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曾經在凌晨3、4點突然醒來、久久難以再次入睡——那你不是一個人。
谷歌上關於“凌晨3點醒來”的搜尋量正在持續上升,TikTok上有關該話題的影片也吸引了成千上萬、甚至數百萬的點贊和瀏覽量。

目前對於這種現象的解釋多種多樣。
其中一種被廣泛認同的解釋是與皮質醇這種激素有關,它在夜間上升,可能會導致你突然醒來。

澳洲知名睡眠專家Olivia Arezzolo 表示,高質量的睡前例行程式對改善睡眠至關重要。
“晚上刷Instagram和TikTok,是Z世代和千禧一代睡眠紊亂的最大元兇之一。”

她指出,入睡習慣和睡眠環境會直接影響你是否能一覺睡到天亮,還是半夜驚醒。
以下幾種做法都有助於你睡個好覺:
-
晚上9:30後杜絕藍光。減少手機、電腦、電視等裝置使用;可使用遮藍光眼鏡、調暗燈光; -
洗熱水澡。熱水洗澡後體溫下降,有助於刺激褪黑素分泌,促進入眠; -
30分鐘無屏時間。睡前讀書、冥想或寫日記; -
可選擇天然助眠保健品,比如褪黑素、GABA等,幫助深層睡眠; -
晚餐於晚上7點前完成,避免入睡時身體仍在消化; -
下午2點後不攝入咖啡因,咖啡因在體內活躍時間可達8小時以上; -
避免飲酒。酒精會破壞REM睡眠,導致凌晨醒來。

如果你已經優化了睡眠環境和習慣,還是常在凌晨醒來,可能與壓力相關。
研究發現,皮質醇(俗稱“壓力激素”)會在每天凌晨2點至3點之間自然升高,為身體醒來做準備。
但當一個人處於長期焦慮或壓力狀態時,皮質醇的基礎值會升高,凌晨的自然波動就可能將其推得更高,刺激交感神經系統(即“戰鬥或逃跑”反應),從而讓人突然清醒,且難以再次入睡。
換句話說,越焦慮,夜裡醒得越早。

一項2024年發表在《SLEEP》期刊上的長期研究指出:
睡前皮質醇水平越高,會啟用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HPA軸),這會增加生理喚醒感,導致入睡困難和夜間易醒。
更糟的是,這種壓力與睡眠之間的關係是雙向的:壓力會打斷睡眠,而睡不好又會增強壓力反應,形成一種的惡性迴圈。

如果你真的在凌晨醒來,以下方法可以幫助你重返夢鄉:
-
起床,做一些放鬆的事(避免讓大腦把床與清醒建立聯絡); -
閱讀紙質書、冥想、聽輕音樂或睡眠引導音訊; -
深呼吸或練習漸進式肌肉放鬆; -
別焦慮於“睡不著”這件事(越焦慮越難睡); -
千萬不要玩手機,光線會抑制褪黑素分泌;

但要真正減少凌晨醒來的頻率,關鍵是控制整體壓力水平。
可以嘗試:
-
深呼吸練習 -
每週安排有規律的運動 -
多待在大自然中 -
若長期受困於壓力或焦慮,建議諮詢專業心理支援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你的睡眠經歷!
來源:news.com.au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閒話澳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