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從無節奏的忙亂中停了下來,尊重真實的感受,傾聽內心的聲音。關於如何面對困境,如何尋找出路,如何在時代浪潮里拉緊屬於自己的錨,他們正以更鬆弛的狀態、更篤定的姿態,尋找答案。
文|王唯
編輯|桑柳
困在原地
工作十幾年,楊嘉鈺已經不是「職場小白」,卻也面臨著手足無措的困境。
楊嘉鈺是嘉興合信賓士4S店的銷售經理。她當上經理那年,曾經高歌猛進、一路飆升的豪華車市場第一次遭遇了滯漲。上馬1個月的楊經理第一次遇到季度大考,就面臨了銷售任務完不成的困境。
這已經不是她今年第一次感受到被「困住」的滋味了。從業13年,唯一不變的,就是永遠在面臨變化。
銷售經理之外,楊嘉鈺的另一個身份,是兩個孩子的媽媽。2018年,她生完老二,為了兼顧家庭,她放棄自己喜歡的銷售崗位,轉做相對工作量少一些的全職內訓師。有一天,楊嘉鈺要加班,但老二還在哺乳期,沒辦法,只能讓媽媽把兩個小孩都帶到公司來。那天的場景她直到現在依然記得:手裡馬不停蹄地處理著工作上的問題,老二哭了,要吃奶;還沒放下老二,工作訊息又劈里啪啦地湧過來了,而一旁,老大的作業還等著她輔導。

楊嘉鈺開會時彙報銷售資料
那一天就像那幾年的隱喻,這種分身乏術的例子數不勝數。而期間,屋漏又逢連夜雨,更讓人崩潰的事情發生了——2020年,楊嘉鈺被查出了肺癌。
楊嘉鈺陷入了「職場媽媽」的困境。
而一千多公里外在北京的38歲的徐曉光則被困在技術難題上。他所負責研發的梅賽德斯-賓士L2+智慧駕駛系統中,有一個技術點遲遲未能突破;遠在浙江台州從事製造業的年輕人小尤被困在訂單上,大環境不好訂單在減少,同時還要關注國際政策的變化,比如遇上美國總統換屆,就需要趁關稅便宜的時候多發一些貨出去,只能連軸轉地忙。
在外界環境充滿不確定的時代,焦慮或許成了一種「流行病」。這一年,每個人都曾在自己的屠龍之路上遇到阻力、被挑戰、被困住、被打倒,但又很快在焦慮中站起身來,想要找到一個出口,一個答案。

圖源視覺中國
行動是緩解焦慮唯一的藥
讓楊嘉鈺走出困境的辦法是行動。
行業動盪初期,楊嘉鈺壓力很大。恰逢當時嘉興市場有一個車展,這是她能在一個月內完成季度任務的重要時刻。那段時間,楊嘉鈺投入了所有心血,從制定車展政策,到聯動各個部門,幾乎每天工作到十一二點。
「我發現,運氣這個東西,沒有準備好的時候會覺得它永遠不會來,但當你準備好了它就來了。」楊嘉鈺說,那一次運氣特別好,在她的部署下,5天的車展訂單一下完成了她當時的季度業務缺口。
楊嘉鈺看過一本書叫《與挑戰共存》,說在當今社會里,面臨壓力和挑戰時,與其不停地想怎麼克服它、改變它,更重要的是如何找到機會和角度與它共存,並在這個過程中讓自己成長。楊嘉鈺深以為然。
很幸運,她的身體狀況在治療後有所好轉,得以恢復正常生活。而經歷過這次波折,「現在看事情變得更豁達了,因為永遠不知道意外和噩耗哪天突然降臨到你身上,意識到時間和生命是有限的,就變得更加珍惜了,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她說。

楊嘉鈺在線上與客戶保持溝通
徐曉光也在日復一日的行動中與團隊一起找到了突破技術卡點的鑰匙。他依稀記得,在那些方向不明的日子裡,整個團隊在快速突破技術卡點與堅持賓士安全標準的雙向壓力中頻頻碰壁,但他和負責軟體開發的同事還是日復一日地沉浸在技術細節中尋找解題思路。很多時候,他們兩個人在辦公室聊細節、聊方案,對周圍的一切似乎都「充耳不聞」,聊著聊著,夜就深了,鎖門關燈回家,在回家路上繼續聊。
直到五六月份,他們實現了突破,終於拿出了滿意的技術方案,「難題一下就解決了,我們真的特別高興。」在充滿專業術語的採訪中,直到說起這些,徐曉光第一次出現感性的表達。
今年是徐曉光進入汽車行業的第十六年,大學畢業後,他在另一家汽車公司工作了幾年,負責質量保證,2018年進入賓士,直到2022年開始參與到L2+智慧駕駛輔助系統的開發中。這是一個由賓士中國研發團隊主導的智駕專案,它的目標是在遵循全球賓士標準的前提下,完全釋放中國速度的優勢。徐曉光和全體中國團隊不負眾望,僅僅用了12個月,中國研發團隊就為長軸距E級車開發了L2+導航輔助駕駛系統;同期,另一個由中國研發團隊負責的「無圖」L2++全場景高階智駕專案,也將於明年隨著賓士自主開發的全新架構MB.OS以及模組化架構(MMA)平臺一併推出,這也讓賓士成為首個推出「無圖」L2++全場景高階智駕的豪華品牌。
身處技術浪潮之中,徐曉光對自己和團隊的投入也更加堅定。如今,專案有了完美收尾,「就像農民一樣,播下種子,有了方向,持續耕耘和澆水,如今算是到了收穫的季節。甭管是從時間上還是專案質量上,都實現了我們當初的目標和諾言。」
「在自動駕駛這一塊,賓士也許不是跑得最快的,但一定是一步一步跑得非常穩的。」徐曉光說,很多時候,對安全的極致追求和對技術的快速迭代難免衝突,但他們還是樂此不疲,走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路上,找到兩者的最大公約數,實現中國速度,堅守賓士標準。

徐曉光在檢查測試車系統功能
治癒的支點
有的人在行動中治癒了焦慮,也有的人在來自外界的溫暖中得到了治癒。
作為四川王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護林員,在巡護時發現野生動物,是羅春平平淡工作中驚喜的治癒。
羅春平第一次看到大熊貓的那一次,是和中國科學院動物所合作,去採集新鮮糞便來做DNA監測。看到大熊貓的時候,它正在那兒喝水,羅春平就趴在旁邊看。他倆都有點不耐煩。大熊貓不太把羅春平當回事,喝幾口就看他兩眼,琢磨這哥們怎麼還不走;羅春平就只好看著它喝,心裡嘀咕這哥們怎麼還不拉粑粑。
終於,僵持一刻鐘之後,大熊貓喝完水,準備往山上爬,羅春平突然看到它尾巴翹起來了,一坨糞便露了頭。他抓起保鮮袋就衝了過去,那坨因為吃了剝過皮的竹莖葉而有些發黃的熊貓糞,落到地上還沒停穩,就被羅春平裝了起來。
回憶到這裡,羅春平瞬間興奮起來。野外工作一向是辛苦的,枯燥的,甚至危險的,提到在野外摔過的跤、受過的傷,他總是很淡然。但觀測到野生動物帶來的興奮,卻是實實在在的。

羅春平在山林中巡護日行數萬步
在「叢林探險」的日子裡,他和隊友像這樣一次次「蹲點」、監測、採集,一點點構築起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石。少則兩萬步、多則七萬步,羅春平和隊友每天都在山野間一步步巡護,探尋野生動物的蛛絲馬跡,也不放過叢林裡一絲一毫的安全隱患。2023年4月,梅賽德斯-賓士星願基金攜手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四川王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以及平武縣慈善總會,在大熊貓國家公園王朗片區,開啟了針對岷山山系中段雪豹及伴生動物生物多樣性的調查專案。賓士星願基金捐助的紅外相機,讓護林員們的工作和相關多物種保護研究工作變得更高效。在不干擾、損傷野生動物的情況下,紅外相機為羅春平和隊友提供了全天候無間斷的監測資料,對動物的識別也比肉眼更加準確。正是如此日復一日的巡護,加上紅外相機的幫助,羅春平成為了發現岷山山系中段雪豹的第一人。
其實,對雪豹的尋找已經延續了4年。但羅春平和他的同事一直一無所獲,甚至連糞便都沒看到過。但功夫不負有心人,那一天,羅春平照例早起,吃過早飯,開始當天的巡護。徒步幾十公里後,他來到海拔4300多米,平武和九寨溝交界處的一個裸岩山脊上。大風天氣,雖然已經是6月,積雪依然很厚。羅春平找到紅外相機,開始檢視影像。
看到2000多張的時候,目標出現了。
紅外相機顯示器只有6平方釐米,加上起霧,容易看不清,而且只能從中心開始放大。最後,羅春平看到了一條尾巴。
「雪豹!妥了!雪豹!」他朝遠處已經有點體力不支的隊友喊。這是羅春平一直在等的時刻。為此他特意去青海看過真實的雪豹,對它的照片也很瞭解,所以,雖然只看到一條尾巴,他能確定,妥了。雖然山上沒有訊號,但羅春平甚至編輯好了微信:「妥了,4年的監測,終於有了成效」。

雪豹的出現令羅春平眼前一亮
圖由大熊貓國家公園王朗片區提供
羅春平是位退伍軍人,性格樸拙,不善言談,緊張時還容易結巴。但說起這些,電話那邊的聲音明顯雀躍起來,「當時已經下午3點了,跑了一天,是人最疲勞的時候。但看到雪豹照片後,我一下亢奮起來,興奮感和中彩票差不多,汗毛都豎起來了。」
工作時,護林員們穿迷彩服。平時,相機儲存卡都是放進盒子裝在固定位置,但那天,羅春平把那張裝著雪豹照片的卡放到了貼著內衣、胸口位置的口袋裡,「整個人特別有勁兒」,花三四個小時,一路跑回了駐地。
回到駐地,羅春平終於從照片中看到了雪豹的全貌。紅外相機畫素很高,雪豹的每一根毛髮都能看得見。那是一隻70斤左右雌性雪豹,「個頭不是很大,但是看著很威武;說它兇猛吧,又不乏乖巧,關鍵是最後吐舌頭那一下,還特別的萌。」
王朗一直是以大熊貓為主的保護區,大熊貓的專案做得很透徹,但是對於大型肉食動物的研究很少。雪豹是食物鏈頂端的物種,「有了對它的調查,就把生物鏈給理順了,說明咱區域的生態環境是健康的可持續的。」羅春平說。好訊息不脛而走,很快,專案上下所有人都知道在岷山拍到了雪豹。「我晚飯都沒吃,一直不停地接電話,接到了凌晨2點多。」

王朗風景圖由大熊貓國家公園王朗片區提供
常年在岷山巡護的羅春平被雪豹治癒,而從事家族製造業的年輕人小尤在開車中疏解了壓力。
工廠在離家幾十公里外的工業園,開車上下班的兩個小時,是他一天中最享受的時刻,在引擎聲中把工作的瑣事暫時拋在腦後,煩惱也都在風裡消散了。那條路很寬,人也不多,天空中偶爾會有飛機劃過,小尤可以踩幾腳油門,在朝陽或是晚霞裡,感受難得屬於自己的放鬆。。
在他家,從爺爺那一代就開始開賓士了。對老人家來說,它意味著豪華與極致,到了小尤這年輕一代,更多是被它的效能和個人表達所吸引。
小尤給他的梅賽德斯-AMG GT 50和AMG G 63都安裝了暗夜包,為此特意等了大半年時間;他還有一整套洗車裝備,只要天氣好,幾乎每週都會自己動手洗車,「洗完就坐在那裡欣賞,有一種很特別的感覺。」小尤說,在他眼中,賓士就相當於「生活」,「它每時每刻陪伴在我身邊,每天都有它。」
今年,F1中國大獎賽那段時間,小尤還參加了賓士在浙江舉辦的梅賽德斯-AMG駕駛學院體驗活動,和許多喜歡車、喜歡賽車的人一起,在教練指導下在專業賽道下跑圈,課餘時間一起聊車、聊開車。他一直都很喜歡效能車,但平時很少有機會可以親身體驗賽道帶來的速度和激情,所以,那次經歷,成為了他至今都會時不時拿出照片來回味的記憶。就像生活中的閃光,治癒偶爾沮喪的時刻。

小尤參加梅賽德斯-AMG駕駛學院體驗活動
治癒瞬間,不僅來自於自然,來自於速度,還可能來自於公司和組織體系。
楊嘉鈺說,整個2024年,外面的環境依然在變化,但她變得更從容了。一方面是經驗的增長,另一方面,則是來自賓士給予的底氣。
「今年開始,市場上大面積的汽車經銷商出現了消極訊號,但作為賓士人很自豪的就是,不管是品牌戰略上的決策,還是和經銷商的合作,賓士做得都是相當成功的。」她說,面對市場變化時,賓士給了明確的方向和很好的指引和支援。「可以說,在我們非常難的時候,在大家對這個行業不寄予希望的時候,賓士給了我們信心和底氣。」
這些年輕人,在工作中,在團隊中,在向前一步的行動中,獲得了自己的「治癒時刻」,也一步步篤定了自己的價值。
前行的力量
王天姝在八零末出生,進入賓士已經9年,如今在賓士研發中心負責電驅單元與傳動系統開發。她說,經常可以在媒體上看到一些品牌十幾個月就推出了全新產品,市場節奏變快了很多,賓士也在提速推陳出新,但與此同時,「我們也絕不放棄對產品質量和標準的堅持。」

王天姝(中)在和同事執行系統開發專案
賓士的測試非常豐富和嚴格,比如說有一些高溫高溼迴圈測試,一般的車企可能測2000個小時,但賓士需要測3000多個小時。比如明年即將問世的全新純電CLA,王天姝和團隊在車型研發必備的專案基礎上,還做了很多適應於中國道路特點的測試和分析等工作,在一次次的測試中不斷最佳化、改進和驗證,調整每一個像換擋點這樣微小的細節,讓客戶體驗更好,「這些都需要時間」。
最近這幾年,她的工作領域延展到了晶片、電路設計和汽車的調校等對她來說新的領域。王天姝說,「人很容易待在自己的舒適區,但是如果一直待在舒適區沒有新東西,也會失去樂趣感到無聊。」而在目前的工作中,她獲得了成就感,也學到了新知,提升了自我,這讓她覺得享受。
被治癒的一年,楊嘉鈺的關鍵詞則是「從容」。
賓士是楊嘉鈺的第一份工作,大學畢業後她就進了公司,2022年,出於出去闖一闖的想法,她跳槽去了行業頭部的新能源汽車品牌的零售網點。
新公司的運營模式偏網際網路,「很卷,幾乎全部時間都要投入在工作上,有時加班到十一二點,突然又拉了個會。」楊嘉鈺說,她不是不能扛這個壓,但覺得除了壓力和卷本身,並沒有預期中能力的提升。加上市場在起伏間大浪淘沙,新品牌朝生暮死的訊息頻頻出現,她在新公司內部也感受到了壓力背後的動盪,前景充滿了不確定性。恰逢2023年1月,以前的領導拋來了橄欖枝,懷抱著對品牌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她重新回到了賓士經銷商體系,一直到現在。有了這段經歷,她更能感受到這一家百年公司對員工願意給予的包容與成長空間。
整個2023年,楊嘉鈺幾乎把所有時間和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到2024年,工作逐漸得心應手之後,她開始嘗試把重心向自己轉移一些,也有了更多親子時間。
「生活上得到了更好的放鬆,其實也為更好地工作做了準備。」她說,「我覺得,在如今,如何與內卷時代共存,如何更好地適應變化並找到自己的小小空間,對職業經理人來說非常重要。」
儘管有過被困住、被打倒的時刻,但那些自信自洽自覺的行動派,總能無數次在泥淖中脫身。無論是在行動中緩解焦慮,還是在夥伴的擁抱中得到支援,總有一些力量,能讓人賓士起來,穿過日復一日的平淡,回應或大或小的挑戰。在賓士中,我們找到了那些能夠真正帶來幸福感的支點,用它們,構建起大時代下普通人的時與勢。


圖源視覺中國
親愛的讀者們,不星標《人物》公眾號,不僅會收不到我們的最新推送,還會看不到我們精心挑選的封面大圖!星標《人物》,不錯過每一個精彩故事。希望我們像以前一樣,日日相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