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尋醫治失眠,麻醉治療顯療效

桂林醫學院附屬醫院麻醉科 黃志華
重慶理工大學附屬中心醫院睡眠與心身醫學科 王 靜
重慶理工大學附屬中心醫院睡眠與心身醫學科 黃 立
失眠是目前全球發病率最高、也是最令人痛苦的病症之一,迄今各國研究鮮有建樹,而焦慮抑鬱伴失眠更是公認的醫學難題。然而,麻醉界大佬盡己所能,積極探索麻醉技術治療失眠的可行性方案。
熊先生,56歲,失眠30多年,近10年來經常整夜難以入睡,伴有心慌、疲勞、記憶力減退、情緒紊亂、易激惹、精力下降、工作主動性下降、非常關切睡眠。輾轉多家醫院治療,交替予以“鹽酸度洛西汀、馬來酸氟伏沙明、富馬酸喹硫平、米氮平、氯硝西泮”等藥物,入院前服用“氯硝西泮2mg、富馬酸喹硫平50mg、馬來酸氟伏沙明200mg”,依舊主觀睡眠感缺失且無深睡眠。
熊先生在一籌莫展之際,聽聞重慶理工大學大學附屬中心醫院睡眠與心身醫學科團隊在此治療領域具有豐富經驗,並於2024年4月27日,慕名前往重慶,尋求進一步的專業治療,目標就是“減一點藥物,好好睡一覺”就行。
科主任黃立帶領團隊詳細詢問病史及全面綜合評估,制定了個性化治療方案:麻醉治療+失眠認知行為療法,同時調整原來的口服藥物。第3天多導睡眠監測結果提示:睡眠效率:65.1%,睡眠潛伏期90分鐘,總睡眠時間340.5分鐘;睡眠分期:N1期比例19.4%(增多),N2期比例40.1%(減少),N3期比例0%(缺失),REM期比例5.6%(減少);呼吸及相關事件:AHI:0.53 ,最低氧飽和度92%,平均氧飽和度96%。第5天平穩且順利地停用“氯硝西泮”,第8天停用“氟伏沙明”,第9天口服藥物調整為“奧氮平2.5mg、右左匹克隆3mg”,之後每晚總睡眠時間約8小時,主觀睡眠質量良好,情緒穩定,認知功能明顯改善。
出院時,熊先生說“我又活過來啦,重新找回了自己”。
全身麻醉狀態下有著特殊的腦電波波譜,隨著麻醉由淺入深,低頻高幅波活動逐漸增強,以δ波和α波為主。而睡眠-覺醒是人體的一種主動調節行為,在快速動眼睡眠腦電活動的特徵與覺醒期相似,呈現低波幅混合頻率以及間斷出現θ波;非快速動眼睡眠分三期:N1期腦電波變慢並出現低頻θ波,N2期腦電特徵是在θ波的背景上出現k複合波和紡錘波,N3期腦電出現中或高振幅慢波δ波,正常成人整夜睡眠中非快速動眼睡眠和快速動眼睡眠交替發生。
麻醉誘導睡眠平衡術與傳統的全身麻醉既有相似之處,也存在不同。在治療失眠時,麻醉醫師應用單一的鎮靜催眠藥物,達到有一定睡眠深度為目的。而全身麻醉則是複合鎮靜、鎮痛、肌松藥物,達到能夠進行外科手術為目的。
目前應用於失眠治療的麻醉技術:
1、麻醉誘導睡眠平衡術 右美託咪定對調整睡眠有積極作用,可喚醒鎮靜、催眠機制,促使患者恢復知覺,與外界溝通並配合檢查,無外界刺激後、確保短時間內再次入睡,此藥是腎上腺素受體激動劑,在藍斑-去甲腎上素中發揮作用,調節覺醒狀態,調節其他覺醒通路,啟用促醒、促眠系統,將機體腦皮質過度覺醒水平降低,快速對機體紊亂的“睡眠-覺醒”通路進行糾正,改善睡眠結構。
其次,將右美託咪定作為睡眠誘導藥,可降低交感神經張力,增強迷走神經活性,確保機體血漿中兒茶酚胺濃度降低,抑制促覺醒機制,充分發揮鎮靜作用,改善睡眠質量,效果較為理想。
2、星狀神經阻滯 交感神經緊張性提高導致了松果體素分泌節律紊亂,星狀神經阻滯能促進神經細胞的功能恢復,可降低交感神經緊張性,從而調節松果體素的分泌,改善睡眠。去甲腎上腺素屬於兒茶酚胺類物質,是一種神經遞質,主要由交感節後神經元和腦內腎上腺素能神經末梢合成和分泌。
血中去甲腎上腺素是反映交感神經活性的敏感指標,失眠患者血漿中去甲腎上腺素含量較正常對照組明顯增高。星狀神經阻滯阻滯交感神經,使神經末梢去甲腎上腺素釋放減少,從而使血漿中去甲腎上腺素水平降低,起到治療失眠的作用。
去甲腎上腺素對失眠症患者血漿一氧化氮的生成具有劑量依賴性抑制作用,患者血漿一氧化氮含量降低,致使腦血管收縮,神經功能紊亂,出現失眠。
星狀神經阻滯可阻滯交感神經,使血漿中去甲腎上腺素水平下降,一氧化氮水平升高,改善間腦、丘腦下部血流,使睡眠中樞神經功能得到恢復。因此,星狀神經阻滯可以有效改善失眠患者的睡眠質量。
學術文章、科普文章約稿:
麻醉MedicalGroup全國性學術、科普平臺,文章可同步刊登在科普中國、人民日報、今日頭條、騰訊新聞、百度以及微信公眾號等平臺。總粉絲50萬+,年閱讀量一億人次+。文章請傳送至[email protected]或新增微信weitiegang999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