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大佬上“人工智慧課”的老師,都講了什麼?

本文是圓方的第1155篇原創
(點選標題下方小耳機標誌可收聽音訊)
01
2025年4月25日,也就是昨天,中共中央政治局政進行了第二十次集體學習,主題為“加強人工智慧發展和監管”。
學習時強調:
要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堅持自立自強,突出應用導向,推動我國人工智慧朝著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有序發展 。
在這次學習中,就“加強人工智慧發展和監管”這個問題進行講解西安交通大學教授鄭南寧。
02
鄭南寧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人工智慧與計算機視覺領域的權威專家,也是中國人工智慧研究與教育的重要開拓者。
鄭南寧1952年出生於江蘇南京,祖籍陝西西安,1975年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工業自動化專業,1985年獲日本慶應大學工學博士學位,成為該校首位中國籍工學博士獲得者(前兩天是誰說堅決不用海歸來著……)。199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2016年,在國際工程科技發展戰略高階論壇上,鄭南寧院士就做了題為
《What is the Next Step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oward Robust Intelligence》的大會報告。在2016年的在報告中他提到:
未來近三十年間,人工智慧將在計算能力、人工智慧系統等方面催生顛覆性技術,其研究成果將在社會管理、國防、生命健康、金融、能源、農業、工業等眾多領域大放光彩,人工智慧也將迎來新的發展高潮。
而在2016年的《中國科學報》上,他也寫了《人工智慧是未來影響最大的革命》的文章。文章中說:
我們要充分利用和發揮網際網路大國的優勢,把我國資料和使用者的優勢資源轉換為人工智慧技術發展的優勢。
2016年的中國,剛剛啟動“網際網路+行動”,一大批基於移動網際網路的企業應運而生,直到今天依然深刻的改變著我們的生活。
03
鄭南寧院士關於人工智慧,他的主要學術觀點是什麼?而在這次集體學習中有怎麼樣的體現呢?
技術發展路徑建議:基礎研究與應用實踐“兩手抓”
鄭南寧認為,人工智慧發展需雙軌並行:
基礎研究:集中力量突破高階晶片、基礎軟體等“卡脖子”技術,構建自主可控的技術體系 ; 
(集體學習:人工智慧領域要佔領先機、贏得優勢,必須在基礎理論、方法、工具等方面取得突破。要持續加強基礎研究,集中力量攻克高階晶片、基礎軟體等核心技術,構建自主可控、協同執行的人工智慧基礎軟硬體系統)
應用實踐:聚焦重大工程(如航天、醫療)和產業升級(如自動駕駛),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
(集體學習:我國資料資源豐富,產業體系完備,應用場景廣闊,市場空間巨大。要推動人工智慧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倫理安全與風險治理:警惕技術“雙刃劍”效應 
鄭南寧多次警示人工智慧的潛在風險: 
倫理與隱私:需防範資料濫用、演算法歧視,建立技術監測與應急響應體系 ; 
(集體學習:要把握人工智慧發展趨勢和規律,加緊制定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政策制度、應用規範、倫理準則)
系統安全性:自動駕駛等“零容錯”場景需確保技術絕對可靠,防止因感知或決策失誤導致災難 。
(集體學習:構建技術監測、風險預警、應急響應體系,確保人工智慧安全、可靠、可控。)
他呼籲加強法律法規與全球治理框架建設,推動國際合作。
(集體學習:人工智慧可以是造福人類的國際公共產品。要廣泛開展人工智慧國際合)
人才培養與教育變革:塑造“科學精神與人文情懷”並重的新正規化
鄭南寧提出: 
教育本質:AI應輔助學生從“事實記憶”轉向高階思維訓練(如批判性、創造性思維),而非替代人類教師的情感支援與價值觀引導 ;
學科交叉:推動人工智慧與認知科學、心理學等深度融合,培養具備跨學科視野的人才 ; 
體育與科研融合:透過體育精神塑造學生堅韌品格,為科研突破提供心理支撐
(集體學習:推進人工智慧全學段教育和全社會通識教育,源源不斷培養高素質人才。完善人工智慧科研保障、職業支援和人才評價機制,為各類人才施展才華搭建平臺、創造條件。)
04
以上呢,就是鄭南寧院士的主要學術思想,以及這一次政治局集體學習的內容。
應該說從2016年預判人工智慧的顛覆性潛力,到2025年參與國家治理框架的構建,其學術觀點始終以自主創新為根基,以人民福祉為導向,既強調技術突破的緊迫性,又秉持風險防範的前瞻性。
而此次集體學習將鄭南寧的核心主張納入國家戰略部署,標誌著中國人工智慧發展進入新階段:
一方面,透過新型舉國體制集中攻關核心技術,破解“卡脖子”困境;
另一方面,以“安全可控”為底線,推動技術成果轉化為產業升級、社會治理的實際效能。
當前,全球人工智慧競爭已從“技術單點突破”轉向“生態體系構建”。中國依託資料規模、應用場景和制度優勢,正探索一條不同於西方的技術發展路徑——既追求科技自立自強,又堅持開放共享的全球治理觀。
正如鄭南寧所言,人工智慧的終極目標並非替代人類,而是“拓展人類能力的邊界”。未來,唯有堅守倫理底線、深化跨界協同,方能在技術狂潮中錨定方向,讓AI真正成為普惠人類的文明之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