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外灘教育(ID:TBEducation)
如何讓孩子遠離校園欺凌?為了全方位剖析欺凌現象,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英國教育心理學家格雷厄姆·拉姆斯登提出了新的視角——走進校霸的內心世界,去分析欺凌的成因與應對之策。哪怕作為旁觀者,也可以付諸行動,為構建反欺凌的環境做出貢獻。
校園欺凌,可能是很多人不願意主動涉及的話題。但是,不斷被報道的相關事件,又警醒著每個家長,欺凌可能就在我們身邊。
同樣的校園欺凌還在各地悄悄上演,一旦曝光,沒有人不為受害者痛心,大家也同樣會強烈譴責欺凌者的惡行。
這是我們的正義感使然,不過,英國教育心理學家格雷厄姆·拉姆斯登提出了看待校園欺凌的另一個視角——也就是欺凌者的內心。
格雷厄姆·拉姆斯登是英國衛生保健專業委員會註冊執業心理學家,也是教育心理學博士。
他做過11年小學教師,18年教育心理諮詢工作,近30年和青少年以及父母打交道的工作經驗。在《欺負別的孩子時,他們在想什麼》一書中,他提出以欺凌者的視角去看待欺凌行為是如何產生的。
這並不是要為欺凌者開脫,或是減輕他們的罪責,而是希望能夠從他們的成長史中找到避免更多欺凌的方法。瞭解怎樣的環境造就了這些欺凌者,可能就能夠從根本上避免,或減少欺凌行為,甚至改變他們。
01
不是每個欺凌者都是天生的
關於欺凌,有一個令人失望的事實,很多旨在減少欺凌的手段都收效甚微。
以格雷厄姆所在的英國來說,儘管英國政府已經花費了巨量的金錢,進行了無數次倡議宣傳,但是從政府部門和慈善機構收集到的資料來看,社會各層面的欺凌行為和20世紀70年代沒有什麼差別。
好像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欺凌。難道,攻擊別人是人的天性嗎?
並非如此。
20世紀60年代,著名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開展了著名的“波波玩偶實驗”。波波玩偶是個和孩子差不多大小的氣球玩偶,最上面畫著一張臉,底部加了配重,可以像不倒翁一樣被擊打而不摔倒。

波波玩偶實驗
雖然,如今看來“波波玩偶實驗”有很多不完善和不合理的設定,但它還是表明了,孩子在學習如何和這個世界打交道的過程中,可以很容易地學會暴力地對別人。

其實,欺凌也是孩子社交方式的一種,體現了他們如何和他人交往。
試想一下,一個孩子如果從小就目睹家人常常用拳頭來解決問題,等到他自己遇到各種困擾的時候,想的可能就不是怎麼溝通,而是怎麼揮舞自己的拳頭了。
“如果暴力能夠解決大人們的問題,那應該對我也有用吧?”
02
沒有安全感,
是欺凌者產生的條件之一
對於校園欺凌的受害者來說,學校往往會變成一個讓人恐懼的地方。那在欺凌者眼中,學校就是一個自己做主的樂園了吧?
格雷厄姆給出的答案是否定的。相反,缺乏安全感是很多孩子成為欺凌者的原因。
01
欺凌者對潛在的危險更敏感
格雷厄姆在調查中發現,有欺負過別人的孩子,對潛在的衝突、攻擊和威脅更加敏感。
在利茲的一所中學,他讓121名初一學生對幾張圖片進行描述,然後又收集了孩子們是否有欺凌別人,或者被欺凌的經歷。
整合兩次結果後發現,和沒有任何欺凌經歷的孩子相比,欺負過別人的孩子傾向於為自己的描述加上更多威脅性和攻擊元素。

看起來,欺負過他人的孩子對周圍環境的感知都產生了扭曲,格雷厄姆認為,他們對於潛在的危險有“感知放大”的傾向。一些承認自己欺負過別人的孩子也說,自己是為了感覺更安全,才欺負別人的。
02
親子關係影響孩子的安全感
那麼,這份安全感是從哪裡開始丟失的呢?
讓人吃驚的是,建立安全感最早可以追溯到嬰幼兒時期。
這個時期,孩子的安全感來自父母能否滿足自己的需求。從這個過程中,孩子們就已經在學習如何和世界打交道了。

如果寶寶一哭鬧,立刻就能獲得食物、擁抱,或者是安全舒適感,那他們就會漸漸明白,哭鬧可以帶來積極的體驗。
如果哭鬧並不總能滿足需求,那寶寶就會迷茫。只有等到他們發展出更高階的思維能力,比如兩三歲時,才會明白,晚上睡覺前大哭大鬧不會像白天哭鬧那樣有用。
如果寶寶的哭鬧每次都被忽視,他們也很快就會明白,這沒有用。他們會覺得,即使自己痛了、冷了、餓了,這個世界也不會管他。

依戀理論研究者約翰·鮑爾比曾研究了青少年矯正中心的44名孩子,他們當時因為偷竊而被還押後審。
鮑爾比發現,其中超過一半的孩子在嬰兒時期曾與母親分居長達6個月,甚 至更久;近三分之一的孩子無法像他人展示任何關愛或者共情。鮑爾比認為,他們身上的侵害性和缺乏同理心正是早期缺乏母親關注的結果。
雖然和父母的依戀關係僅是欺凌者產生的原因之一,但其中的關聯性仍然不容忽視。一些人就是很難相信別人能夠保障自己的安全。
如果父母在養育過程中,缺乏一以貫之的原則,經常朝令夕改,就會導致孩子缺乏安全感。
如果父母有暴力傾向或者過於嚴苛,那麼孩子對潛在的危險就會充滿恐懼,沒有信心保護自己;相反,如果父母過於軟弱,沒能讓孩子擁有安全感,那麼孩子可能就會透過其他方式來彌補,比如在校園裡欺負別人。
03
“不安全”的校園刺激著欺凌者
在校園裡,還存在一種連鎖反應。任何一種微小的行為,都可以像漣漪一般向外擴散,欺凌也是如此。

一些學生因為感覺到不安全而欺負他人,這種攻擊性行為會影響在場的人,不安全感層層擴散,最後波及整個年級,整個學校,甚至整個社群。這樣,大家就都知道這是一所存在校園欺凌的不安全的學校。
一方面,這使得欺凌成為校園文化之一,即使不受歡迎,卻被潛意識地允許在這所學校發生。另一方面,和其他人一樣,欺凌者也會因為這種“不安全”的傳言而感到越發不安和脆弱,從而強化他們欺凌他人的內在需求。這就形成了一個迴圈。
所以,這種情況下,僅僅透過開除、留級來懲罰欺凌者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對他們而言,學校不安全的環境沒有改變,他們仍然逃不開用欺凌來保護自己的行為模式。
03
獲得社交地位,
是欺凌行為的另一個原因
就像前面說的,欺凌是欺凌者的社交手段,所以,社交目的也是他們訴諸種種暴力的緣由。而維持自己的社交地位,往往也是欺凌者保持安全感的一種手段。
在這部分,格雷厄姆提到了社會支配理論。其中有一條說道,弱勢群體對強勢群體有著一貫的順從性,也許不是每個人都這樣,但因為這個原因,強勢群體的行為會得到更強有力的支援。
這也是理解一個孩子選擇欺凌他人的一個方向。他們用欺凌的手段讓自己處於強勢地位,同時,強勢地位又“支援”了他們的欺凌行為。
對於身處校園的孩子,其實他們很清楚自己處於什麼地位。
格雷厄姆舉了個簡單的例子,讓孩子們從高到矮排成一排,他們很快就能排好。
而心理學家給孩子們的許多問卷,也都是自我評估性質的,“自己是否合群”“是否受歡迎”“行為是否得體”,這些都能反應孩子們對自我地位的判斷。

01
欺凌是確立地位的手段
即便對於很小的孩子來說,擁有一定的地位也是很重要的。格雷厄姆小時候和姐姐的一段經歷,就讓人對此能有切身感受:
放到很多經常欺負人的孩子身上說,攻擊性行為給了他們一種強烈的存在感,在中學校園尤其如此。
因為從小學步入初中,孩子們不僅要面對新的校園、新的同學、新的行為要求、新的期望,還要重新建立一套社交制度。
對於那些在小學就處於或者接近社交上層的孩子來說,重新確立自己的地位非常重要。所以,那些在原來的學校就喜歡欺負人的孩子,很可能會再次成為欺凌者。
02
盲從者是惡霸的幫兇
“沉默也是助長作惡”這是很多人都明白的。格雷厄姆則在這個觀點上又更近了一步,指出了“從眾”和“轉移責任”兩種心理。

英國魔術師達倫·布朗還做過這樣一個社會實驗——觀眾將決定秘密拍攝目標亞瑟在某晚的各種經歷。
結果在一次次選擇中,亞瑟的經歷越來越出格,從跟人打架,到被捕,再到最後被超速行駛的汽車撞飛。
看到最後亞瑟生死未卜,觀眾們都沉默了。這時,達倫·布朗才解釋,現場觀眾才是這次實驗的物件。每個人都做出了違反社會道義的選擇,但是大家在心裡都輕鬆地把責任推給了別人,這就是轉移責任。
所以,欺凌現象一直存在,這種盲目從眾和轉移責任的心態也難辭其咎。大多數人會傾向於遵從多數人的觀點,即便這種觀點未必是自己認同的。
成為大多數中的一員是一種安全的策略,而不是做那個冒頭的欺凌者,或是那個可憐的被害者,這也讓人覺得自己不必為侵害行為負責,即便他們清楚這是在助長欺凌。
03
優秀者也會成為欺凌者
在不少人的認知裡,只有成績差,心態自卑的孩子才會欺負人。但事實不盡然。
在書中,格雷厄姆提到,在新聞中有時會看到頂級運動員參與暴力事件,或者挑釁他人。在網路上,也不難查到運動員家暴事件,比如拳王梅威瑟曾因對女友家暴入獄90天。
還有報紙報道,有人在預訂酒店時命令經理告訴所有員工不要看他,也不要和他說話。他覺得只有少數大人物才配和他接觸。“這是典型的覺得在自己的專業領域耍威風還不夠的人。”格雷厄姆評價。

同樣的,在校園裡也有極個別的孩子,即便已經相貌好、智商高、運動能力強,但還是覺得有必要欺負別人。
因為對這些“優秀者”來說,欺凌是為了確保自己比別人更優越。他們似乎認為,擅長做某件事就有權利無視社交禮儀,似乎欺負他人是成功帶來的額外權益。
所以,當欺凌成為一種確立地位的手段,那它就會變得非常重要。這甚至無關受害者的情況,無論受害者有怎樣的成績、相貌、興趣、家庭狀況,欺凌者總能找到理由。因為他們只是想透過欺凌來確立自己在小團體中的地位。
04
“不用拳頭就可以解決問題”
應該成為孩子們的共識
就像格雷厄姆多次在書中強調的,我們全方位地去了解欺凌者的內心,去回顧他們的成長經歷,絕不是為他們校園欺凌的行為找藉口。欺凌行為對受害者有毀滅性的影響,焦慮、抑鬱,甚至自殺,這些後果都曾見諸報端。
但是,瞭解他們如何成為欺凌者,有助於我們找到更多方法,去減少欺凌,甚至改變欺凌者本身。對於如何實現這個宏大的目標,格雷厄姆也從學校、學生、家長三個角度做了詳細的闡述。
在很多時候,我們或許只是旁觀者。但是沉默的大多數,既可以成為助長作惡的一方,也可以成為支援受害者的一方。所以,外灘君選取了幾個日常就可以付諸行動的辦法,即便只是旁觀者,也可以為減少欺凌做出改變。

01
更關注孩子的感受
很多調查都表明,對於什麼是欺凌、什麼是不愉快的社交行為,8~13歲的孩子與成年人在理解上存在著明顯的感知差異。
很多時候,孩子覺得自己受了欺負,和老師和家長訴說的時候,卻只得到這樣的反應:“打打鬧鬧沒什麼大不了的。”“她肯定不是故意的啦!”
成年人社會經歷更多,對欺凌的看法更復雜,但如果一味地堅持自己的結論,而不重視孩子的感受,那孩子只會得到失望和挫敗。
要知道,有時,欺凌只要幾秒鐘就會發生,甚至就發生在成年人眼皮子底下:一個極盡侮辱的詞、一句含糊的威脅,給對方一拳或者踢一腳。
特別是有時候,被欺負的孩子對事件的看法可能和目擊者不同,甚至更嚴重的時候,被欺負的孩子可能會對一些含蓄的批評或者玩笑變得很敏感,覺得是在指責自己。
所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體會他們的感受非常重要,這能讓他們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人,值得成年人為他們投入時間。

在嘗試解決問題的時候,成年人也不要想著一股腦地給出一整套方案,而是要嘗試和孩子一起討論可行的解決辦法。
可以給他們提供一些選擇和思考方法,但不要直接生硬地指導他們“做什麼”和“別做什麼”因為自己選擇解決方法,更能調動孩子行動的主動性。
02
增強孩子的成就感
一直以來,外灘君都在強調,不要把學業成績當作唯一的評價標準。在校園欺凌這個主題下,這個做法有著額外的意義,它關乎孩子內心的成就感。
在一個以成績為唯一評價標準的環境中,孩子們其實要承受很大的心理壓力。
學業上的挫折會讓他們內心產生屈辱和失望,為了消除這些負面感受,有些孩子就會選擇欺負他人,在學習以外的地方重新確立自己的社交地位,找回在學業上丟失的平衡感。
因此,幫助孩子們找到自己的長處,增強他們的成就感就是一種解決方法。學業成績重要,但這也只是孩子們在學校中的一部分而已。
有的孩子更擅長讀寫,也有孩子更擅長運動,還有的孩子在社交方面遊刃有餘,能夠在領導他人的過程中找到意義,或者是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找到未來目標。這些都可能是他們成就感的來源。
英國教育心理學家米歇爾·波巴的自尊理論提出,人生在世都有一個使命,知道自己要去哪裡十分重要。所以,學業成績只是一時的,比起靠欺凌建立一時的地位,不如讓孩子找到自己更長遠的目標,快樂地度過長久的時光。

03
提高孩子的情商
在校園欺凌這個話題下,培養情商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它幫助孩子感知自己的情緒,理解他人的情緒,以及管理自己的情緒。
格雷厄姆舉了一個例子:

可以看到,孩子的回答會影響同伴的回應,反之亦然。一個高情商的孩子不僅能夠平和地講出自己的需求,也能夠體會到別人的感受,用友善的方式找到解決辦法。
當然,不管是哪一種解決方法,都涉及到龐大的體系,也就是孩子所處的環境。
格雷厄姆寫道,學校環境對於欺凌行為的反應方式,將會影響欺凌者透過欺負他人來解決社交困難的需求——要麼加強,要麼減弱,甚至消除。很多研究也表明,單純地懲罰欺凌者,並不能消除他們欺負人的動機,甚至還會適得其反。
因此,學校也好,家庭也好,要想讓孩子們遠離欺凌,都需要為他們構建一個反欺凌的環境。
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是靠一次活動,一次宣講就能完成的。老師、家長,甚至非教職人員都要成為孩子們堅強的後盾,告訴他們,學校不鼓勵用暴力行為來解決問題,引導學生報告自己目擊到的欺凌行為,用非暴力的手段來干預欺凌。
要減少校園欺凌的情況,非一人之力能企及。但是,透過格雷厄姆的研究,外灘君也看到,即便作為一個沒有欺凌經歷的人,也能為“天下無欺”這個目標做出微小的貢獻。
比如培養孩子情商,提高他們的成就感,建立反欺凌的觀念,都是在為改變社會環境助力。每一個人的力量匯聚起來,就會成為反欺凌環境的一股強大力量。
K12 成長與教育社群
追蹤前沿資訊 洞察成長規律
挖掘充滿溫度的故事 探索融合世界的教育
今日推薦
《醜八怪》
世界兒童文學大獎書籍
對校園霸凌說不
更多精品圖書、雜誌 進本店
進群更優惠,加微信:SillyCat222

▍往期回顧

加入家庭教育交流群
請加微信 biyuntian334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