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童年的紙飛機漂到了35歲,你是否懷念曾經那個懷揣夢想的自己?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一個小男孩坐在地板上,全神貫注地摺疊一張紙。完成後,縱身將飛機拋向空中,看著它優雅地滑翔穿過房間。”
童年時期的夢想,就像那紙飛機一樣輕盈、充滿希望,也承載著我們對世界的無限遐想和探索慾望。
當我們站在 35 歲的十字路口,童年的夢想可能已經隨著成長而改變。回望來時的路,那些折過的紙飛機、寫過的日記、看過的星空,都成為了我們人生路上的重要指引。
而對於許多科學家來說,童年的夢想成為了開啟科學之門的鑰匙,激勵著他們繼續在未知世界裡探索和發現。
“錢學森號”紙飛機
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的錢學森,1911 年出生於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在父親的引導下,錢學森從小就對科學產生了濃厚興趣,尤其對機械和飛行好奇,他疊的紙飛機也因飛得又穩又遠而“聲名遠揚”。
錢學森的同學張維曾回憶,錢學森疊飛機疊得非常精細,機身嚴格對稱,摺痕又光又平。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副團長石磊在走進府學衚衕小學開講“開學第一課”時也曾解密為什麼錢學森的紙飛機飛得更遠,原來小時候的錢學森就發現“紙飛機頭太輕會承受不住氣流的壓力,太重又會向下栽“,掌握了這個原理後,每次比賽時他都悄悄在機頭放一個鉛筆芯,讓它能夠被氣流託著滑翔很遠。
這種對飛行器表現出的極大興趣和迷戀,也為錢學森日後投身航空事業埋下了伏筆。
1936 年,錢學森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留學,後轉入加州理工學院,師從著名物理學家馮·卡門。在加州理工期間,錢學森展現出非凡的科學才能,1939 年獲得博士學位,併成為加州理工學院的一名航空學科學家。

從左到右:普朗特,錢學森,馮·卡門(來源:wikipedia)
同年 9 月,錢學森的論文 Two-Dimensional Subsonic Flow of Compressible Fluids 發表在《航空科學期刊》上,這是一篇註定要成為經典的論文,在之後幾十年的時間裡,世界各地的工程師們都藉助於這個公式設計高速飛機。
發表《航空科學期刊》論文那一年,錢學森 28 歲。
“將來有一天我要拿諾貝爾獎”
作為最早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華人科學家之一楊振寧兒時便對科學有著執著的追求。
1934 年,12 歲的楊振寧在學校圖書館看到一本名為《神秘的宇宙》的書,書中奇妙的宇宙和最新的研究成果深深吸引了他。回家後,他對父母說:“將來有一天我要拿諾貝爾獎”
1945 年,楊振寧獲得芝加哥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年僅 23 歲。隨後,他前往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工作,開始了他的研究生涯。1956 年 10 月,楊振寧和李政道正式發表論文《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稱守恆質疑》。

(來源:國家博物館)
1957 年,楊振寧和李政道因宇稱不守恆理論的貢獻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從論文發表到以這一理論成果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僅歷時 13 個月,也創下諾貝爾獎頒獎史上獲獎最快紀錄。
獲諾獎的那一年,楊振寧 35 歲。
作文只考 40 分的農村娃
量子資訊科學領域的領軍人物——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是一個地地道道從農村走出來的科學家。在母親眼裡,潘建偉從小就是個 “搗蛋鬼”,小男孩愛乾的事兒一件不落,“建偉小時候喜歡挖野菜、釣魚、游泳,也是個愛玩的孩子。”
後來潘建偉到縣城上初中,他才發現自己根本就沒有學過英語。初中後才第一次寫語文作文,結果班主任老師也只給了 40 分。
但是調皮搗蛋、對文科無感的潘建偉卻展現出對科學的濃厚興趣,尤其對物理學情有獨鍾。這種興趣與熱愛,或許是天分,也或許是某種執著。尤其是高中期間,受到東陽中學校友——著名物理學家嚴濟慈科技報國事蹟的感召,潘建偉明確了自己對物理的興趣和科技報國志向:“成為科學家,用科學為國家做點事情。”
1987 年,17 歲的潘建偉考入中國科大近代物理系。1996 年,潘建偉赴奧地利留學,後來獲維也納大學博士學位。1997 年,潘建偉參與的研究成果入選美國《科學》雜誌“年度全球十大科技進展”,被《自然》評為“百年物理學 21  篇經典論文”之一。

(來源:Nature 官網)
入選美國《科學》雜誌十大進展那一年,潘建偉 27 歲。
把寒假時間都用來讀書
2025 年 1 月,著名生物學家、中科院院士顏寧教授在微博上分享了自己童年時的寒假經歷和夢想:
“印象裡我大把寒假時間都是用來讀書的。也不記得啥時候學了那麼多字,反正一路從《鄭淵潔童話》《滇池傳說》《希臘神話》……一直讀到《八仙得道》《鏡花緣》《封神榜》《三俠五義》《七俠五義》《笑傲江湖》、‘飛雪連天射白鹿 笑書神俠倚碧鴛’、古龍全集……五年級第一次讀了豎排繁體版的《江湖三女俠》,實在有點累,從此不再讀梁羽生;六年級讀了厚厚一本繁體版的《西遊記》,從此認繁體字不在話下……除此之外,也就是春節的記憶了。所以,我的理想一直是成為作家來著,還是很有出處的。”
雖然顏寧最終沒有走上作家的道路,但書中各種神奇的故事充實了顏寧的童年,激發了她心中的好奇心。
1996 年,顏寧考入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2000 年獲學士學位,同年 9 月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學習,2004 年 12 月獲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
攻讀博士期間,顏寧獲得 2005 年由 Science 雜誌和 GEHealthcare 評選的“青年科學家獎(北美地區)”。該獎項專門用來獎勵每年最優秀的生命科學博士畢業論文,在全球範圍內每年只有 5 人入選。

(來源:清華大學官網)
2007 年,顏寧任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成為“清華最年輕教授”。在清華大學任教十年,她的科研成果兩次入選《科學》評出的年度十大進展,本人還因在蛋白質結構方面的突出貢獻而入選《自然》雜誌評出的“中國科學之星”。
成為清華教授那一年,顏寧 30 歲。
35 歲之前的故事,仍在繼續
錢學森、楊振寧、潘建偉和顏寧的故事,在今天中國一批新的年輕科學家身上,仍在繼續上演。
在皖西北的農村長大的朱軍,於 2005 年進入清華大學,並於 2009 年博士畢業。2011 年,當時正在全球人工智慧科研重點學術機構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的朱軍,在其博士導師清華大學張鈸教授的邀請下,回到清華大學任教。
朱軍於 2013 年加入國家重點研究計劃(973 計劃)擔任課題負責人,中科院院士、973 計劃首席科學家徐宗本這樣形容朱軍:“他可能是國家 973 整體計劃中最年輕的一位課題負責人。
2017 年,作為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副教授的朱軍,因取得多項貝葉斯研究成果,跳脫過去 250 多年曆史的經典貝葉斯“非先驗即似然”框架,並將 20 多年來相互分離的兩大方向——最大間隔學習和貝葉斯學習——有機融合在一起,而入選 2017 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中國區榜單
這一年,朱軍 34 歲。

1991 年出生於杭州的陳子博,從小夢想當宇航員,飛往無垠的星空。17 歲那年,他前往新加坡國立大學讀本科。2013 年至 2018 年在華盛頓大學 David Baker(2024 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和 Frank DiMaio 實驗室學習,獲得生物化學博士學位。
2019 年,還是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後研究員的陳子博,憑藉其在蛋白質設計和合成生物學領域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入選 2019 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中國區榜單
這一年,陳子博 28 歲。

(來源:西湖大學)
在 2012 年去麻省理工學院之前,馬健的人生規劃還是繼續鑽研學術成為一位優秀的科學家。不過,他對於涉獵不同領域有強烈的興趣。麻省理工學院濃厚的創業氛圍讓他有了新的想法。
2014 年,博士後還未出站的馬健於麻省理工學院校園創立了晶泰科技(XtalPi)。十年後,作為 AI 製藥第一股,晶泰科技在港交所主機板掛牌上市。
2019 年,作為晶泰科技聯合創始人兼 CEO馬健在人工智慧藥物研發領域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助其榮登 2019 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中國區榜單
這一年,馬健 35 歲。

作為一名 90 後,2015 年,25 歲的萬蕊雪發表了兩篇 Science 論文——《3.6 埃的酵母剪接體結構》和《前體信使 RNA 剪接的結構基礎》,這是世界上首次報道剪接體的高解析度三維結構。她的研究成果代表著人類在深入理解生命過程和本質方面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是在生命科學基礎原理研究領域的一次顯著突破。
2020 年,作為西湖大學西湖學者,萬蕊雪因對剪接體分子機器的高解析度結構解析而入選 2020 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中國區榜單
這一年,萬蕊雪 30 歲。

尋找或將改變世界的 35 位中國青年

從實驗室裡最新的技術研發成果,到各前沿領域的科技創業者們所取得的里程碑式進展,青年科技人才是其中至關重要的一環。而《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榜單落地中國以來,一直致力於評選出被認為最有才華、最具創新精神,以及最有可能改變世界的 35 位年輕技術創新者或企業家。
七年時間我們有幸見證了數百位中國青年科技人才嶄露頭角,他們不僅在科研上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更在技術落地、社會責任、產學研融合、可持續發展等方面表現出色,站在第 8 年的節點,我們將聚焦“中國青年人才”和“中國敘事”。當莫比烏斯環的拓撲學奇蹟遇上中國創新的現實敘事,這群青年科學家將證明:真正的科技革命,從不需要起點或終點,它只相信每一段“曲面”都能成為連線過去與未來的新平面。
而TR35們,正是那個永遠在尋找下一個“曲率突變點”的觀察者與記錄者。
5 月 23 日-24 日,新一屆 TR35 中國區入選者名單將在上海閔行·大零號灣隆重發布,誠邀您與我們共同見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