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300億獨角獸要IPO了

第一線IPO報道,「天天IPO」系投資界旗下專注上市公司報道公眾號,歡迎關注!
VC/PE雲集。
作者 I 周佳麗
報道 I 投資界-天天IPO
投資界-天天IPO獲悉,廈門海辰儲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海辰儲能)已向港交所遞交招股說明書,申請主機板IPO。
成立於2019年,海辰儲能由吳祖鈺、王鵬程兩位福建80後聯手成立,是福建省和廈門市雙重點建設專案。以鋰離子儲能電池出貨量計算,海辰儲能於2024年全球儲能市場排名第三,一年營收超120億元。
一路走來,海辰儲能6年融資80億元,從產業資本、市場化機構到地方國資,集結了一支浩浩蕩蕩的投資方軍團,曾經估值近300億元。
告別A股
廈門超級獨角獸赴港了
相比於公司的出圈,海辰儲能的創始團隊相當低調,公司董事長吳祖鈺更是鮮少公開露面。
吳祖鈺,現年39歲,2008年6月獲得山東師範大學應用化學學士學位,之後考入福州大學攻讀化學工程碩士。他的職業生涯始於寧德時代,在研究生畢業後便加入擔任寧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工程師,一干就是8年,是寧德時代很早一批技術骨幹。
2019年12月,吳祖鈺率隊另立門戶在廈門創立了海辰儲能,其中有一部分成員同樣來自寧德時代,海辰儲能的“寧德系”色彩可謂濃厚。
相比吳祖鈺的隱秘,聯合創始人王鵬程可以說是海辰儲能的對外發言人。他是海辰儲能1號員工,來自福建泉州,畢業於北京交通大學,在上市公司、投資機構有多年從業經驗。
二人並肩作戰,各司其職。在海辰儲能內部,吳祖鈺任董事長兼執行董事。負責公司的整體戰略規劃及經營決策;王鵬程則作為執行董事兼總經理,全面負責公司的日常管理。
在吳祖鈺、王鵬程的率隊下,海辰儲能專注於提供以儲能電池和系統為核心的全場景儲能解決方案,迅速兇猛崛起。根據灼識諮詢的資料,海辰儲能是全球鋰離子儲能電池出貨量GWh級別以上中,唯一專注儲能領域的企業,已為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客戶提供產品和解決方案,並在全球核心市場進行了研、產、銷、服體系的全面佈局。
以鋰離子儲能電池出貨量計算,海辰儲能於2024年全球儲能市場排名第三。2024年, 海辰儲能的儲能電池出貨量為35.1GWh,2022年至2024年的複合年增長率為167%,是新能源江湖一匹黑馬。
現在,海辰儲能在全國多個地區設有製造基地。其中總部基地位於福建廈門火炬高新區,整體專案規劃涵蓋新材料一期、鋰電研發及智慧製造一期和二期,規劃年產能450 GWh,已在2023年全部建成。此外,海辰儲能在重慶銅梁設有西南智慧製造中心及研發中心,計劃總投資130億元,還有位於山東菏澤的山東長時儲能一體化零碳產業園、深圳應用創新基地、美國得克薩斯州的生產基地。
財務資料方面。2022年至2024年,海辰儲能分別營收36.15億元、102.02億元和129.17億元,複合年增長率89.0%。2024年,海辰儲能扭虧為盈,淨利潤為2.88億元,經調整淨利潤為3.18億元,2022年和2023年的經調整淨虧損分別為1.05億元和2.25億元。
海辰儲能曾在2023年7月就曾向廈門證監局提交A股上市輔導備案,但之後終止了A股上市籌備。時過境遷,這家超級獨角獸開始轉戰港股IPO。
6年融資80億,VC/PE雲集
在儲能行業狂奔的日子裡,海辰背後聚集著一群投資人。
招股書顯示,海辰儲能從2021年年底到遞交港股上市申請書前,累計完成4輪融資,融資總規模高達80億元人民幣,囊括了市場上炙手可熱的國資機構、產業資本以及VC/PE機構等,相當霸氣。
梳理下來,海辰儲能估值一路飆漲,早在2022年1月便躋身獨角獸之列。同年10月,海辰儲能官宣了一筆超20億元的B輪融資,集結了農行旗下農銀國際、建行旗下建信股權、廈門創投、經緯創投、峰和資本、日初資本等知名投資機構。
印象更為深刻的是海辰儲能的C輪融資。2023年7月,公司宣佈完成總額超45億元的C輪融資,一口氣集結了15餘家投資方。該輪融資後,海辰儲能估值近300億元。
截止目前,海辰儲能身後資方數量多達數十家,既有廈門創投、深投控等地方國資的身影,也有上市公司邁為股份、盛新鋰能以及產業投資朝希資本、峰和資本等,還齊聚了同創偉業、招銀國際等老牌人民幣機構。
現在,峰和資本持股4.84%、朝希資本持股3.72%、農銀國際3.31%、眾遠新能源3.01%、經緯創投2.67%,組成了海辰儲能前五大外部股東。
許多擬上市的內地公司都將港交所作為通往國際市場的重要橋樑,進一步開拓全球業務。海辰儲能亦如是,招股書中明確提及,IPO募集所得資金淨額將部分用於搭建全球銷售與服務網路,以支援海外擴張戰略。
事實上,海辰儲能早從成立起就開始了全球化戰略,現已在中國、美國、歐洲等全球核心市場進行了佈局,還積極開拓中東、非洲、大洋洲、南美等新興市場,目前是少數具備研發、產品、產能、供應鏈、營銷、交付與運維服務等全鏈條本地化能力的全球化儲能企業,也是首家在美國落地儲能系統產能的中國儲能企業。
海外業務比重正逐年攀升,從其收入構成便可看出——2022年至2024年,海辰儲能的海外收入佔比分別為0.0%、1.0%以及28.6%,2024年的海外收入超37億元。如若順利港股IPO,海辰儲能全球版圖有望進一步擴張。
廈門,一座隱秘新能源重鎮
海辰儲能的成長軌跡,也是廈門產業變遷的一縷縮影。
過去往往一提到廈門,人們首先想到的便是“旅遊城市”、“房價貴”等標籤。在此前很長一段時間裡,廈門以製造業、貿易、旅遊業三大產業為主,其中製造業為主要支柱。長久以來,過於單一的產業結構,漸漸成為廈門經濟發展之痛。
一場產業變革隨之而來。今天的廈門,主要圍繞四大支柱產業叢集:電子資訊、機械裝備、商貿物流、金融服務,並且正在培育壯大四個戰略性新興產業: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文旅創意,還前瞻性地佈局了更前沿的六個未來產業:第三代半導體、未來網路、前沿戰略材料、氫能與儲能、基因與生物技術、深海空天開發。
一個“4+4+6”產業新版圖正徐徐鋪開。其中,新能源產業是廈門當前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而梳理廈門新能源產業鏈,鋰離子電池製造尤其活躍,寧德時代、中創新航、海辰儲能、廈鎢新能源等一批新能源龍頭專案在這裡紮根生長,並帶動了上下游企業的集聚。
海辰儲能王鵬程曾在接受《廈門日報》採訪時回憶,“記得我們剛落地廈門時,儲能行業還是一個藍海市場,但是廈門政府基於對世界能源結構改變的判斷,非常堅定地支援我們。”
在廈門當地的大力支援下,海辰儲能42天便完成了從掛牌出讓成交到開工動建手續報批;80天完成總部研發大樓封頂;二期專案開工後,僅3個月便實現智慧工廠封頂。創造了產業專案落地的多項紀錄。
漸漸地,新能源成為廈門的一張新名片。去年,廈門曾釋出《廈門市新型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4—2026年)》指出,加快發展新型儲能產業,力爭到2026年,新型儲能產業年均增速超20%,核心產業規模突破500億元,帶動關聯產業規模突破1000億元,打造新型儲能產業創新高地。 
城在海上,海在城中,這座被譽為“東方夏威夷”的城市,在中國科技產業的浩蕩浪潮中書寫著一份獨特的創新答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