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賓士中國「N+9」裁員:全面應對新造車|36氪獨家

近憂財報、遠慮轉型。
徐蔡鈺
編輯李勤
封面來源IC photo
賓士中國正在經歷一場大規模的組織調整。
36氪曾報道,2025年開年,賓士便頒佈了多項“增本增效”措施。包括在研發體系引入新考核制度來提升效率,以及生產體系的產線最佳化。(點選跳轉原文章瞭解更多


春節假期結束不久,賓士再出降本增效新政。
2月26日,賓士中國區宣佈了一則人事調整通知:計劃裁員15%,主要涉及金融與銷售體系,而這些業務主要集中於梅賽德斯-賓士(中國)汽車銷售有限公司及梅賽德斯-賓士汽車金融有限公司。
據公開資訊,這兩家子公司均為賓士獨資子公司。但有賓士人士告訴36氪,“其實無論主體,賓士的銷售服務體系,目前都歸北京賓士銷售服務公司旗下管理”。
36氪瞭解到,截至目前,以梅賽德斯一賓士(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為主體的研發體系,暫未受此次裁員波及。
知情人士告訴36氪汽車,本輪被裁員工將獲得基準為“N+6”的賠償金;如若員工在約談時便籤署裁員相關協議,賓士將額外給予員工3個月工資的補償。
被裁員工的最後離職日為4月30日,如果被裁員工在此期間尚未獲得新工作,則還可以獲得3月、4月兩個月的工資。即本次裁員中,被裁員工大機率將獲得11個月的工資為賠償金。
有賓士人士告訴36氪,本次裁員名單中,大部分為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員工,且其中不乏在賓士就職10年的老員工。
2024年,賓士雖然在銷量上位列中國豪華汽車品牌前三,但因為銷量數字明顯下滑,導致財報中的營收、利潤都呈現下滑趨勢,利潤甚至同比下滑28.4%。
在中國市場,賓士等傳統豪華品牌,顯然正面臨中國新造車公司快速崛起的競爭壓力,從產品到銷售渠道,都呈現全面對壘的態勢。‍‍‍‍‍
而為了應對更加激烈的市場,賓士也勢必在掀起一場,從研發、生產到銷售服務的全體系調整風暴。
賓士在華十餘年:從擴張走向收縮
自2012年起,賓士經歷了在華髮展的“黃金十年”。在此期間,賓士著手搭建了其在中國的龐大體系。
目前,賓士在中國共擁有銷售服務、金融、生產與研發四個主要體系。銷售服務體系負責賓士產品在華的營銷推廣、售前售後服務等業務;金融體系則擁有面向個人與企業的汽車貸款、租賃等金融服務;
生產體系為工廠,目前賓士在北京共擁有兩座工廠,生產長軸距版C級、長軸距版E級等十餘款車型。在研發體系中,賓士共擁有北京、上海兩個研發團隊,分別負責整車、數字化相關的研發工作。
知情人士告訴36氪,在以上4個體系中,“BMBS(銷售服務體系)人最多,業務也最錯綜複雜”。
賓士對中國市場的重視始於2012年。那一年, 賓士委派董事會成員來到中國,負責提升賓士在中國市場的表現,新CEO來到中國的第一件事,便是重整銷售隊伍。
自此,賓士在華銷售網路佈局開始增速。2012年,賓士在華僅有不足50家門店,但次年便新增了75家。到近兩年,賓士門店數量已經突破700家。
相對應的,賓士也迎來在華髮展的“黃金十年”。中國市場銷量不斷增長,2022年,賓士中國市場營收達到273.24億歐元(約合2084億元人民幣)。
賓士在華銷量與銷售網路齊增長的背景下,銷售服務公司的員工數量也在增長。
知情人士向36氪表示,“雖然賓士是經銷商模式,但公司仍然需要擁有自己的員工,一是得有人負責統籌,二是還需要派人對接各地區各家門店,這個體系就這樣‘壯大’起來了”。
而賓士的人事制度,也成為後來的“大象轉身”的阻礙之一。
有賓士人士告訴36氪,賓士的人事制度對員工比較友好,首次入職簽訂3年期合同,續簽為2年期,再續簽便為無固定期限合同。
相較勞動法規定的“就職十年及以上應當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賓士人事制度體現了其人文關懷。“因為公司制度友好,工作氛圍同事關係也還不錯,所以賓士擁有非常多‘老員工’ ”。
近年來,中國本土汽車品牌逐漸成長,賓士應對的競爭越來越激烈。財報中連續下降的營收與利潤數字,讓賓士不得不開始考慮降本增效。
與十幾年前賓士在中國的起步動作一致,如今降本增效的第一步,便是公司結構的調整。
“這次裁員調整的主要誘因,就是銷量下降、經銷商經營困難或轉網,公司要收縮經銷商體系,自然就不需要那麼多銷售服務的人了”,有知情人士告訴36氪。
2025開年,賓士官方便對外宣佈了其銷售體系的部分調整策略。其中便包括,賓士的經銷商網路將從“規模擴張期”轉為“質效提升期”。
這樣的調整背後,傳統豪華車的經銷商的確面臨著經營的困難:寶馬全球最大“5S”店關門、多地最大賓士、奧迪門店由問界等中國造車新勢力接管。
有賓士經銷商人士告訴36氪,“現在基本上就是虧本賣車,都靠廠家補貼和售後業務賺錢,經銷商集團面臨的銷售和現金流壓力非常大”。
經銷商必須賣出足量的產品,才能獲得相應的廠家補貼。而2024年前三季度,賓士在華銷量為51.22萬輛,同比下降10.2%,“現在車也沒有從前好賣,很多經銷商都是在強撐”。
36氪瞭解到,僅華為鴻蒙智行,便接收了30餘家“BBA”的經銷商轉投。而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預測,2024年將有超過4000家經銷商退網。
賓士選擇了主動最佳化經銷商網路,減少數量、精簡流程是必經之路。這既是維持經銷商良好運營的方法,也是賓士內部降本增效的有力措施。
伴隨終端銷售網路的大調整,賓士內部便開啟了人員最佳化,知情人士告訴36氪,“沒有那麼多店,就不需要那麼多人對接了,對人對己其實都是好事”。
裁員通知下發後,被裁員工牴觸情緒並不大,反而是在職員工開始新生擔憂,因為對於留下來的員工來說,“裁員肯定還會繼續,根據公司的情況跟目標看,更後面被裁的,不一定會有那麼多賠償金了”。

賓士轉型,調整還將繼續
有賓士人士向36氪表示。“無論合資公司、賓士中國還是德國總部,今年的關鍵任務就兩個:組織精簡、財報轉正”。
賓士的近憂是儘快扭轉財報表現,增強社會各界對賓士的信心。
在最新一季的財報電話會上,賓士高管稱,公司降本將覆蓋所有型別的成本,包括人員的成本,各個國家與地區都將推行降本措施。
在中國區,賓士已傳達多個短期降本增效的訊號。
在經銷商體系調整、金融與銷售服務體系裁員15%之外,36氪曾報道,賓士中國研發體系將引入更高效與具體的考核制度,用以提升專案效率;其生產體系也將進行升級,提升單位效能。
有賓士員工告訴36氪,“賓士中國區信任CEO佟歐福是財務背景的,之前大會上,他曾經提出‘卷2.0’的想法,覺得有必要提升賓士內部的效率”。
這位新CEO,已在中國農曆新年後正式上任。而他的使命之一,便是改善賓士中國區的經營狀況。
然而,近憂之外必有遠慮。
賓士裁員背後的真正目的,是重整中國團隊,逆轉銷售主導、研發輔助的組織屬性。讓中國研發團隊發揮更大優勢,創造更多更好的產品。
賓士中國研發團隊目前規模已超2000人,但大部分都在做賓士車型在中國的本地化適配開發工作。
知情人士告訴36氪,賓士德國負責產品從0-1的開發,在樣車階段,德國會把樣車和圖紙發到中國。
中國團隊則需根據圖紙,與德國指定好的供應商的中國分公司,去做零件開發和測試,最終把類似E級長軸距版這種車型,推向市場。
中國團隊的許可權圍繞本地生產的車型展開,至於發動機研發、整車開發等核心領域,中國團隊過去的參與度並不高,“賓士過去的態度還是比較傲慢的,看中國市場就像看利潤奶牛”。
賓士銷量增長的來源,便是其銷售網路的不斷壯大。壯大過程中,總公司也在不斷擴招員工,支援經銷商網路的擴建。
一位在賓士就職十五年的人士向36氪表示,賓士銷售體系員工確實不少,但內耗大、效率差,“車好賣的時候,經銷商和賓士這邊比較少矛盾,但車難賣了,中間環節哪些人、哪些流程沒有用,一目瞭然”。
在部分老員工們看來,裁剪冗餘的組織是非常有必要的,沉重的組織只會拖慢賓士的轉型步伐,“業績好了大家才會好,被拖垮了都只能散了”。
而當下市場,產品和技術的先進,才是企業持續增長的核心。
學習中國公司,從做智慧化開始
36氪瞭解到,賓士董事會主席康林松等一眾高管,每一年都會到中國展開競品調研。
“老闆們看了理想L9驚到了,讓我們之後要以此對標,智界S7的智慧駕駛現在也是我們的學習物件”。
中國自主品牌的成長速度,讓賓士意識到,中國汽車工業,在部分領域已經取得了更好的成績。賓士必須在電動化,尤其是智慧化上快速補課。
賓士上海研發中心的成立便是開始。並且,2024年賓士還向中國市場增加了一筆超140億元的投資。
36氪曾報道,在GLE的本地化生產上,賓士董事會主席康林松曾執意於該車型能否實現100%的本地化。(點選原文章瞭解更多
有賓士人士告訴36氪,中國研發團隊的重要性的確在進一步提升,在新車型的開發上,中國團隊會參與得更多。
尤其是中國市場發展更快的智慧化上,賓士也已更多寄託於中國團隊了,“賓士智慧化團隊前段時間擴招了,他們現在正在蘇州做封閉式開發,為MB.OS的推送做最後準備”。
研發體系重要性不斷提升,銷售服務體系進行精簡處理,賓士中國區將走向重研發、輕銷售的新組織模式。
2025年剛剛開始,售價52.99萬元的小米SU7 Ultra開售兩小時訂單便突破2萬輛,售價100萬元-150萬元的尊界S800更是瞄準了高階豪華市場。中國自主品牌逐漸攻入關傳統豪華品牌的利潤腹地。
面對競爭,賓士沒有坐以待斃。賓士的裁員不是企業經營不善,而是賓士的轉型大計啟動的訊號之一。

深度、敏銳、前瞻,為1%的人捕捉商業先機
36氪旗下精選公眾號
👇 真誠推薦你來關注 👇

相關文章