬斤)酸菜。
隨著工廠正式投產,一共有12個醃菜池,裝滿大概有120萬斤,我計劃2025年把它醃滿了。因此,2025年在種菜上我也會改變策略,春天就開始種白菜。在東北,過去大家考慮經濟因素,一般是先種其他更有經濟價值的蔬菜,到了夏秋季節種最後一茬蔬菜的時候,才考慮種白菜。過了春節之後,我們就會開始育苗,在我們自己的大棚裡種一批白菜。我還計劃承包更多土地和大棚,大批次種白菜。
我們自己種還不夠,還要帶動周邊村鎮也來種植白菜,這樣不僅能給我們供應原材料,也能帶動周邊農戶富起來。
除了酸菜外,我今年還打算做小包裝的西紅柿罐頭,可以即食也可以做菜,裡面也不會放新增劑、防腐劑。還有一種產品就是雜糧包,就是即食的饅頭、包子、雜糧、大米等主食加工,力爭所有產品都不放新增劑、防腐劑,最大程度保證黑土地食品的健康品質。
這種情況下,我準備把品牌做起來,一方面,把我之前註冊的品牌“綏小濱”打出去。另一方面,我們想正式做抖音直播。我們之前自己做了一個抖音賬號,但是不太會運營,導致雖然內容播放量很高,有的影片點贊、播放量幾十萬甚至幾百萬,但粉絲數量特別低。我們就想跟縣裡的一個直播團隊學習或者合作。我目前設想的方案是,他們的主播給我直播,我給他提點,他可以直接駐在工廠直播生產全過程,幫我們帶銷量。
除了想辦法做自有品牌外,我們還打算做成品供應商,大宗供貨、一件代發都可以做。
對於工廠的未來,我的目標是一年盈利150萬元。按照目前1/3的毛利率來算,我至少要在5年內實現年營收500萬元,工廠才能正常運轉,我的工作才有意義。
新聞熱線&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關注“中國企業家”影片號
看更多大佬觀點和幕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